四川,四周有高山阻隔,交通十分不便,因而被称为“四塞 之国”。
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大人小孩都能 背诵。但古代四川人民在开辟四川对外交通,改变“蜀道难”面 貌方面也是付出了极大努力的,其中开辟的几条古道在川人的心 目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金牛道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即从成都经德阳、绵阳、昭化、广元,出七 盘关,经陕西宁强到勉县的一条古蜀道,是古代蜀国通向中原的重 要的道路。传说,战国时,秦国欲灭蜀,苦于没有人蜀的道路。
于是利 用蜀王贪财、好色的癖好打造了一头石牛,欺骗蜀国的使臣说,石牛 能屙金子,愿意送给蜀王,但要蜀王自己派力士去拉。 为了得到秦国 会屙金子的石牛,蜀王派五丁力士开山筑路,开辟了一条全长约600 公里的古蜀道,四川境内约有490公里。
蜀道修好后,五丁力士把石 牛拉了回来,但石牛并不能屙金子,被弃之成都西门外,现今的金 牛坝即因此而得名。以后秦国大军就从这条道路长驱直入,灭掉 了蜀国,于是后人便把这条道路称之为“金牛道”或“石牛道”。
金牛道沿线有剑门山、大巴山等崇山峻岭和嘉陵江、沱江等 众多河流的阻隔,道路十分险峻。秦汉以后,历代王朝对这条路都进行过整修,使之成为成都 通向长安、洛阳、开封、北京的重要官道。
三国时,诸葛亮“六 出岐山”伐魏,姜维“北伐中原”都是走的这条道路。 以后曹魏 军队灭蜀,唐玄宗、唐僖宗人蜀避难也是走的这条道路。
故历史 上有“蜀有事,千里金牛皆为战场”之说,现沿线留下了许多古 战场遗迹。20世纪80年代被国务院批准定为剑门蜀道国家重点 风景名胜区。
20世纪30年代修建的川陕公路和新中国成立后修 建的宝成铁路亦是沿着金牛古道线路修建而成的。
金牛道:北段起点在陕西宁强县的金牛峡谷,南段起点在四川梓潼石牛镇。
但中间线段,历史上稍有变动。据史料考证,秦时石牛道,自今陕西汉中而西,经勉县(古时称沔阳县,即沔水之南),出阳平关(古阳安关),由山道抵白水关(即今青川县白水镇,宝珠寺电站所在地)沿白龙江,到昭化(古时称葭萌关,今为广元市元坝区辖昭化镇),溯清江河西至沙溪坝,顺大剑溪峡谷上,直穿俭门关隘口,到今剑阁县城普安镇柳池沟,进武连场,上碑碑梁,到梓潼,直抵石牛铺。
阴平道:地处陇南山区的文县,古为“阴平道”、“阴平郡”治地,唐时改为文州,明初由州降为县治,始称文县。自公元二百六十三年邓艾凿山通道、偷渡阴平灭蜀以来,这条行军道路便成了秦、陇入川的要道之一,史称“邓艾伐蜀道”,因要翻越“左担山”,又叫“左担道”,人们通常叫它“阴平道”。
其范围以文县为中心,东去汉中,南接梓潼,西入南坪、松潘,北接武都、陇西。石门道:秦、汉、隋、唐时,中原封建王朝为开拓西南边疆而修筑起于?道(今宜宾)通往云贵高原的三条古道。
五尺道开凿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因路宽五尺(秦尺,约合今3?5市尺),故名五尺道。 北起今宜宾南,止于今云南曲靖,长1000多公里。
南夷道系汉武帝建元六年时启动,元光五年(前130)所修筑,因路通当时“南夷”之地,故名。又因系都尉唐蒙主持修筑又称“唐蒙道”。
此路由?道而迄于建宁(今云南曲靖)1000多公里,山道广二丈、深三四丈,为当时四川经云贵高原转抵??江,或南下与缅甸、印度交往的重要交通线。 石门道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置开边县时,后不断增修通达云南大理等地,因地经石门(豆沙关)而至隋时南宁夷以及唐时南诏所据之洱海一带,故称“石门道”。
清溪道:走向为从成都渡孙水(今安宁河)达邛都(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前行可至云南。唐扩此道,建驿站,并在乾元中于清溪峡置关戍守,故又称清溪道。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沿此道增设驿站,又称建昌(治今西昌)道。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
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
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
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
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
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
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
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肥城县知事李传煦的诗作与对联 李传煦,肥城县 (今肥城市 )西付村人,清末秀才,曾任民国县政府县长多年。
他自幼聪明好学,20岁考取秀才,纂修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肥城县乡土志》。先后任历城、新泰、乐亭、广饶、清平、曹县、单县、东昌(聊城)、馆陶、临清、乐陵、历城、章丘等县的知事(县长)。
63岁卸任于章丘。李传煦为政清廉,办事公允,其任职地方的人民曾给他赠送德行碑和德行匾达数十块,赞其政绩。
他平易近人,任职期间返乡时,进村前先下车马,出村后再上车马。他对普通民众谈吐文雅,彬彬有礼,颇受群众颂扬。
建国之后属开明绅士,享受国家生活补贴。1958年逝世,享年87岁。
李传煦除德高望重、政绩卓著外,还是个饱读经书,学识渊博,写作俱佳的出色才子。他的文章功底深厚,行文流畅,文词古雅,言简意赅,感染力强。
他写的诗亦很优美,雅俗共赏,寓意深长,耐人寻味。他写的对联对仗工整,言辞新颖,善于用典,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今就其诗作和对联予以介绍,以飨读者。一、李传煦创作的的诗歌1924年前后,李传煦任肥城县知事。
在肥邑西北境有一条从西南通往济南的重要通道(南端毛铺段在平阴境),山路及其难行,其中段有小村曰“虎豹川”,山道以虎豹名,可见其道险急矣!有民谣曰:车行虎豹川,步步打响鞭,一辋三开辙,十步九转弯。是时有善士周茂芳见路上行人及车马很多,行走不便,于是,他带领肥平两县族人、庄乡、亲友及社会善士,修好这条近四十里险道以成通途。
这项工程开工至竣工,前后共用了五年的时间,有上百人自发义务修路,所用资金全为肥平两县善士募捐。其中县知事李传煦对这项工程极力支持,并委派县教育委员兼衡鱼高小校长孙孟洲(前衡鱼人)在肥城县城及全县募化资金,源源不断支援工程。
1929年在县政府和两县人民支持下,几十里险道变为坦途。工程竣工之日,义士周茂芳决定在兴隆镇兴建八角楼八楞纪念碑一座,特让县知事李传煦撰写碑文,李欣然应诺。
几天时间约1200字的《虎豹川修路碑记》美文跃然纸上。在文章结尾,为增加艺术感染力,他特意写了34句七言诗歌,使文章达到高峰。
煦邑人也,乐观厥成,故忘其荒落,撮记巅末而缀之以歌,以励来者。歌曰 :山势盘礴接岱宗。
险拟鱼凫与蚕丛。参差盘蹬走蛇龙。
回厓沓障凌苍穹。天梯石栈钩连通。
羊肠鸟道轨不容。环瞻山幄凝翠空。
俯睨溪涧起寒风。廻车叱驭判孝忠。
马踣轴折委蒿蓬。错疑太行移愚公。
人力岂夺造化工。忆自齐晋拘兵戎。
历时又逾二千冬。今日疆域已大同。
不恃天险作坦墉。善士捐金召役佣,削平险阻通要冲。
薅刜替治石横纵。万金椎牛击鼓咚。
千夫荷锸集田农。疑若有神施磨砻。
巨灵效顺劈华嵩。铲锄障碍蕺烟峰。
周道如砥可策骢。轮蹄杂还相追从。
夜行宛在月光中。朝来远望扶桑红。
冠盖如云西覆东。宏规硕画系谁功?制文刊石留芳踪。
愧无盲左之笔锋。天柱地纽启鸿蒙。
惠我行旅无终穷。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写出了修葺前的道路难行之状,又写千夫修路的动人场面,又写出道路修葺后的壮观情景,最后歌颂修路者的高风亮节、丰功伟绩及刊石留踪以志纪念的必要性。
这种诗体为特殊的古风体,称“柏梁体”或“柏梁台体”,每句七言,都押平声韵,全篇不换韵,是七言诗的先河。相传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故将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由于这种诗体用韵过密,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就变成隔句用韵了。唐朝以后,古风格局越发松散,用韵排句日趋自由,一句一韵更为少见。
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就是柏梁体一个典型例子。李传煦的这首柏梁体古风诗,30余句,一气呵成,如戏剧中快板、跺板,节奏紧凑,气势浩荡,表达感情充沛,深具特色,是古为今用的一个光辉范例。
二、李传煦创作的对联 在兴隆镇保护八棱碑的八角亭上,有八根雄浑石柱,石柱上有李传煦创作的四副楹联:1、山径辟蚕丛 几见畏途来李白;邮亭逢驿使 谁犹歧路问杨朱?2、齐晋比兵争古道 崎岖留战迹;陵谷今夷易征轮 杂还度康庄。3、折坂惊人 畏道王阳嗟返辔;周行示我 失途管仲识随骖。
4、牧马到襄城 途迷七圣;石牛纳蜀道 力借五丁。第一联是讲,在崎岖的山道上开路,好像见到唐代诗仙李白写的《蜀道难》这篇浪漫诗;在邮亭上见到驿使,谁能在岔道上见到并质问主张独善其身的先秦哲人杨朱:按照您的思想,能创造出有利于天下行人的奇迹吗?第二联是说,在虎豹川古道上,春秋时齐晋两国交兵,曾经为争此道留下了争战的痕迹;当今已在陵谷间为行人、车马方便,开辟出一条有利天下行人的康庄大道。
第三联意思是山坡的曲折险道,心学家王阳明来此也无可奈何知难而退;今天周茂芳的修路义举,能使足智多谋的齐国丞相管仲迷路至此亦顺其自然畅通而过。第四联亦是用典,上联语出《庄子》“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以喻虎豹川道路之艰险;下联是借用“五丁开道”的成语,秦国欲占领蜀国,但蜀道难,于是骗蜀主:路上有五头拉金子的金牛。
蜀主爱财,派五名大力士开凿山路,使秦顺利进军伐蜀。李传煦善于用典,每副对。
翠云廊得名于清初剑州知州乔钵的诗。
清康熙三年(1664),剑州知州乔钵在一首诗中写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便成了这段金牛古道的雅名。
其实在此之前,这条道还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叫做“皇柏大道”。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因此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
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从客 落日从容。
焰光融融于暗黑之前,一万次日出日落。夕阳惆怅不去,却不得不去。
一万次落日,一万次夕阳印象,一万次夕照下生之回味。 落日从容。
墓边,欲留光辉几许,又残留愧疚几许。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宋·张 耒《和周邦彦》)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宋·舜民《村居》)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宋·孔平仲《禾熟》)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宋·秦 观《满庭芳》) 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宋·刘子翚《胡厚仙山居》) 小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清·查慎行《池河驿》) 一溪绿水皆春雨,半岸清山半夕阳。
(清·端木国瑚《沙湾放船》) 飞瀑正拖千幛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清·林则徐《即目》)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杨慎《临江仙》)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宋·王禹偁《村行》) 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
(宋·晁补之《鹧鸪天》) 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柳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阳平关,葭萌关,涪关,绵竹关,四大关。
阳平关是汉中以北的,而绵竹关是最靠近成都的。 提起蜀道,人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白的诗篇《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讲述了蜀道开凿的历史故事,使险奇的蜀道闻名于天下。
所谓“蜀道”,是指古代从中原通往巴蜀(由秦通蜀)的道路,其中主要是开辟于悬崖绝壁之间的多段栈道,史籍称之为“栈道千里,通于蜀汉”。陕西汉中以北为蜀道北段,主要有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从汉中到成都为蜀道的南段,主要有金牛道(亦称石牛道)、嘉陵故道、白水道、阴平道等。
而涪县(绵阳)就在金牛道和阴平道交汇处。 蜀道上栈多、关多、名胜和故事多。
栈道是中国古代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形式:在峭壁或河岸上隔一定的距离开凿石孔,在石孔上横向插入一根根大木梁,并在其下的山崖河谷上凿洞,插立竖木作横梁的支柱,然后在木梁上铺木板,形成凌空的道路,通行人马。有的栈道还在外侧设扶栏,在上面盖顶棚,如悬崖上的一层楼阁,因而栈道又被称为阁道。
它依附悬崖峭壁,云缠雾绕;凌踞于急流湍河,十分险峻,历代将蜀道名之曰“飞阁”“云栈”,形容为“栈道连云”。千里蜀道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样,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勤劳的见证和智慧的象征。
蜀道又多关隘,可谓险上设险,画龙点睛。 成都是蜀道的终点(今仍有金牛、金牛区的地名),从成都北至汉中,有绵竹关、白马关、涪关、瓦口关、剑门关、白水关、葭萌关、天雄关、飞仙关、朝天关、阳平关、七盘关等。
首先是绵竹关(今黄许),地处川西平原的北部尽头,临近山区。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入川,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在蜀汉最后一道关口抵御邓艾军,双双战死。
成都无险可守,蜀汉灭亡。 白马关,又名鹿头关。
刘备取西北时,军师庞统与刘备换白马在攻关时被刘璋部将张任射死。今有庞统墓、祠和落凤坡,张飞点将台古迹;罗江附近还有张任墓,“孔明定计捉张任”的战场。
涪关,即涪城(绵阳),位于富乐山和大银山之间。刘备取西川,与刘璋涪城会。
三国遗迹颇多:富乐山、富乐堂、蒋琬墓祠、营盘嘴(姜维屯兵之处)、旗堡梁(诸葛亮屯兵及操练水军之处,又称涪水诸葛营)、五里堆(张飞屯兵之处)、饮马渡(今双马大桥处),张飞饮马之处…… 瓦口关,位于梓潼县城北5公里的古金牛道“陡去平来”送险亭下。张飞领兵至此,关前留有他的两道脚印。
剑门关,在剑阁县北。大剑山七十二峰在此中断,两峰对峙,形成天然狭窄隘口,远眺宛如城门。
古道沿线有姜维墓、邓艾父子墓、武侯坡、武侯桥、“翠云廊”、张飞柏、张飞井、阿斗柏等。 葭萌关,以昭化城为关。
费祎继蒋琬之后主持蜀汉朝政屯兵于此,设置府邸,被人刺杀后就地安葬;关外鸭浮村有关羽第三子关索之妻在此屯兵筑城,抗击魏将庞会而战死,有鲍三娘墓。 天雄关,位于昭化城外牛头山腰。
有关羽庙,实为刘、关、张三人的合祀庙。 七盘关,位于广元北59公里。
为古代秦、蜀交界处,金牛道穿关而过。现存“西秦第一关”岩刻,关门遗迹可辨。
朝天关,在广元北25公里朝天镇,古名朝天峡。有老虎嘴、“清风峡”、“明月峡”栈道,地势险要。
阳平关,位于勉县老城东关。诸葛亮北伐曾据守此关。
阴平道上还有白水关、江油关(南坝)。每道关隘都有三国蜀汉悲壮的故事和遗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