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蝉的古诗
1、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
2、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3、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4、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5、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6、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唐·雍裕之《早蝉》
7、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8、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早蝉》
9、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0、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听新蝉寄张昼》
11、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12、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13、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14、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15、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16、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17、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赋得弱柳鸣秋蝉》
18、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风蝉》
年代:南宋
作者:岳飞
作品:小重山
内容: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蟋蟀:
啼彻檐头纺绩娘,
凉风乍起夜初长.
关心蛐蛐接着叫,
明日携笼灌破墙
秋兴(陆游)
蓬蒿门巷绝经过,清夜何人与晤歌?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
传家产业遗书富,玩世神通醉脸酡.
如许痴顽君会否?一毫不遣损天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
|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
|颂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 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 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
|咏蝉
|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 、“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李商隐《落花》)的诗句.
|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
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梦蝶
|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
|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
|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防虫
|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
|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宋•张鎡《满庭芳•促织》促织:蟋蟀别名。侣:伴侣。破晓机心:织布到天亮。前三句写蟋蟀的鸣叫声,后三句写蟋蟀的人情味。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
宋•范成大《初夏》晴丝:昆虫所吐的丝。韶光:光阴。百舌:一种善啼的鸟,入夏后不鸣。写夏日景象,生意盎然。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
宋•姜夔《齐天乐》频断续:形容蟋蟀的鸣叫。砧杵(zhēn chǔ):砧,捣衣垫石;杵,捶衣木棒,这里指捣衣声。这是吟咏蟋蟀的词句,抒发了作者的凄怆情怀。
●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笋调柱。
宋•王沂孙《齐天乐•蝉》瑶佩:悬在衣衫上的玉,行下时发出叮当响声。玉筝:高级乐器的美称。调柱调试筝弦,这里指弹奏。以音乐作比喻,描写秋雨过后,蝉声更为动听。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
宋•王沂孙《齐天乐•蝉》病翼:指接近死亡的秋蝉。枯形阅世:干枯的身子还在世上经历沧桑。消得:经受得起。清商:凄凉哀怨的曲调。前三句写蝉已奄奄一息,后三句写蝉的哀音凄楚。作者经历了亡国的惨变,加上既老且病,已不想再活下去了。以蝉自喻,命意凄恻。
●蜘蛛也解留春住,宛转抽丝网落红。
清•席佩兰《暮春》解:知道。落红:落花。通过蜘蛛网落红花,表现惜春的心情。
鱼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诗经•大雅•旱麓》鸢(yuān):老鹰。戾(lì):到达。渊:水深之处。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南朝•齐•谢朓《游东田》暧(ài):不明朗、隐约。阡:即“芊”,繁茂的样子。前两句远景,意笔虚写,后两句近景,工笔细描。虚与实、静与动的对比,甚为和谐。诗笔清新自然。唐代储光羲《钓鱼湾》“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两句,从“鱼戏新荷动”两句化出,都成为名句。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唐•杜甫《秋野五首》写鳞禽的欢乐,可知动物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动物如此,于人亦然。
1、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3、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4、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0、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古诗的插图都不好画啊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
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
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堪与骆临海、张曲江并驰。《唐诗归》:钟云:五字名士赞(首句下)。
钟云:三字冷极,幻极(“一树”句下)。钟云:自处不苟(末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云:虞世南云“居高声自远”,骆宾王“清畏人知”、义山“本以高难饱”语,皆善言蝉之德。《唐诗快》:说得有品有操,竟似虫中夷齐(“本以”句下)。
《唐律消夏录》:首二句写蝉之鸣,三四写蝉之不鸣;“一树碧无情”,真是追魂取气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烦君”二字折出结句来,法老笔高,中晚一人也。
《五朝诗善鸣集》:清绝。《围炉诗话》:义山《蝉》诗,绝不描写用古,诚为杰作。
《唐音审体》:神句非复思议可通,所谓不宜释者是也(“一树”句下)。《唐诗成法》:三四流水对,言蝉声忽断忽续,树色一碧。
五六说目前客况,开一笔,结方有力。《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此以蝉自况也。
蝉之自处既高矣,何恨之有?三承“声”字,四承“恨”字。五六言我今实无异于蝉。
听此声声相唤,岂欲以警我耶?不知我举家清况已惯,毫无怨尤,不劳警得也。《唐诗观澜集》:追魂之笔,对句更可思而不可言(“五更”二句下)。
《历代诗法》:炉锤极妙,此题更无敌手。《唐诗别裁》:取题之神(“五更”句下)。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十字神妙(“五。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