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往来于钢筋混凝土的楼群中,穿梭在刺耳的金属碰撞和摩擦声里,心中逐渐濡染了灰色的文明——单调、冷漠和孤独。
夜梦中的蛙鸣,点击出老家平静水面上的涟漪。 赏蛙声,平心境。
老家,出门能见河,转弯就坑。每至盛夏,暴雨初歇,河水盈岸,珠滚荷叶。
蛙声顺水飘荡,夹带着两岸的豆叶香。我常坐在岸边,静心地欣赏这阕自然乐章。
清而不尖,脆而不短。由低到高,由缓到急,犹如奶奶酿制的小米酒。
直到母亲那悠长的“吃饭喽——”才惊醒沉醉于蛙声的我。 那蛙声——清新、朴实。
袅袅炊烟惊羞了夕阳,习习凉风吹断了躁人的蝉叫。没电的农村,窗台上的煤油灯亮了,蛙声响了。
我躺在开满紫色扁豆花的篱笆下的老碾盘上,细心听着自然的心跳声。那蛙声时而独亢高歌,时而齐吟众唱;东低西高,前应后合,就像幕后演奏的音乐。
庄稼人用蒲扇扇来了稻花香,用烟袋锅点亮了星星。突然煤油灯深处响起了唢呐声,喔,明天二柱哥娶媳妇…… 那蛙声——真挚、平和。
儿时,一提起玩,说去就去。兴尽路迷,太阳依然拉下了脸。
只剩下我们傻乎乎地站在那儿,一支手提着用荷叶兜着的两眼靠尾巴的鱼,一支手攥着刚掉光莲花瓣的莲花。天黑了,蛙声此起彼伏。
蛙声、哭鼻子声连成一片。直到看见远处那熟悉的灯笼,“娘——”跑着迎过去。
回家的路上,那欢快的蛙声就像伙伴调皮的嘲笑声。脸一红,骂到:“去,讨厌鬼!”接着传来一阵惊慌失措的“扑通,扑通”的跳水声。
那蛙声——单纯、温馨。 蛙声阵阵,心沉心开。
它没有古筝的低沉,沾不上吉他的激昂,更说不上萨克斯的悠扬。它实而不华,更主要的是,它是丰收的前兆。
中午,毒辣辣地太阳晒出了大人们的瞌睡虫,也晒黑了我们的脊背。提手轻脚地凑过去,猛地按住躲在荷叶下的青蛙。
跑到槐树下,先让它蹦跳,然后想让它们唱一段,可无论怎么吓唬,它就是绷紧嘴巴不唱,最后便恼火地用手往它那滑溜溜的白肚皮上一按,它才艰难地吐了一声“哇”。我们这才咧开掉了颗门牙的嘴,笑了。
“你们这群小混帐!”自天而降的呵斥,把我们吓懵了。正在槐树下迷糊的二爷让我们给惊醒了。
“还不放了它!”看看被我们弄得半死不活的“白肚皮”,气得眼瞪的跟咸鸭蛋黄似的。我们小心翼翼地把青蛙放在水深处。
“你,背背你老师是怎样教你的?” 我,硬着头皮照搬书本,低声说:“青蛙是益虫,吃蚜虫,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嗯……知道了,还逮?过来,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他刚说完,我们急忙给二爷搬凳子。 “青蛙是个好东西。
从前村里有个叫王生的秀才,很老实,心肠好。有一天,他拿着仅有的几文钱去买米,半路上碰见本村无赖黄二,提着半篓青蛙。
心一软就都买了下来,给放了。黄二看上了王生那漂亮的媳妇,就诬告他,把他给抓进了大牢。
可在黄二回家的路上,让路边坑里的青蛙给拉进水里,淹死了”。 后来,我们也不知道王生是否又出了大牢,是否考中了状元。
可我们卖力地跟老师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半夜醒来,煤油灯仍然亮着。娘已经睡着了,手里还拿着已纳了大半的鞋底。
热醒的爹,坐在院子里吸烟,过了一会儿,响起了磨镰声。窗外的奇怪挖仍卖力地唱着,像我念书的声音一样,拖得很长,很长…… 书,越读越多,在家时间越来越少。
可我内心仍然蛙声一片。 那阵阵蛙声哟。
写完作业,关上台灯,我来到阳台透透气。迎着习习凉风,窗前的风铃发出了细碎、清越的和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违的蛙声,想起了那些在农村的日子:朝朝在公鸡的啼叫声中迎来新的一天,夜夜在各种虫鸣声中沉沉地入睡。
记得小时候的我非常顽皮。夏日的漫漫长夜,我仍无法安静地入睡,还吵着嚷着要去外面与小伙伴玩。于是,妈妈就吓唬我说:“你听,外面田里‘咕呱,咕呱······’的叫声,那是黑山老妖,他专捉不听话的孩子······”我吓坏了,赶紧跑回房里一声不吭地爬上床,静静地听着窗外那此起彼伏的“咕呱”声。渐渐地,“咕呱”声变糊模了,眼皮越来越沉······于是,每天晚上,我总要听着“咕呱”声入睡。久而久之,就觉得这声音并不可怕,反而觉得是那么美妙,就像催眠曲一样,天天伴我入梦,甚至感到满含着蛙声的空气都饱有一种自由、舒畅的味道。
5 岁那年,爸妈为了让我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举家来到城市,送我进了学校。这儿没有大片的田野,只有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马路,一幢幢崭新漂亮的高楼大厦;这儿没有阵阵清脆的虫鸣声,只有隆隆的机械轰鸣声,车流急驶的马达声······于是,脑海中的蛙声逐渐远逝了。
《蛙声》
去年的暑假,爸妈把我送回老家爷爷奶奶那儿。天还没完全黑,窗外稻田里“咕呱——咕呱——”的蛙声便开始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再次听到儿时所熟悉的声音,感觉是那样的亲切,那声音如波如涛、如歌如乐,高高低低、抑扬顿挫,完全是自然界最原始、最美妙、最和谐的交响曲呀。晚上,我像小时候一样又静静地躺在床上,侧耳聆听着如潮的蛙声,欣赏那和谐、自在的协奏与共鸣。这一夜,听着天籁般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地点依旧,房子依旧,季节依旧,蛙声依旧······只是,我在渐渐地长大。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而如今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田野里的蛙声,更是心田里的蛙声——那质朴而又善良的灵魂!”夜晚。田野。
清风。——梦境。
作文网 home.sanwen8.cn月朗星稀,风柔和地吹过,掺杂着稻花的清香,那香气在鼻尖萦绕,久久不散。耳畔那清晰的蛙声一声又一声,此起彼伏。
远处传来了一阵清脆的歌声,勤劳的人们围着篝火唱出了质朴的歌。那歌声和着蛙声,飘荡在田野上空,散入风中,最后再也找不着了……这样的景象不知过少次出现在老憨的梦中。
他木讷地起身,想到医生的嘱咐:“尽量去乡下,有利于治好你的病。”他叹了口气,又望了望窗外。
作文夜晚。城市。
微风。——现实。
月色朦胧,风轻轻地吹过,却捎来了漫天的尘土,似乎要淹没这个繁华而又空虚的城市,连月色也看不清楚。老憨走到阳台,想努力看清这个城市,但看到的只是拔地而起的高楼,霓虹闪烁的大街。
猛吸一口气,闻到的只是尘土味;侧耳倾听,听到的只是嘈杂的音乐。作文老憨突然很想回去,回到故乡,再听一听蛙声,再闻一闻稻香,再一次回归地母的怀抱,安度晚年。
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去,离开家乡这么多年,那些对地母的记忆、眷恋、思念,早已被城市的“滚滚红尘”所掩埋。但是他还是决定回去看一看。
在一个无风的日子,他驾驶着汽车回到了这个被遗忘了很久的地方。一路上,他看到的是一幢幢崭新的大楼,一座座繁忙的工厂。
他听见村民们的抱怨。“工厂每天这么吵,连晚上都不能睡个好觉。”
“河水都变得这么臭,到了夏天谁受得了?”“唉,好好的一块地,就这么没了。”“……”听到这里,老憨心里一惊,急忙停下了车,一下车就向村里人打听消息。
“这里为什么变成了工厂?以前不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吗?”“原来是,可是现在没了,什么都没了。”那位村民痛惜地说,“自从上次有一个人来,在这里建了什么‘鑫鑫工厂’,这里的环境就开始变得很糟。
他说是为了让农村更好的发展,其实根本是在搞破坏……”老憨再也没心思听下去,因为他知道,这些工厂是他朋友贿赂他才能建起来的,他还借了朋友一大笔资金……没想到,他自己居然是害自己家乡的帮凶……现在什么都没了,他上哪去找蛙声,上哪去找稻香,上哪去安静地度过晚年?他呆呆地坐在路边,思绪万千……小时候,他光着脚丫子,坐在河岸边,啃着邻居送来的烤番薯。柔和的月光轻轻地照着他,他觉得自己仿佛要与这月色融为一体。
风穿过苇丛,把稻花的清香和嘹亮的蛙声带到他的耳中,口中,心中。心不禁愉悦起来,低声和着蛙声浅浅吟唱。
深情的地母呵,把一切的美好留给了自己的孩子,而她的回报只是那质朴如蛙声的浅唱,至今依然飘荡,久久不息……再大些,他每天背着书包穿过田野,可是他不愿意再多看地母一眼。风儿的挽留,蛙声的呼唤,都换不回他那多情的一瞥……因为,他把这一切都隐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
他只想着怎样才能取得第一,怎样才能离开这片土地。执着的地母呵,依然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用稻粒填饱他的肚子,用清风安抚他浮躁的心,用蛙声陪伴他安然入睡,而她的回报只是那只在梦中的回眸,至今依然奢望,久久难灭……长大后,他终于走出了这片土地,不,是骄傲地飞出了这片土地。
他只身来到繁华的都市,他看到的只是车来车往,人山人海,灯红酒绿的繁华;他向往的只是成为有钱人,过上惬意的日子。渐渐地,一种叫做利益的东西蒙蔽了他的双眼。
在商场上勾心斗角,对上级贿赂巴结……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他才爬上了今天这个位置,才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才能腰缠万贯。可他不满足,他要赚更多的钱,开发房地产,搞餐饮……他不再相信任何人,对他人的劝告都用狐疑的眼光看待。
他每天都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他怎么会知道远方的地母正在苦苦等待。悲伤的地母呵,在这里久久呼唤。
每年稻花依然飘香,蛙声依然嘹亮,却再也等不回远在天涯的浪子。而她的回报只是“隆隆”的推土机声,在耳畔回响,最后,把稻香,把蛙声,连同自己,长埋于此,久久无声……亦如老憨,任由利益,贪婪把内心深处的那份质朴纯真,连同自己善良的本性掩埋起来,久久无声……老憨想着想着,眼角有几滴冰凉得不带任何温度的液体流了下来,流到嘴边,咸咸的。
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尝到过这种味道了。但他喜欢这种味道,因为他觉得自己又有了思想情感,他终于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他明白这一次回来,他要的并不仅是安度晚年的地方,更为了寻找心田里那一声声被冰封了很久很久的蛙声……他决定拆掉工厂,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更是为了给地母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一天,回到家,他做了一个梦。
夜晚。田野。
清风。月朗星稀,风柔和地吹过,掺杂着稻花的清香。
耳畔那清晰的蛙声一声又一声,此起彼伏。月下一位老人围着篝火唱出了质朴的歌,那歌声和着蛙声,飘荡在田野上空,飘进了人们的心中,久久不息……。
《蛙声》
写完作业,关上台灯,我来到阳台透透气。迎着习习凉风,窗前的风铃发出了细碎、清越的和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违的蛙声,想起了那些在农村的日子:朝朝在公鸡的啼叫声中迎来新的一天,夜夜在各种虫鸣声中沉沉地入睡。
记得小时候的我非常顽皮。夏日的漫漫长夜,我仍无法安静地入睡,还吵着嚷着要去外面与小伙伴玩。于是,妈妈就吓唬我说:“你听,外面田里‘咕呱,咕呱······’的叫声,那是黑山老妖,他专捉不听话的孩子······”我吓坏了,赶紧跑回房里一声不吭地爬上床,静静地听着窗外那此起彼伏的“咕呱”声。渐渐地,“咕呱”声变糊模了,眼皮越来越沉······于是,每天晚上,我总要听着“咕呱”声入睡。久而久之,就觉得这声音并不可怕,反而觉得是那么美妙,就像催眠曲一样,天天伴我入梦,甚至感到满含着蛙声的空气都饱有一种自由、舒畅的味道。
5 岁那年,爸妈为了让我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举家来到城市,送我进了学校。这儿没有大片的田野,只有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马路,一幢幢崭新漂亮的高楼大厦;这儿没有阵阵清脆的虫鸣声,只有隆隆的机械轰鸣声,车流急驶的马达声······于是,脑海中的蛙声逐渐远逝了。
去年的暑假,爸妈把我送回老家爷爷奶奶那儿。天还没完全黑,窗外稻田里“咕呱——咕呱——”的蛙声便开始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再次听到儿时所熟悉的声音,感觉是那样的亲切,那声音如波如涛、如歌如乐,高高低低、抑扬顿挫,完全是自然界最原始、最美妙、最和谐的交响曲呀。晚上,我像小时候一样又静静地躺在床上,侧耳聆听着如潮的蛙声,欣赏那和谐、自在的协奏与共鸣。这一夜,听着天籁般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地点依旧,房子依旧,季节依旧,蛙声依旧······只是,我在渐渐地长大。
《蛙声》
去年暑假,我到大姑家住了几晚,大姑姑屋前有好几亩稻田,稻花飘香,远远望去,比画儿还美呢!0
我忙背上画夹,来到田边,正想打开画夹子给美丽的乡村留个倩影。忽然从田里传来阵阵青蛙声,我想这真是太好了,不但能赏得美景,一饱眼福,而且还听到田野歌手一展歌喉,真是耳福不浅!0
听姑妈说青蛙还是庄稼的朋友,它的捕虫水平可是一流的。我对它的爱意又更深一层了。一天清晨,姑妈带我上街去买菜,当我们来到鱼摊位时,呀!旁边还有几十只青蛙被关在笼子里了,一动不动,也没心情唱歌了,那哀求的眼神仿佛看着我在说:“救救我吧!”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那充满了忧郁、痛苦与害怕的目光。0
这时,有人来买青蛙了,摊主麻利地抓出一只,那青蛙在鱼贩子的手里挣扎着,鱼贩子称了一称,拿起一把尖刀,一下就给那可怜的青蛙门开了肠,剖了肚,这样一只青蛙就惨死在这沾满血腥的刀下的。我气愤地说:“姑妈,难道他们不知道青蛙是益虫吗?”“哼,他们哪管这些,他们只知道青蛙是美味,青蛙可以赚钱!”姑妈说着,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我又接着说:“昨天我看了一本《动物大世界》,是讲怎样保护动物的。书上说最好的保护法是不捕杀现有的动物,好让它们生存与繁衍生息下去。”姑妈点了点头。又有一个顾客来了,看来又要有几只青蛙命丧黄泉了。我终于忍不住了,对卖青蛙的叔叔说:“叔叔,这些青蛙是捉害虫的,您就不要卖了,放他们一条生路吧!”“去去去!你要是不买青蛙,就赶快走开,别影响我做生意!”卖蛙人却一屑不顾,只顾给顾客挑蛙,还笑脸相迎,我想亏他还笑得出!他现在不就在赖杀无辜吗?我只有利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姑妈,她终于答应帮我买下剩下的几只青蛙。我们来到田边,小心翼翼地把青蛙从纸箱里拿出来,轻轻地放到岸边,青蛙一回到稻田,马上又唱起了快乐的歌。0
青蛙回家了,我的心结也解开了。我久久地站在田边,静静地听着蛙声一片…………
蛙声
我们的社会正飞速发展,科技发达,生活水平提升,城市之音也异彩纷呈。路上车水马龙,你来我往,听到的全是汽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铃声。走在大街上,听到的是时不时从商店里传出的音乐声;走到学校,听到的是学生们的读书声。我们周围的声音太多太多,令人应接不暇。可是听过之后,并没有让人怀念。我怀念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那一片蛙声,那此起彼落的声音令我十分向往。
记得小时候,那时的小河水是清清的,草是绿绿的,水中小脸的倒映也是清晰的、可爱的。有时大人到河边洗菜,我们便一蹦一跳地跟随着。看到河里的小鱼、小青蛙游过或在岸边休息,十分可爱。夏天的晚上,一家人围坐着在外面乘凉,此时,青蛙也出来了,在这叫着,在那叫着,似乎在招呼伙伴们一起来玩乐、嬉戏。
儿童时代的那片蛙声令人怀念,而现在的我们能听到蛙声吗?我们现在一味地追求致富,生活的舒适,科技的发展,却没在意那蛙声的渐渐消失。是的,我们生活水平的确改善了,社会的确进步了。可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河流在变黑、变脏,里面的小鱼小青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塑料袋。我们成排成排的树木不见了,留下的只是光秃秃的一片。我们许多的野生动植物看不到了,消失了。这一切的一切是怎样而来的呢?我们一味追求致富、舒适,使用一次性筷子,吃着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却没有奉献。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我想我们都铭记着吧,那洪水汹涌而来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损失,那是因为我们放肆地砍伐树木,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惩罚。这几年沙尘暴愈演愈烈,城市上空都是黄沙一片。温室效应也无疑是我们担心的问题。我们已向大自然索取了太多,应该学会奉献。“地球不是人类的,相反,人类只是地球上的一个个点,就像一张网,我们是一张网上的结;我们必须把一个个结拉紧。”现在,我们社会的许多部门都在加强力度地采取措施来改善我们的环境,人们也有“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做,去营造一个和谐社会。
那一片蛙声的确让人怀念,不过,我想“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将又回到我们身边。
金秋蛙声
(本内容查字典原文地址: )
在一座小村庄的旁边,有一个美丽的小池塘。池水清澈见底,水面不时涟漪荡漾,还漂浮着一片片荷叶,荷叶已经枯萎了,池塘边的小草半绿半黄,两块石头立在那儿,像两位军人在站岗。池塘的上方,有一串长长的丝瓜藤,缠在细长的枝条上, 伸到了池塘上方,像搭起了一顶凉篷给池塘遮阳。丝瓜垂下来长长的,这景 来源:查字典 象十分幽静,难怪青蛙在这安家。 猫和青蛙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常常在一起玩耍,捉迷藏,一起欣赏风景。有时,他们还表演节目,青蛙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它一跳,那叫惊人;青蛙捉虫子, 一下子就捉了好几只;它还有一个本领,那就是唱歌。猫看见青蛙有这么多本领,也 毫不示弱。猫用尾巴钓鱼,趴着捉老鼠。它还经常和青蛙切磋唱歌和其它的技艺。为 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每回猫都要打扮打扮,把毛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刮刮胡子………青蛙也像猫那样打扮着,在池塘里洗了个澡,用刷子刷刷白白的肚皮,有时还撑着一把荷叶伞,嘴里叼着一朵小野花。 今天,猫和青蛙又聚在了一起,青蛙蹲在石头上,仰着头,瞪着眼睛,悲伤地望着猫。猫趴在石头上,伸着头,竖着一对小耳朵,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深情地看着青蛙。青蛙“呱呱呱”伤心地对猫说:“我要到地下去冬眠了,不能陪你玩耍了。”猫疑惑地问:“什么是冬眠呀?”“冬眠就是到地下过冬天。”突然一阵寒风吹来,青蛙打了个寒颤,便说:“好冷啊。”“喵喵喵”猫依依不舍地说:“你去冬眠,可千万别着凉了。”“你也要保重啊!明年春天我们再见。”说完,青蛙就钻进了洞里。 一阵凉风吹过,水面荡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本内容查字典原文地址: )
听取蛙声一片
白天,细雨如织,夜晚,蛙鸣一片……
学校围墙以东,旷野莽苍,此起彼伏的蛙鸣如在枕边,不歇的
蛙声竟聒噪出一段童年的往事:
小的时候,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大概有几百平米的水
塘,因为是三角形的,我们都称它三角汪,周围长满了一种称之为
棉槐条的灌木,那里面生活着不少的青蛙,每到放暑假的时候,常
常和小伙伴一起去那里钓青蛙回家喂鸡。
钓青蛙不像钓鱼,钓鱼要静,钓青蛙要动。钓青蛙的饵料也不
是用蚯蚓,要用黄色的丝瓜花或者方瓜花。钓青蛙也不需要钓钩,
只用钓竿拴上一根细绳就可以了。然后在绳子的一头拴上丝瓜花或
者方瓜花,就可以把细绳甩到灌木丛中开始钓青蛙了。
钓的时候要不停的轻轻上下抖动钓竿,(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
么要抖动,只是知道那样能够让青蛙快速上钩,现在才明白,青蛙
的视觉是对运动着的物体才比较敏感的,它把抖动的丝瓜花当成昆
虫了,呵呵,真是生活处处有学问。)当觉得钓竿突然发沉的时候
要快速的向后甩动钓竿,随着钓竿的甩动,钓绳也甩过头顶,快
速的向后飞去,这时就会听到身后传来“噗”的一声闷响,那贪嘴
的青蛙已被摔晕,仰面向天,四肢抽搐,抖个不停,这时上去抓它
简直就是探囊取物了。
钓鱼的动作要领,突出了一个“熬”字,在鱼上钩以后,要“
以静制动”,通过放线收线,慢慢的把鱼儿“玩累了”“熬倒了”
才能让它服服帖帖的出水。而钓青蛙的动作要领,突出了一个“
甩”字,要“以动制动”,讲究的是眼疾手快,一击而中。像高手
过招,钓鱼用的是武当掌门张三丰的太极推手,是后发制“鱼”;
钓蛙用的是雪山飞狐胡斐的必杀绝技,是先发制“蛙”。
在我的家乡,钓蛙之“甩”,可谓妇孺皆知,且形成了一歇后
语:家后面钓蛙——“甩”到家了。“甩”是我们这里的方言,含
义比较特别。说某人“甩”,就是指这个人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有点流流氓氓得意思。因此,老人家教训青年人的时候往往会说:
别整天砸蛤蟆,钓蛙子,不干正事!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三角汪早已不复存在。钓蛙生涯虽然潇洒
但总是不务正业,且不够环保。把它折叠起来吧,放到记忆的沟
回中,每每想起,倒觉得不是“甩”,而是“帅”,是家后面钓蛙
子——“帅”到家了!
室外,蛙声依旧,陋室,思绪如潮……
写完作业,关上台灯,我来到阳台透透气。
迎着习习凉风,窗前的风铃发出了细碎、清越的和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违的蛙声,想起了那些在农村的日子:朝朝在公鸡的啼叫声中迎来新的一天,夜夜在各种虫鸣声中沉沉地入睡。 记得小时候的我非常顽皮。
夏日的漫漫长夜,我仍无法安静地入睡,还吵着嚷着要去外面与小伙伴玩。于是,妈妈就吓唬我说:“你听,外面田里‘咕呱,咕呱······’的叫声,那是黑山老妖,他专捉不听话的孩子······”我吓坏了,赶紧跑回房里一声不吭地爬上床,静静地听着窗外那此起彼伏的“咕呱”声。
渐渐地,“咕呱”声变糊模了,眼皮越来越沉······于是,每天晚上,我总要听着“咕呱”声入睡。久而久之,就觉得这声音并不可怕,反而觉得是那么美妙,就像催眠曲一样,天天伴我入梦,甚至感到满含着蛙声的空气都饱有一种自由、舒畅的味道。
5 岁那年,爸妈为了让我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举家来到城市,送我进了学校。这儿没有大片的田野,只有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马路,一幢幢崭新漂亮的高楼大厦;这儿没有阵阵清脆的虫鸣声,只有隆隆的机械轰鸣声,车流急驶的马达声······于是,脑海中的蛙声逐渐远逝了。
《蛙声》 去年的暑假,爸妈把我送回老家爷爷奶奶那儿。天还没完全黑,窗外稻田里“咕呱——咕呱——”的蛙声便开始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再次听到儿时所熟悉的声音,感觉是那样的亲切,那声音如波如涛、如歌如乐,高高低低、抑扬顿挫,完全是自然界最原始、最美妙、最和谐的交响曲呀。晚上,我像小时候一样又静静地躺在床上,侧耳聆听着如潮的蛙声,欣赏那和谐、自在的协奏与共鸣。
这一夜,听着天籁般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地点依旧,房子依旧,季节依旧,蛙声依旧······只是,我在渐渐地长大。
《美术之友》(1998年第四期)发表了张光明的文章《简析〈蛙声十里出山泉〉──浅议齐白石绘画艺术的‘时空’观》,从“时空”艺术角度分析了这幅画的动机及其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
文章这样写道:“《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
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
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
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还有一种说法是: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逆水而游动,旁边是山石。据说这是老舍出题,有好多画家参与,最后公认齐白石的最好。
为什么呢? 原来,欣赏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都离不开鉴赏者的生活经验,人们依据作品所寄托的意象,也就是画面的形象,唤起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从中就会感受到一种艺术美,将画面还原成生活现实。具体来说,由画面上那几只蝌蚪,我们想到,蝌蚪是青蛙的卵变成的,自然就想起青蛙;青蛙在交配前,都有一段谈情说爱的日子,他们不停鸣叫,这就是“听取蛙声一片”。
所以说,没有青蛙就没有蝌蚪,换句话说,有蝌蚪必定有青蛙。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