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格外晴朗,于是我们就来参观侗族独特建筑物---风雨桥。
我们来到了湖边,那湖边对面就是风雨桥,三个桥墩是用大青石砌成的,桥梁是用又圆又大的木头叠成的,桥面上有走廊。廊中间有个像宝塔的一个亭子,这样就不用让雨淋了。
亭顶上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宝葫芦,周围是一只只“小鸟”形态万千,活灵活现。两边有“小鱼”游动像真的一样!
走上风雨桥,只见桥面都是用一块块均匀的木板铺成,非常整齐,光滑!桥两边立起一根根大圆木柱,撑起一道百米游廊。
梁上有条巨龙,腾空而起,活灵活现。还有无数争奇斗艳的花等等。横榄有侗族的民族画,画内有做家务的,有办喜事的等等.还有一些侗族风景
我所在的芷江机场项目部位于湖南省芷江县七里桥,城内有一座闻名已久全国最大的侗乡第一桥——龙津风雨桥。数次想去参观,都因工作繁忙而未能成行。“三八” 妇女节前夕,我带领项目部女职工来到这里。
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沅州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湘江支流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舞水,终年不断。芷江龙津风雨桥的建成,成为连接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但是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明宗祯六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
抗日战争初期,政府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残留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美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风雨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这座横跨于湘江支流舞水河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舞水河上。
1999年初,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再次动工重修龙津风雨桥。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长252米,宽12.2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总投资600余万元。桥墩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而成,16座石墩在滔滔舞水河中呈一字形排开,如同16艘迎风破浪的竞舟。7座凉亭雄踞桥面长廊之上,深蓝色的琉璃瓦,佐以白色的檐口,势态如飞,极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成百上千的脚柱、悬柱、枋、檩凳、栏杆、悬瓜,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均以榫相衔,不用一钉一铆。亭与亭之间的廊脊上,嵌着兽头和金黄色的“双龙抢宝”木雕图案,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如今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侗族风雨桥。
国庆长假,大姑父带我们出去玩,我们开心地乘上了车子,前
往目的地——芷江。
日本投降地
到了芷江,我一下车,抬头一看,哇!这里的风景真美啊!大
姑父告诉我这里是日本投降的地方。走进景区,我发现碑文上写着
许多关于战争的故事,便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突然,我看见战争
时期的武器,非常好奇,马上跑过去看,展览厅里摆满了步抢.冲
锋枪.追击炮……接着我们参观了坦克和那时日本的司令部。看着
这些枪炮我的大脑里突然闪现出解放军叔叔冲锋的场景……
千层楼
快要去千层楼的时候,我就想——千层楼不是有很多层楼吗?
原来千层楼是下面大上面小的休息楼阁,它像一座塔,很壮观。楼
边有一条美丽的湖,湖水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照着天地之间
所有东西。突然我看见了楼梯,就兴高采烈地往上跑,“扑通”一
声,哎哟!我的头非常痛。等我抬头看时才发现楼梯被堵住了,我
差点就晕倒了。
风雨桥
我们刚到风雨桥,天公好像在作美,正好在下雨,让我们体验
了一下真正的风雨桥。风雨桥上有许多的商店,我那爱美的姐姐们
已经迫不及待地去看衣服了。突然我闻到爆米花的香味,转头看去
有人卖爆米花,马上跑过去买。爆米花真好吃,不过是谁在我后面
老想吃我的爆米花呀?原来是二姑父当我的“跟屁虫”,没办法只
好与他同享爆米花的美味!
这次游玩,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要感
谢解放军叔叔,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
聆听,窗外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撑一把小伞,去聆听那座宁静的古城,芷江。
赤着脚,走在那古老的石道上,每一道石缝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可爱的嫩草忍不住寂寞,从石缝间探出头来,好奇的打量着这美丽的世界。小草们的顽皮,使古道的沉默支离破碎。聆听,那古道的充满生机的笑声。
笑着向古道说声“bye”,轻车熟路的来到了一片桃花源,一棵棵桃树上挂着些天真的笑脸,粉红粉红的,在雨的滋润下越发的动人。一阵微风扑面,一股清香笼罩着我,吸上一口,顿时令我精神一振,平日的疲惫一扫而空。扔下伞,在这片桃花源中跳着,跑着,躺着。聆听,那桃花娇艳的笑声。
笑着向桃花源打个招呼,慢慢走向那道宁静的风景。雨的洗刷令她更加纯朴,却又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古老的吊脚楼,在那儿默默地静坐着,却更加显得他的沧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抚摸着它那历经磨难而斑驳的皮肤‘感受着它那份难以隐藏的期盼。我引着他,去感受河那边的吊脚楼,去感受这充满生机的古城。聆听,那吊脚楼欣慰的笑声。
告别欣慰的吊脚楼,我激动的看向河上那伟岸的身影,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多少年的严寒酷暑,它却依旧那么雄伟,那么壮观,那么伟岸!
这些年的磨难,只是在它身上留下了淡淡地痕迹,它,依旧以当初的姿态向大家证明,芷江风雨桥不会倒下!
聆听,那风雨桥的爽朗笑声!
我漫步在芷江的街道上,聆听,芷江古城。
对于芷江,比较陌生。初次听到,那是小学5年级时登上西晃山最高峰-金顶时,老师介绍说,那边就是芷江。不过那时对芷江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毕竟站在山顶上也看不清楚芷江。这次,在怀化游玩,就打算专门去游玩一次。看看仰慕已久的受降坊,目睹一下芷江机场的空旷,感受一下风雨桥的魅力。带着这些想法,上路了。
从怀化驱车到芷江大概是40几分钟的路程,首先第一站就是闻名天下的受降坊。这里的游客非常的多,免费的政策让我感觉很舒服。在受降坊那里留影纪念,在战机旁驻足,在受降纪念馆里看到了缴获到的日本兵钢盔、匕首、机枪、大炮。还有很多珍贵的文字、图片资料,特别是音像资料把我们带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和平真不容易,那是多少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啊。在受降纪念堂里,我看到了那受降桌,这些一直在课本上才看到的画面今天就实实在在展现我眼前,让人恍如隔世。
游玩受降坊,又赶往芷江机场,那知道那里今天休息,连个飞机模具都没有看到,所有的门全是铁将军把守着。转悠了一下又赶往芷江城,在一个广场停了下来,几座有侗族特色的楼阁吸引了我。来到楼上使劲敲打那个大鼓,厚重的声音让人感觉耳朵都快震聋了。最后来到风雨桥,桥上全是商户,让人有些失望,很少有卖民族特色的商店,在木栏处,三三两两的老人在那里下棋打牌。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就犹如一个步行街。
玩了半天时间就撤了,感觉还不错,只是景点太少了。下次来芷江,一定要亲口品尝一下芷江酸萝卜和芷江鸭,这可是芷江的特色。也希望芷江这座国际和平城能更快的发展起来,成为我们怀化一座核心的旅游城市。
各位好,此时大家看到的是全世界最长的侗乡风雨桥,当然,这个记录已经被收录进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全长246.8米,宽12.2米.历史已有400多年。这个桥下以前是个渡口,叫西关渡,这在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像当年熊希龄与张学济都是从这里去了日本留学,沈从文也是从这里出发下舞水坐船去了北京。桥头上“龙津桥”三个大字,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所提。
那我们现在走近风雨桥,感受它的建筑没美。这座桥脊上有七个五叠四层屋面的大楼亭,位于桥中最高的八角亭,有十八米高,要得发不离八,这是吉祥的意思。左右两边桥头处是马尾双坡亭,从双坡亭开始,其它各亭的高度,一亭比一亭高一米,这是借爬楼步步升高,比喻侗乡人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胜似一年。亭间的桥脊上,有六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栩栩如生,凭添喜气。整个桥的长廊檐口为三层,亭的檐口却是五层,檐口上翘为“笑檐”,喜气洋洋。整座桥复盖着深青色的琉璃瓦,远望,像侗家的手织印染青兰布,原始古朴,很有神韵。
那走进桥内,全桥272根木柱,撑起这条侗乡神龙的脊梁!举目仰视,桥上部横枋相衔,金柱短柱相连,大小木梁挺着肩膀,横竖相交,上下穿插,真是五花八门,错落有序,交织成76排单体桥架,所有木柱、枋、梁、全用木卯榫相嵌合,不用一钉一铁。特别是这些悬空的金柱木瓜,共有538根,这是对两柱撑一梁的传统工艺,进行大胆改造创新而成的,使人们得到空中立体审美的享受和愉悦。
龙津桥是明代成化十八年,即1482年,有人在此处用船相连,搭起一座浮桥,洪水一来,桥就没有了。明朝万历十九年,也就是1591年,芷江城里有个叫宽云的僧人,四处化缘在这里修了一座桥,河中耸起16个石头桥墩,这些桥墩上的石头,当年是用鸡蛋、石灰、桐油相粘连在一起的,十分坚固。墩上架木板。桥长如游龙戏水,因古时称渡口为津,所以便取桥名:龙津桥。然后明朝崇祯五年,即1632年,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募捐,发动民间与百姓集资,将桥墩修至15、3米高,大桥修长至233米,宽达四米多,桥中修有八角亭,楼高三层,桥上修建了亭台楼阁,并以木花栏杆相护。桥上两边建起了两面走水的重檐瓦屋七十间,供百姓进行经商贸易。行人车辆从桥 中间通过。四处还摆置长条木凳供人歇息。桥顶都用青瓦复盖,东西两桥头均建着很有气势的牌楼坊。此时,这座桥已经成型了,此后也只是进行了少许修复。
有人为龙津撰联,现在还在流传:银河飞渡,风雨普济天下客,长虹横空,三楚龙津第一桥。
好了,大家慢慢欣赏龙津桥的美吧,感受舞水的柔情吧,我就不打扰大家慢慢感受了。
在我们宣恩的兴隆大道那边,有一座已经建造五年的建筑.那就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风雨桥又名文澜桥,说起风雨桥我就自豪.因为这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的风雨桥是侗族的特色,而我呢,也是侗族人.这座桥长80米,宽10米,高约26米.桥下部为钢混结构,五礅四跨,上部为全木质结构、桥头南北两面有砖石结构的门楼,门楼两边分别立有麒麟和走式独角兽.风雨桥的造型工艺、建筑风格目前是湖北省之最呢!白天时,风雨桥内行人不断,参观者络绎不绝.有的在那里兴致勃勃地下棋,引来一大群人的观看;有的在那里摇着蒲扇,乘乘凉;有的孩童在那里快乐地做起了游戏;还有的在那里观赏着这十分美丽的风情楼,还盛赞不绝呢!这桥和美丽的贡水紧紧相依,贡水清澈美丽,像一颗绿宝石.风雨桥雄伟壮观,屹立在贡水的上方,和美丽的贡水配起来,让人看着回味无穷,联想不断.晚上时,风雨桥五彩斑斓,挂满了喜庆的,红彤彤的灯笼.五颜六色的光芒照射在桥上,个个红灯笼和束束五彩光陪衬着这风雨桥,又给宣恩城的晚上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到了晚上,河水凉幽幽的,这里便成了一个乘凉的好地方.晚上呀,人就更多了.许多人爱在这里散步,乘凉.许多老人爱在这里娱乐,还有一些老人经常就坐在那里边乘凉,边聊天,十分惬意.这就是我们宣恩的风雨桥,你愿意来这儿做客吗?。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篾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1591)年,后因历史原因损坏,于1999年修复,共耗资606万元。该桥是风雨桥中最杰出的代表。龙津风雨桥全长146.7米,宽12.2米,为当今世界第一大风雨桥,2000年12月被载入基尼斯史册。整个风雨桥与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河东侗乡吊脚楼群相互辉映。该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贯舞水东西两岸。深蓝色的硫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屋脊等,体现出当代侗民族园林建筑风格,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楼阁观赏厅、亭、廊、柱坊、店面门牌上的条幅均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制。该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集侗乡建筑文化艺术与当代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
望采纳建议!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