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
中国的戏曲可谓流芳千古,历史悠久了,而且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全国许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不信?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戏曲文化瑰宝,享受它独特的美吧!
中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是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更是惊人:可以以万数计!我们知道许多剧种很多剧种都是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我们知道的比较有名的剧种:如京剧,越剧,吉剧等等。而且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戏剧不同,它有自以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演体系,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吧:“生”是除大花脸与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统称,里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统称,分: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是指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净”又分以唱工及以工为主的花脸;“丑”扮演喜剧角色。
怎样?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有趣呢?其实还有很多呢!我国戏曲主要戏曲有:昆剧,京剧,黄梅戏这三派。二京剧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这四派。而且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这京剧人物脸谱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员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此人的性格与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一大特点,它的作用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简单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英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而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存了这一点。
看了上面的介绍感觉不错吧!中国的戏曲文化就是这么精彩,要一点一点讲十天十夜都说不完呢!希望未来的我们能继续发扬它哦!
祝你学习进步,☺望采纳!如有疑问,请追问。
☆☆ ☆☆ ☆☆ ☆☆
★★ ★ ★★
☆☆ 祝你学习 ☆☆
★★ 进步 ★★
☆☆ ! ☆☆
★★ ★★
☆☆ ☆☆
★★ ★★
☆☆
京剧需要真正的知音。青年一代应该重视民族性的艺术。作为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了解它。作为世界的艺术我们更应该保护它。
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其表现手段十分丰富,唱、念、做、打俱全,而且这些手段都具有严格的程式,不同的角色行当有不同的规范和路数。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非常自由 , 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 , 使观众在欣赏戏剧时 , 随着演员的念白 歌唱和表演 ,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京剧的角色称为行当,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生是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净又叫“花脸”,丑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在这四大行当中,又有细分,如生行的“老生”、“小生”、“武生”;旦行的“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净行的“铜锤” 、“架子”、;“武净”;丑行的“文丑”、“武丑”。 不同的行当, 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京剧中的选段历史性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如天下为公、报效祖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崇德重义、修身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一贯崇尚求和、求美的价值取向,讴歌真、善、美,反对假、丑、恶,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精神艺术载体。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京剧艺术的美学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柏,使传统的京剧艺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当代观众的审美特点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民族性的艺术应在年轻一代身上引起重视,学生接受京剧艺术的熏陶,既可培养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刚正不阿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京剧艺术应该还能够将学校作为新的阵地,发挥自身艺术感染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传统优势,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了解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的京剧课程让我们可以培养对京剧性趣,慢慢的体味国粹的魅力!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其独特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文化形态,我们应学会感受京剧的艺术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特点。
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倒退?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学者梁燕城访谈:太初有道、道(Logos)是信息的意思。
神的话成为万有的根据,也成为万有的规律。当代的量子力学就非常奇妙地发现,万有事实上是根据很多信息的秩序组成。
这主要是由戴维·玻姆(DavidBohm),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提出说:万有有一个看不见的秩序,叫“ImplicateOrder”,里面都是非常复杂的信息系统,造成我们看见的秩序,叫作“ExplicateOrder”。中文“道”这个字也有信息、语言的意思。
老子那个时候非常奇妙地体会到,宇宙背后是有真理的信息存在。《庄子》里面提到:“夫道,有情有信”。
从前后文里还可以看到,庄子心中的神是有位格的。这个传统一直到1911年,就是上帝是没有形像的。
天坛里没有偶像。祈年殿里一个偶像都没有,里面只有一个牌子,叫“皇天上帝”。
中国祖先本来就相信无形的上帝,老子、庄子事实上是继承这个传统而来。这正是《圣经》里的内容,上帝是个灵、而且恨恶世人崇拜偶像。
在牛津的博德莱安图书馆里有一份手稿,作者名叫马斯——乌迪。他在这份手稿中宣称所谓胡夫的金字塔是埃及王苏里特叫人建造的,而这个苏里特是在大洪水前统治埃及的。
根据其它文献记载,这位目光深远的苏里特王命令他的僧侣们,写下他们的全部常识,藏在金字塔里,给洪水后的人们留下必要的知识。 《圣经》创世记前11章,关于人类早期共同史的记述,在中国古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印证: 《周易》也神秘地说:七日来复,天行也; 《圣经》说:上帝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淮南子》上说: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圣经》说:伊甸园里有四条河,流出珍珠玛瑙。 《山海经》上说:当初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 《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
《尚书》和《国语》上说: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绝天路,上下不相来往; 《圣经》说:人类始祖贪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剑,阻断了人神通路。 《老子》说:天地之母,万物之根,众妙之源,从无中生有,乃天地之始; 《庄子》说: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圣经》说: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是人的光。
一位伟大的学者在美国神学院读书时,发现《老子》与《圣经》有奇妙相通之处。老子的道,是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这七点很像上帝的属性。
无神论者把道归于自然神,其实老子的道不乏人格特征,有信实、有恩德、有慈爱、有赏罚、能赦罪、能教化。更神奇的是,惜字如金的老子竟然着重笔墨描述一位道的化身圣人:自有永有者,造化养育者,超越者,启示者,生命者,公义者,拯救者。
说他承袭上天大道的光明和永恒,来普救世人。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成为世人认识大道的中介。
圣人秉持大道本像,普天下的人都前往归向他,领受平安。他外表粗卑、内怀宝贝,能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
最后,老子竟然暗示这位圣人要受辱受难,却作主作王,直到永远,是谁? 查考世上所有的经典、教门的主子都对不上号,唯独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非常酷似。这2500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知道《圣经》中“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呢? 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神圣的、跨越时空的谜团。
老子说:道是万物之主、是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美好的言辞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干净呢? 所以,就是立为天子,身为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 不就是因为在道里面,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可得赦免吗? 所以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 老子的笔墨中展示给人间的不正是《圣经》中上帝的天国、耶稣的救赎吗? 《尚书》、《诗经》都记载着:中国人来自上帝。早在老子古经中便记载旧约《圣经》预言中的“耶稣”。
而且两千多年来,举凡太平盛世,竟无一不是遵循了老子之学说。顺天道治国的皇帝,囊括了仅有的几百年辉煌时代。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等。孔子倾注毕生心力宣扬敬天爱人的忠恕之道,当代多个皇帝均尊纯了老子“天道”的统治方式,那么老子的神学知识是那里来的呢?就目前世界不管任何一种教门的国家,他们的统治方式都在努力提高到上帝的道上来,这又是为什么? 清皇康熙说:中国人的“上帝”就是真神,天不是物质的天。
康熙亲临宣武教堂,题写了“敬天”和“万有真原”两副扁额,又作诗称颂耶稣:“功求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在《生命之宝》一文中,康熙明确表示:“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是圣子通。
我愿接受神圣子,儿子明分得永生。” 古人老子、孔子、孟子对“道”的认识,已如此入神境界,实令人难以置信。
其代表着中国的古人,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他的“道”影响着整个中国尽至世界的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京剧 1)舞台和时空方式 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
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
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
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
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
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
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角色类型 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
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
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
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慓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在同一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简称“皮黄”。西皮、二黄是两种腔调的总称,它们都分为若干“板式”。
这些板式都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西皮、二黄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类、二黄类的同类各种板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节拍的强弱、整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简等。
这些板式既可独立成段,也可连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达不同的感情。
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京剧除西皮、二黄外,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 京剧音乐也是程式化的,各种腔调、板式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
例如《女起解》中的苏三唱“西皮慢板”,《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此,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 为了配合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常常演奏一些器乐曲,这就是“曲牌”。
这些曲牌有长有短,有用唢呐、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帅升帐吹“水龙吟”,迎送宾客吹“工尺上”,灵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
比如战斗场面,如果没有锣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
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灵活性。“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
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
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各种表现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
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 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
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 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
京白是北京话经过初。
传统京剧是戏,是蜂蜜;
样板戏算戏,尝起来像水果粥;
新编历史剧,有创意,
品起来象可乐,雪碧。
蜂蜜常甜美,果粥有回味,碳酸饮料是探索中,变化中的新事物,是另外一种东西,有另外一个市场,何必非贯着老名呢?“新编历史剧”象歌剧,象话剧,讲究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在意心灵效应,是满震撼的。但说多了,唱少了,念没了,作变调了,打乱套了。戏排在非戏的环境中,像把水杉的根埋进黑土地,就像月老系错了红头绳,乱点了鸳鸯谱。
最puzzle听众的一个部分是吐字归音无章可循了。有时候完全标准普通话了,有时候习惯性地“湖广音,京州韵”了。即便是改革试验过程,也应该有一个统一吧。
京剧抑或其它传统戏,是自成一家的表演体系。人们听的是味道,看的是功夫。情绪跟着演员的手动,眼动,身动,步动。唱腔带着场子的气氛走。布景不用多,两把椅子一张桌。台上自有雄宝殿,美庭院,山林中,断桥边。千军万马两面旗,长江翻浪在脚跟底。所以才会有戏园子里喊(xian)喝声不断,跟腔的大半。
新编历史剧看得颇有些洋味了。不是老公提醒,我倒没发现自己正襟危坐呢。剧还是满好看的,尤其历史剧。不过此剧非京戏。
我依然希望着在文艺纷呈的舞台上,在各国传统艺术争艳的上海,改革的京剧用心的内容带给人们经典的,民族的享受。用大师的几个字表达一个戏迷对戏曲改革的心愿:移步不换形。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