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给的物理概念,单位及公式1.热传递: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条件:存在温度差2.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有降温作用。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要吸收热量,沸点随大气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3.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读作4.2*103焦每千克摄氏度。它表示1千克的水每升高1℃,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4.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前者是其他能跟内能互相转化。
后者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5.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物性它不随状态、位置、形状、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
6.参照物:被选定为标准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而言的。
7.力的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8.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并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9.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10.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某种物质的密度。11.铁的密度是7.8*103千克/米3,读作7.8*103千克每立方米。
12.相同体积的铜、铁、铝实心球质量较大的是铜球。13.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强时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10帕表示1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0牛。
14.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是(1)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在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2)液体内深度越深处,压强也越大(3)在不同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的,液体压强也越大。
15.证明大气压强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大而减少,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有水银气压计,盒式气压计。16.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17.物质的沉浮条件:当F浮>G时,物体上浮;当F18.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力臂。19.杠杆平衡状态是指静止和快慢均匀转动,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0.杠杆可以分为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等臂杠杆三类,其依据是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21.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优点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优点是可以省一半力。22.公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3.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是单位时间里所作的功。24.因为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位于高处时或者发生弹性形变时具有的能叫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统称为机械能。
25.能的守衡与转化定律的内容是:能量及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是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6.分子运动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互相吸引和排斥作用。
27.大量分子因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称之为分子动能,由于互相作用而具有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基本物理量的符号及单位符号物理量 长度 时间 质量 面积 体积 路程 速度物理量符号 l t m S V S v国际主单位 m(米) S(秒) kg(千克) m2(米2) m3(米3) m(米) m/s米/秒物理量 力 密度 压强 功率 功 热量 比热容物理量符号 F ρ p P W Q c国际主单位 N(牛) Kg/ m3(千克/米3) pa(帕) w(瓦) J(焦) J(焦) J/(kg•℃)焦/(千克•℃)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s/t(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3)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4)功:W=FS(5)功率表达式:P=W/t(6)密度公式:ρ=m/v(7)压强公式:p=F/S(8)柱状固体压强公式:p=ρgh(9)液体内部压强:p=ρgh(10)浮力(阿基米德公式):F=ρ液gV排(11)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 ①.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点燃的蜡烛和油灯、工作中的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②.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③.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④.应用及现象: 激光准直; 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日食的形成:如图: 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光的反射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等大:物大小相等。
等距: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垂直: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虚像: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称为焦点; 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反射后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要点诠释:各种面镜都属于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工作的。光的折射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①.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②.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说明:反光物体的颜色由物体本身反射光的颜色来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射光的颜色来决定。透镜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典型光路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填表: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形状 光学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花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①.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⑴蜡烛在焦点以内;⑵烛焰在焦点上;⑶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⑷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②.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f2f 幻灯机 uu 放大镜 ③.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u=f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说明:凸透镜成实像时: 成虚像时:眼睛和眼镜 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
1.要重视基础,力虽然看不见很抽象,但力产生的效果却容易观察,许多事物就在我们眼前,多多观察思考,对掌握好基础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汽车上、自行车上、生活用品中有非常多的力学知识,多发现问题多思考。
例如:最近我非常喜欢观察一些园区和公园安装的脚踏式垃圾箱,结构很有趣!同时对你学通力学特有帮助。还有应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
平时练习中,一些较难的运算是可以放弃的,不要为偶尔做不出很难、很怪的题沮丧,但一定要掌握好最基本的知识,要做到没有知识的遗漏。 2.注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很多学生平时的单元考试成绩很不错,但一到最后的综合模拟考试成绩就不理想,非常可能是由于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各个知识点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在形成一张知识体系网的基础上要善于找到并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能力。举个例子:学完密度的知识和将来要学到的压强和浮力都是紧密联系的,液体压强和液体的密度密不可分,浮力更是和密度有关?学习时一定要联系起来。
其实将几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也是近年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3.关注科技以及一些与环境能源等相关的热点问题,注重一些身边现象,例如卫星发射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新材料的特性和相关知识等生活实际问题以及基本技能的练习,平时练习中更关注认真审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每部分的复习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总结。
4.重视实验探究题,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科学表述的能力。还要有一个整理、反思感悟和整理错题的时间,决不能似是而非。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转发别人的不过写的很好)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 光的折射。
第六章 力和机械知识归纳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物理意义:质量是1千克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15.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16.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变滚动为滑动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加润滑油、利用气垫)。18.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19.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20.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21.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定滑轮)22.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23.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24.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25.公式:F=(G+G动) S=nh V绳=nV物第七章 力和运动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6.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7.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8.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9. 根据可求路程:s=vt和时间:t=s\v10.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1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1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质量是惯性唯一量度。
1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1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平衡,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1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一章 机械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第二章 声现象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 第三章 物态变化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第四章 光现象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3. 小孔成像 条件:孔要足够小 特点:倒立、相似、与小孔形状无关 …………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第七章 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 第八章 运动与力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第九章 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 第十章 浮力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G ,上浮 (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ρ液, , 上浮 (3) ρ物 = ρ液,悬浮。
(不会漂浮) …………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 棒就叫杠杆。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第十三章 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 第十四章 内能的利用【热机】1.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 =qm;(Q放 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1.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2.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4.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5.4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