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纲要必修Ⅰ 政治专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 ③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 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 地方:道、州、县 北宋:中央: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 地方:文臣作知州 元朝:中央: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制度 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监察制度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3、明朝设特务机构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1、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小国寡民2、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3)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范围的直接民主二、罗马法1、《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发展:公民法——万民法公民法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2、罗马法的意义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一定的胜利,限制了贵族随意解析习惯法,有利于社会稳定。
对罗马法的评价1、积极作用 对罗马帝国: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对世界:(1)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是反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第一任首相:沃波尔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年结束。
3、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的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5、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同进退。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美国成立初期是邦联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大于中央2、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的目的:(1)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2)保证共和,防止独裁。
3、《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分权与制衡,民主制原则 意义:开创了民主共和制政体,维护了美国的统一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总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特色:两党轮流执政(民主党和共党),两党的本质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三、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法国大革命1、背景:封建势力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体:总统制共和制 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 行政权:总统和内阁 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二)《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内容: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议会对皇帝负责)。
一、紧抓史纲,明确知识框架 史纲就是主干知识线索,即那些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按照纵向或横向线索加以整合的知识点集合。
对史纲的梳理在二轮复习就已经完成,由于这些知识点是考查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再次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提炼重点,明确知识线索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 譬如,按照纵向线索,我们可以梳理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中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民本思想及其实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古今中外民主与法制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历程等若干线索。
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线索为例,可以将必修二的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八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梳理,进一步明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有:经济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并且逐渐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世界市场。
再如,按照横向线索梳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明清之际的中国与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下的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1949年至1956年的新中国等都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梳理。
梳理时,一定要明确其经济、政治、思想的阶段特征,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落实史实,查补细节知识 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基本史实的识记和理解是高考的关键。
因此,考生需要在这十几天内对《考试大纲》明确的知识点进一步落实。根据近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下列知识点是常考考点,需要强化复习: 必修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行省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
必修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商业、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必修三:百家争鸣、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儒学成为正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进一步落实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认真阅读五本教材。一方面,查漏补缺,复习主干知识之外的枝节知识;另一面,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即三本必修之间的联系,必修与选修、选修与选修之间的联系,做到复习无盲点。
三、强化史法,提升应试技巧 在将基本知识点和主干知识线索高效复习一遍甚至多遍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调整心态,认真整理、分析以前做过的典型试题及前几年的高考真题。 将自己以前做错的题,得分较低的再看一遍,深入分析研究,明确错误原因:知识性失分,要及时回归教材;方法性失分,要重新审题,理清该题思路,找准切入点;过失性失分,要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等毛病。
另外,将2009~2012年的天津高考真题再看一遍,从真题中再次体会高考“怎么考”、“考什么”、“怎么答”,进一步明确选择题、材料题的审题思路、答题方法。 最后,将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与各位考生再次分享、交流。
选择题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原因和历史结论为主。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因此,阅读题干后应准确提炼其核心思想,并根据设问和选项的表述进行准确判断。不同类型的选择题有不同的审题思路,但把握中心意思、依据题干作答是最基本的原则。
方法 依据时间和阶段特征分析思考 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完全把握图表中的信息,如文字、时间、数据等 排序型确定两头;对错组合型明确某题支的对或错 类型 时间型 概念型 图表型 组合型 材料题按照“审、读、联、组”四步法解题。“审”即审题,明确设问是哪种类型,是列举史实、归纳特点、分析原因,还是比较、评论。
是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还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根据不同类型的设问,进行相应作答;“读”即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出处、时代背景,再依据标点符号或句子的意思给材料分层,明确材料的核心含义,充分、全面地归纳材料的信息;“联”即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思考、作答;“组”即组织答案,规范答题,做到“三忌”、“三化”。
“三忌”是一忌照抄材料;二忌空话连篇,无具体史实支撑;三忌口语化答题。“三化”是答案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此外,设问分值为奇数的一点一分,分值为偶数的两分一点,分多多答,多多益善。答题时做好不同题型、不同学科之间的时间分配,沉着考试,冷静答题。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
一、紧抓史纲,明确知识框架 史纲就是主干知识线索,即那些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可以按照纵向或横向线索加以整合的知识点集合。
对史纲的梳理在二轮复习就已经完成,由于这些知识点是考查的核心内容,因此有必要再次进行系统的梳理,进一步提炼重点,明确知识线索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 譬如,按照纵向线索,我们可以梳理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中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民本思想及其实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古今中外民主与法制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历程等若干线索。
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一线索为例,可以将必修二的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八单元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梳理,进一步明确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有:经济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并且逐渐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世界市场。
再如,按照横向线索梳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明清之际的中国与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下的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1949年至1956年的新中国等都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梳理。
梳理时,一定要明确其经济、政治、思想的阶段特征,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落实史实,查补细节知识 史实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基本史实的识记和理解是高考的关键。
因此,考生需要在这十几天内对《考试大纲》明确的知识点进一步落实。根据近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下列知识点是常考考点,需要强化复习: 必修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行省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新中国的外交、古希腊民主政治、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共和制、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
必修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商业、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必修三:百家争鸣、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儒学成为正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在进一步落实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再次认真阅读五本教材。一方面,查漏补缺,复习主干知识之外的枝节知识;另一面,在阅读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即三本必修之间的联系,必修与选修、选修与选修之间的联系,做到复习无盲点。
三、强化史法,提升应试技巧 在将基本知识点和主干知识线索高效复习一遍甚至多遍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调整心态,认真整理、分析以前做过的典型试题及前几年的高考真题。 将自己以前做错的题,得分较低的再看一遍,深入分析研究,明确错误原因:知识性失分,要及时回归教材;方法性失分,要重新审题,理清该题思路,找准切入点;过失性失分,要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等毛病。
另外,将2009~2012年的天津高考真题再看一遍,从真题中再次体会高考“怎么考”、“考什么”、“怎么答”,进一步明确选择题、材料题的审题思路、答题方法。 最后,将不同题型的做题方法与各位考生再次分享、交流。
选择题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原因和历史结论为主。每道选择题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因此,阅读题干后应准确提炼其核心思想,并根据设问和选项的表述进行准确判断。不同类型的选择题有不同的审题思路,但把握中心意思、依据题干作答是最基本的原则。
方法 依据时间和阶段特征分析思考 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完全把握图表中的信息,如文字、时间、数据等 排序型确定两头;对错组合型明确某题支的对或错 类型 时间型 概念型 图表型 组合型 材料题按照“审、读、联、组”四步法解题。“审”即审题,明确设问是哪种类型,是列举史实、归纳特点、分析原因,还是比较、评论。
是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还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根据不同类型的设问,进行相应作答;“读”即阅读材料,明确材料的出处、时代背景,再依据标点符号或句子的意思给材料分层,明确材料的核心含义,充分、全面地归纳材料的信息;“联”即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思考、作答;“组”即组织答案,规范答题,做到“三忌”、“三化”。
“三忌”是一忌照抄材料;二忌空话连篇,无具体史实支撑;三忌口语化答题。“三化”是答案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此外,设问分值为奇数的一点一分,分值为偶数的两分一点,分多多答,多多益善。答题时做好不同题型、不同学科之间的时间分配,沉着考试,冷静答题。
第一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的状况如何? 中国:封建制度衰落,政治危机四伏。
①经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 ②政治: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③外交: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世界:工业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强对外侵略扩张,扩张目标指向中国。
(战争爆发是必然的) 2.鸦片战争前,正当的中英贸易状况如何?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2)英国鸦片走私 目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危害:烟毒泛滥,白银外流,危害严重。 3.林则徐的禁烟活动有哪些? 林则徐:上书皇帝请求禁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1939年6月。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4.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概况如何? (1)根本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的市场(目的); (2)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 (3)经过:①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战争开始。英军沿海北犯,到达天津白河口。
②1841年秋,英军增兵扩大侵略战争,侵占香港岛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③ 三元里抗英斗争 (4)结果:1842年8月英军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被迫签订屈辱条约 5.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2)附件: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①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② 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6.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矛盾。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单纯反封建变为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④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笼统地说:因为范围你给的太大了,我就只说重点好了 中古史:重点是大一统时候的经济 文化 外交和民族关系 然后是几个朝代的比较,如秦和隋的共同点 唐和汉的共同点 中国近代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发展过程 政治变革和斗争以及不同的政治变 革和斗争的比较 反抗侵略的历程 民族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现代史:经济的发展 党的各个会议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啊~~~~文艺复兴 三次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重点是法国和英国的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领导人所采取的措施和纲领是很重点的 最好能系统的做好比较和寻找其中的联系 二战比一战重要 以及两次战争的比较和异同点 战后的国际新形势和 因此而产生的两个国际机构是很重点的东西 现在的国际新秩序 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国 东亚和中国 你主要要联合今年的热点啊 不过总的来说 经济都是很重点的东西 多关注一下吧 还有你问的真的很笼统啊 详细点说: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
(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
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
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