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基础知识简介
一、《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二、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三、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四、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五、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七、《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宋代大儒来熹所著《周易本义》载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内容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遯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汉 易 提起《易经》来,很多人称其为群经之首,称其为经中之经,称其为哲学中之哲学。
这话实在具有相当的道理,在所有的经典之中,似乎《易经》是包括了一切,《易经》就是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关于《易经》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易,第二个阶段是宋易。简单地讲,易学包含了理、象、数三种学问。
理----是以哲学的方式,解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理。 象----是以理论科学方式,解释宇宙间事物的现象。
数----每一个现象都有数在其中,也是属于科学的。 汉易偏重象及数,是属于科学性的,也是与道家关联最深切的,所以也有称汉易为道易的。
而宋易所讲求的是理,属于儒易,与道家关系较浅(邵康节则走的汉易道家路线)。所以与中医原始有关的也就是汉易了。
卦 是 什 么 提到《易经》,大家都会想到伏羲画八卦,究竟什么是卦呢?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
《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 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现象,将之归纳成八大类,画成八卦,这岂非是超人的智慧?所以八卦是智慧之学,我们看到京戏中孔明出场,身穿阴阳八卦袍,就是说明高度的智慧,是以八卦为代表的。
画 卦 与 爻 卦既是宇宙的现象,欲把这个形象记录下来就要画,所以卦是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卦是抽象的代表,也可以说是图案的符号,八卦也就是一种逻辑符号。
卦的组成为"爻"。 什么叫作"爻"呢?一直线为一爻,称为"阳爻",一直线中间隔断也为一爻,称为"阴爻"。
卦就是由"阴爻""阳爻"所组成的。我们再看"爻"字,是由两个斜的十字所构成。
照地球物理的解说,地球磁场与经度及纬度呈斜交,这两个斜交也就代表宇宙间的一种形态,万物皆系交错而成。而这两个交错,恰成为两个十字架,爻字也正是两个十字架的代表。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是否真的这样画卦,可能还是疑问,但中国文字的起源,却是由象形而始,也就是说由画现象开始的,好像画卦一样。 如 何 画 卦 写字多半是由上而下的,可是画卦却是由下而上的,也就是画卦是由内向外一爻一爻地画。
这是画卦的一个基本常识。虽然可以从上而下,从外面内地画卦,但是最初画卦的方法,是由内而外,是由下而上,这是有其重要道理在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生命的功能,是由地球中心向外散发所产生的。以一个人为单位来说,个人的行为能力,也是由内而外的。
这是《易经》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画卦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原因。 下图是伏羲所画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可是这个八卦图,在唐以前未见流传,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
是否是伏羲氏所画,我们不作考据,在此不加讨论,现在让我们看看先天八卦所表现的意义。 伏羲先天八卦 乾卦----代表天体。
坤卦----代表大地。 离卦----卦象是圆中一点,代表太阳。
坎卦----上下外围都是阴,中间一画阳爻象征光明,代表月亮。 巽卦----正面下面破碎,代表风。
震卦----下面阳,上面破碎,代表了震动,为雷。 艮卦----地上有突出的高山,代表了山。
兑卦----上面的缺口,表示了湖泽、海洋。 大家看了这些阴爻阳爻,也许难以了解为什么会代表了日月天地、山泽风雷。
但是我们要知道,最初所画的这些卦,并不是像今天所画的这样直,这样整齐,原始的画法,阴爻可能只是两点而已,所谓阳爻,不过是一块整的而已。它的形状也不一定是整齐的,而且卦是立体的。
所以,离卦的形状,只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黑点,用来表示太阳。其他各卦,也是如此演变的。
八卦所代表的现象 看了先天八卦,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八卦已经将全部宇宙的现象画下来了。这宇宙间的八种现象,就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
请问,除了这八种现象构成了宇宙自然界外,另外还会有什么东西呢?八卦的归纳真是太伟大了。 孔子在《易经》的《说卦传》上说: "天地定位",从任何方向望去,都是天。
"雷风相薄",大气摩擦发为雷电,雷电的震荡成为气流。 "山泽通气",这个道理与针灸的应用,是完全相同的,此点留在后面再说。
"水火不相射",火多则水乾,水多则火熄,极难达到均衡。 至于八卦所代表的人体部位如下,这是丹道派的观念: 乾一头部 1 坤一腹部 8 离一眼睛 3 坎一耳朵 6 震一丹田(生命能) 4 巽一鼻子 5 艮一背部 7 兑一口部 2 八卦"数"的问题 我们看到(伏羲先天八卦)八卦上的数字,真觉得有趣,一二三四是向左旋转,五六七八是向右旋转。
这是《易经》的基本原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我们再看这些数字,对面相加皆成为九,所以先天八卦中虽然没有九,但九实在存在于其中,称为九在其中矣!西洋的微积分,据说深受易理的启示而发明的。
但是《易经》"数"的观念,却认为天地间只有一个数,那就是"一",这是《易经》的数理观念,这个所谓数理,也并不一定是今天数学上的意义,大家不可混为一谈。 这个"一",如果加一则等于二,再加一则等于三,最高为九,再加一。
一、《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
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二、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
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
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三、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
“--'称作阴爻。 四、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五、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七、《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
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乾坤辟阖,阴阳为道
《周易》开篇即为乾、坤二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要素,乾坤为阴阳的总根源和代表。《周易·系辞》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谓在阴阳的交互作用下,乾坤定位,万物化生,宇宙间变化万千错综复杂,都是基于乾坤开合,阴阳运化的结果。孔子在《系辞》中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宇宙万物的生化模式,与胚胎的细胞分裂过程十分相像,揭示了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化生过程十分相似。老子的一,相当于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三者,为阴阳之和。孔子和老子的宇宙生化模式是一致的,均认为太极生两仪(即一生二)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即承认事物的矛盾性),只是表达的事物变化的角度不同而已。孔子强调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即万物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变化过程;老子则强调了万物阴阳的相互作用,即阴阳相生、相和而不断化生万物的过程。
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根本原因,西方宗教提出上帝造物说。 《圣经·创世纪》第二、三节记载,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女人夏娃,让他们共同居住在伊甸园里,上帝创造的动物当中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在西方宗教看来,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造物主神的作用。《周易》中没有造物主的概念,“生生之谓易”,它直截了当的指出变易是宇宙万物的本性,所以为周易,即普遍变化的意思。《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事物变化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周敦颐《太极图说》)。乾坤、阴阳才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因。《周易》以乾坤等阴阳的相互作用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应范畴,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q?word=%D6%DC%D2%D7&ct=17&pn=0&tn=ikaslist&rn=10
阴阳变化就是易。
先民仰天俯地观察万物,发现了宇宙间两大能量--阳能--阴能,这两种能量互变互化,互渗互透,互推互移,互生互克,互增互减,形成了阴能与阳能平衡、均衡的错综复杂而又循规蹈矩的整体,这个整体称之为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也就是说变化着的这个整体有阴阳两种能量,生成四种不等能量状态又生成八种不等能量状态,八种不等能量排列组合成六十四种能量状态。
八种能量状态蕴育了万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八卦定吉凶)成就了物种的进化与繁衍,成就了地球的苍桑变化(吉凶成大业)。 太极是说整体,大到宇宙小到微尘,大到天体小到细胞都可以称之为太极,可谓一花一世界就是这个道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整体中阴阳两种能量自律运动的过程是道,形成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就是道。 (一)八卦:太极,两仪,四象。
八卦其实就是把一个整体划分为两部分,阴阳称两仪;再划分为四部分: 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称为四象;再划分为八部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称为八卦。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八卦阴阳不等能量状态又代表了天地间的物象。
天、地、水、火、山、泽、雷、风,代表了天地间物质状态;乾、坤、坎、离、艮、兑、震、巽代表了天地间物质功能。也可以说,天、地、水、火、山、泽、雷、风是形象,乾、坤、坎、离、艮、兑、震、巽是功能。
乾为父,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为四阳卦;坤为母,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为四阴卦。 阳仪布阳卦顺序为乾坎艮震 阴仪布阴卦顺序为巽离坤兑 八卦数字排列顺序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符号表示为: 乾 坎 艮 震 巽 离 坤 兑 便于记忆古人有口诀如下: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巽下缺 兑上残 符号反映出: 三男符号都是二阴一阳组成 三女符号都是二阳一阴组成 阳卦阴多,阴卦阳多。
(二)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相互生克制化的法则表述符号,以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作假说便 于说明宇宙变化的随机性和规律性的对立统一,阐明宏观规律的运动法则: 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 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
(三)十天干,十二地支 先民为了记年记月记时发明了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用的方法,每一时空用两个字代表简便易记: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 六十次为一配用期 (四)五行的属性方位为: 木属东方 青龙 火属南方 朱雀 土属中央 勾陈腾蛇 金属西方 白虎 水属北方 玄武 (五)干,支,八卦,纳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天干: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寅卯 巳午 辰末戌丑 申酉 亥子 八卦:震巽 离 坤艮 乾兑 坎 干支八卦纳五行必须牢牢记住,整个的预测运算都离不开这一章节。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共计三十五个字应烂熟于心,这三十五个字在五行中各有所属又各有其方位,才能运用自如,不然,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学易用易就无从谈起了。
( 六)框架模式: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用字其本意义是代表了框架模式中不同方位的特定符号标记。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方: 东 南 四隅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八卦: 震巽 离 坤艮 乾兑 坎 天干: 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地支: 寅卯 巳午 辰末戌丑 甲酉 亥子 以上表中归纳分析:八卦天干地支有五行属性,方位属性,季节属性。
天干属性: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 甲乙属木,代表东方,季节为春 丙丁属火,代表南方,季节为夏 戊己属土,代表中央,季节为长夏 庚辛属金,代表西方,季节为秋 壬癸属水,代表北方,季节为冬 甲丙戊庚壬,属阳干 乙丁己辛癸,属阴干 天干化合 甲 己 化合土 乙 庚 化合金 丙 辛 化合水 丁 壬 化合木 戊 癸 化合火 天干配人体: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外: 头 肩 额 舌 鼻 面 筋 胸 胫 足 内: 胆 肝 小肠 心 胃 脾 大肠 肺 膀胱 肾 地支属性 寅卯属木 代表东方,季节为春 丙丁属火 代表南方,季节为夏 辰末戌丑属土 代表四隅,季节为长夏 申酉属金 代表西方,季节为秋 亥子属水 代表北方,季节为冬 注(四隅是四个角的位置,东北丑位,东南辰位,西南末位,西北戌位。丑是冬末,辰是春末,末是夏末,戌是秋末。
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为土,四季加起来为72天,这72天叫长夏季节) 子寅辰午申戌 为阳支 亥卯末巳酉丑 为阳支 地支配人体: 寅卯 巳午 辰戌末丑 申酉 亥子 胆 肝 心 小肠 胃 脾 大肠 肺 肾 膀胱 地支化合 子丑 化合土 亥寅 化合木 戌卯 化合火 酉辰 化合金 申巳 化合水 末午 化合土 地支三合 十二地支中有四生位、四正位、四墓位。 四生位是: 申 亥 寅 巳 四正位是: 子 卯 午 酉 四墓位是: 辰 末 戌 丑 申子辰举例: 甲与子中间隔三位,子与辰中间隔三位,辰与申中间隔三位 申亥寅巳四生位都是顺时针方位数过三位是子卯午酉四个正位, 子卯午酉四正位都是顺时针方位数过三位是辰末戌丑四个墓位, 辰末戌丑四墓位都是顺时针方位数过三位是申亥寅巳四个生位。
《易经》知识 一提起《易经》,往往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大多数人以为其深不可测。
说来也是,当人们拿到《易经》的书时,看到全是古汉文,生字多,其意也难懂,但一提到《哲学》,很多人都知其一二,里面的辩证法、矛盾论,以及其论述的对立、平衡、协调、统一原理,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易经》就是我们东方文化中最早讲哲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讲哲理的一部书,只不过它所表述的方式与现在的哲学大不相同,但其理相通,现把《易经》的有关知识简要地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周易》?什么是《易经》? 在这里我首先要交待一下《周易》产生的过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周文王演易。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在囚所里推演出六十四卦来,并编写出卦爻辞。但据史料载,在周文王以前的夏代、商代就有六十四卦为内容的《连山》、《归藏》两书,可惜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周代流传下来的《易》,所以叫《周易》,它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三十卦,下卷三十四卦,每卦行文结构大致相同。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易经》是由《周易》里面的六十四卦经文再加上《易传》两大部分组成。其《易传》部分是儒家圣人孔子,对六十四卦的注释、见解和感想,后与其学生编写成的十篇文章也称“十翼”。
到了东汉后期,人们把《易传》中的四篇注释姓文章直接插在了《周易》正文中间,把其余六篇附在正文之后,重新组装,形成了众所周知的《易经》。人们所说的四书、五经,其《易经》则是其中重要一员,有人称它为“五经之首”。
二、《易经》的实质是什么? 《周易》按其古代形态来说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占卜,但自从加进去了《易传》之后,就成了一种以哲学思想为主的哲学书——《易经》。有人把《易经》称之为东方哲学,因为它里面有许多朴素的哲学思想。
例如《易传》中有名的诗句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精神体现了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进取精神,要讲“仁”“义”道德,是唯物思想的代表。
所以说《易经》是东方文化中最早讲哲理的一部书。 三、《易》学中有哪两个学派? 《易》学中分为易理派和象数派,易理派主要以“仁”和“义”儒家的正统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而象数派则以卦、画、图象及数字来演释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者有明显区别,但其关系又密不可分。 《易经》知识博大精深,以上所述欠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愿同广大《易》学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一提起《易经》,往往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大多数人以为其深不可测。
说来也是,当人们拿到《易经》的书时,看到全是古汉文,生字多,其意也难懂,但一提到《哲学》,很多人都知其一二,里面的辩证法、矛盾论,以及其论述的对立、平衡、协调、统一原理,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易经》就是我们东方文化中最早讲哲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讲哲理的一部书,只不过它所表述的方式与现在的哲学大不相同,但其理相通,现把《易经》的有关知识简要地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周易》?什么是《易经》? 在这里我首先要交待一下《周易》产生的过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周文王演易。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在囚所里推演出六十四卦来,并编写出卦爻辞。但据史料载,在周文王以前的夏代、商代就有六十四卦为内容的《连山》、《归藏》两书,可惜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周代流传下来的《易》,所以叫《周易》,它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三十卦,下卷三十四卦,每卦行文结构大致相同。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易经》是由《周易》里面的六十四卦经文再加上《易传》两大部分组成。其《易传》部分是儒家圣人孔子,对六十四卦的注释、见解和感想,后与其学生编写成的十篇文章也称“十翼”。
到了东汉后期,人们把《易传》中的四篇注释姓文章直接插在了《周易》正文中间,把其余六篇附在正文之后,重新组装,形成了众所周知的《易经》。人们所说的四书、五经,其《易经》则是其中重要一员,有人称它为“五经之首”。
二、《易经》的实质是什么? 《周易》按其古代形态来说其作用主要是用来占卜,但自从加进去了《易传》之后,就成了一种以哲学思想为主的哲学书——《易经》。有人把《易经》称之为东方哲学,因为它里面有许多朴素的哲学思想。
例如《易传》中有名的诗句是:“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精神体现了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有进取精神,要讲“仁”“义”道德,是唯物思想的代表。
所以说《易经》是东方文化中最早讲哲理的一部书。 三、《易》学中有哪两个学派? 《易》学中分为易理派和象数派,易理派主要以“仁”和“义”儒家的正统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而象数派则以卦、画、图象及数字来演释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者有明显区别,但其关系又密不可分。 《易经》知识博大精深,以上所述欠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我愿同广大《易》学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4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