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
基础医学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内容: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流行病学。
护士,必须按照卫健委相关法律条文标准和护理行业规范执行开展相应的护理项目,观察病人体表体重情况,了解病人病情,配合医生治疗,及时处理医疗纠纷,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并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负责病人的生活起居,日常活动、用药和安全等问题。
从事与医疗有关的全项临床操作或单项专项护理活动,如机械排痰、穿刺输液、入院宣教、执行医嘱、铺床换被、安全提示、取药配药摆药、病情速记、资料入卷、采集标本、责任交接、观察病情、医疗废物毁形消毒、医疗垃圾管理分类。
收集建议、学习培训、送标送检、引导病员、夜间查房、设备点检、设备保洁、整理内务、5s实施、出院核算、整理病历、宣贯医嘱、护理示教、抢救急救、按时巡查、异常报告、物品发放、电脑登记、维修维护、测量体温、技能考核、病员分类、驱除四害、病员点评等必要的日常护理活动。
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人类生命、减轻病员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护士一词来自钟茂芳1914年在第一次中华护士会议中提出将英文Nurse译为“护士”,大会通过,沿用至今。工作时必须脱下便服穿护士服。
扩展资料:
护士考试科目:
考试分上、下午两个阶段进行,共计270分钟,230道题。
上午考试卷(第一卷试题)为:《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心理学基础》。考试时间为120分钟,115道题。
下午考试卷(第二卷试题)为:西医护理:《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中医护理:《中医外科护理学》、《中医妇科护理 学》、《中医儿科护理学》。考试时间为150分钟,115道题。
考试题型全部采用以选择题为代表的客观题型形式。考试范围、难度及其具体要求,请应试者详细阅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主编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应试指南》。
2012年度考试有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初级(师)和中级两个专业,取消护理初级(士)专业;2012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门,每个科目题量120~160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护士
百度百科-基础医学
我国传统医学是以中医药学为主体的包括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民族医学。
但少数民族医学并非都有完整的文字记录。1984年4月在内蒙古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上正式列出“五大民族医”,即藏医、蒙医、维医、朝医、傣医,他们与汉族医药学——中医药学共同组成我国传统医学。
本文针对我国传统医学(包括主要少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作一分析,明示其特点,阐述其内涵,以利于国际交流,以利于全人类的健康事业。 1 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论是我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它从整体上来把握人、万物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
用现代语言讲,就是阐述人体、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同步性和统一性。这种天人合一观念渗透于中医学与各少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阴阳学说奠基于殷周之际,《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者,事物运动之法则或规律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她把阴阳作为天体运行的道路,事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进而把人作为宇宙间的生命体,其生、老、病、死及其疾病防治之规律也必然系于天地阴阳运行之道。五行学说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概念。
《素问.金匮真言论》所叙述的五脏上应五行、五方、五音、五味等收受理论,则是五行学说关于天人合一论的具体描述。特别是《素问》运气七篇,更体现出天人合一观点。
尤以《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中论述最详。任应秋先生对此论述颇精,他说:“古人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认识,提出了这样一个规律,使我们易于辨识,也就是借天地五运六气之理,辨人身五脏六腑之疾,其盛衰休咎同,其生克制化同,便从而合一以施用,临证以施治(任应秋.五运六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72)。”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即“龙”(气)、“赤巴”(胆)、“培根”(水和土);七大物质,即饮食精微、血、肉、骨、髓、精、脂肪;三种排泄物,即大便、小便、汗。由三大因素(包括自然界中的气、水、土)支配着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记载有四季脉象与五行生克的关系,认为医学与天文历算学是同条共贯的。在其丰富的内容中,许多地方贯穿有天文历算的原理。
“有算必有医”、“医算不分家”为藏医区别于其他民族医学的重要特点,既反映了藏医学关于人与大自然界密不可分的整体观念,也说明藏医学有着深厚的文化源泉,这是国内外藏学界专家的共识。 蒙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三根学说,该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由“土、水、火、气、空”五大元素所构成的。
作为大宇宙缩影的人体则以三根:即赫易(具有阴阳两重性,犹气,指生理功能)、希日(属阳、火之性,指体温、热能、精神活动)、巴达干(具有阴、寒、水、土之性,指营养物质、体液)所构成。三根之间具有阴阳依存和五行生克的关系。
蒙医学还因袭中医学五行之说,取五行与五元相汇通的方式论述五脏六腑的功能。其五脏六腑与自然界五行、五色、五位、五季(包括四季之末18天)的比配与中医学是一致的,只是五脏属阳、六腑属阴的论点与中医学相悖。
维医学认为自然界是由四大物质所组成,即火、气、水、土。四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平衡。
人也是通过四大物质混合后的改变力而产生了机体。四大物质产生气质,气质产生四津,四津产生精神,精神产生各种力,力产生各种脏器功能,从而形成了从自然到人体,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与预防等,包括四大物质学说、气质学说、四津体液学说在内的维医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是古维吾尔医在吸取周围民族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于隋唐时期产生的。 朝医学的理论核心是四象医学阴阳论,是朝鲜医学家李济马运用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与易学阴阳论对朝鲜民族医学的总结与概括。
四象医学以“天、人、性、命”整体观和“四维之四象”结构学说为指导,将人分成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人。自然界的四行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外在的四行运动规律反映到机体内部就是“四象人”,这就把天人看成统一体了。
傣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四塔学说。这种学说是由古印度佛教传入傣族社会后结合自身民族医学知识而形成的。
该学说认为,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繁殖、发育、生长均依附于自然界的土、水、火、风四塔。四塔正常,则生生不息;反之,四塔分离,令人身亡。
四塔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历代傣医正是运用这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四塔理论来诊治疾病的。
另外,彝族、苗族等亦有自己的民族医学理论。彝族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哎哺”之说。
哎为乾、生火、象天,哺为坤、生水、象地。天地相互依赖而存在,水火相互制约而共生。
人体正是在这种天地循环之气中而化生的。这种理论把人看成是大自然的和合物是不言而喻的。
苗族医学认为:光、气、水、土。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炎症是十分常见而又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体表的外伤感染和各器官的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如疖、痈、肺炎、肝炎、肾炎等)都属于炎症性疾病。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称为炎症。 感染分为两种,医学上的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心理上的感染是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它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与交流,在互动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水肿组织间隙或体腔内过量的体液潴留称为水肿,然而通常所称的水肿乃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体腔内体液增多则称积液。水肿可表现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肿时往往同时有浆膜腔积液,如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腔积液。
发热医学术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又称为发热。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
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可定为发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通过多喝水来减少发热带来的不适感。非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
温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温的效果,在体温没有超过38.5°时可尽量选择物理的方式控制体温。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机体失去代偿,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体液因子失调的一种临床症候群。
其主要特点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简言之,休克就是人们对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反应,是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的代谢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
多种神经-体液因子参与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有效循环血量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当其 中任何一因素的改变,超出了人体的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下降,造成全身组织、器官氧合血液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而发生休克。
在休克的发生和发展中,上述三个因素常都累及,且相互影响。 肿瘤(tumour)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neogrowth),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neoplasm)。
癌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与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他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这一点在恶性肿瘤尤其明显。
与良性肿瘤相比,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易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并常有远处转移,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和组织的健全不仅依赖完整的血液循环运送氧气,同样依赖正常体液的内环境稳定。
水肿、充血、出血以及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发生都可能是由于血液循环或体液平衡障碍所引起。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序贯继发两个或更多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例如:严重的脓毒症、创。
《医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和诊断学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物学。生命的特征、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和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部分:人体解剖学。主要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第三部分:生理学。主要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和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及生殖等。
第四部分:药理学。主要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第五部分:病理学。主要包括: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病因等。
第六部分:诊断学。主要包括:发热、呼吸音、黄疸、腹水、意识障碍和头痛等38种病理现象的发生机制、常见原因和临床表现等。
《医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和诊断学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物学。生命的特征、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和生命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部分:人体解剖学。主要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第三部分:生理学。主要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尿的生成和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及生殖等。
第四部分:药理学。主要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第五部分:病理学。主要包括: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和病因等。
第六部分:诊断学。主要包括:发热、呼吸音、黄疸、腹水、意识障碍和头痛等38种病理现象的发生机制、常见原因和临床表现等。
喏,祝你好运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2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