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21.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吴有性 B.王清任 C.张锡纯 D.李中梓 E.王孟英 22.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 A.心 D.肺 C.脾 D.肝 E.肾 2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命门 B.脑 C.五脏 D.六腑 E.经络 24.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 A.叶天士 B.王叔和 C.张介宾 D.王清任 E.李杲 25.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 A.病 B.症 C.体征 D.证 E.病因 (二)B型题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神农本草经》 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 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 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 E.《千金要方》 4.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著作是: 5.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 6.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 E.“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7.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 8.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 9.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 (三)D型题 1.秋冬气候寒凉,人体在生理上可反映为: A.江南地区,人体腠理多稀疏 B.北方地区,人体腠理多致密 C.阴盛则寒 D.皮肤致密,少汗多尿 E.阳气收敛,气血易趋于里 2.人与环境密切联系的体现是: A.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B.社会的进步 C.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D.地区不同多发病不同 E.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3.古人探求生命奥秘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 A.宏观观察法 B.微观观察法 C.直接观察法 D.试探法 E.整体观察法 (四)X型题 1.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治未病 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E.以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 E.王肯堂 3.温病学理论源于: A.《温疫论》 B.《三因极一病证方沦》 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E.《难经》 4.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 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干金要方》 5.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 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 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E.社会的治和乱对人体的影响 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 A. 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 E.“从阴。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trodu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CM theo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Ancient Philosophy,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human body,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s and so on.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basic TCM.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2.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了解元气论、阴阳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元气论 1.气的起源和概念。
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属性区分。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诊断 (5)用于疾病治疗 第三节 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4.五行相生相克。
5.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 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 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1.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1.熟悉气血津液的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形式。 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
4.掌握血的生成、功能和运行规律。 5.了解津液的生成、功能以及输布与排泄过程。
6.了解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 1.气的生成。
2.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固摄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气化作用 3.气的运动。
4.气的分类。 (1)元气 (2)宗气 (3)营气、卫气 第二节 血 1.血的生成。
2.血的功能。 (1)营养滋润作用 (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载气 3.血的运行。
第三节 津液 1.津液的生成。 2.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载气 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血与津液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四章 脏腑 【目的要求】 1.熟悉藏象的概念。 2.熟悉藏象学说的特点。
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五脏 1.心 (1)主血脉 (2)主神志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2.肝 (1)主疏泄 (2)主藏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3.脾 (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4.肺 (1)主气司呼吸 (2)主通调水道 (3)主朝百脉 (4)主治节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液 (3)主纳气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二节 六腑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1.脑。
2.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脏与腑的关系。 3.腑与腑的关系。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五章 经络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 3.熟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表里相合、流注次序、分布规律。
4.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分布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 5.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 2.络脉。
3.连属部。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走向和交接。
2.表里相合。 3.流注次序。
4.分布规律。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生理功能。
2.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 (1)督脉 (2)任脉 (3)冲脉 (4)带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阴阳。 3.感应与传导。
4.调节机能活动。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以及自学讨论。
第六章 病因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2.掌握六淫及疫疠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掌握七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各自致病特点。 4.熟悉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5.熟悉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