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是声波大家族中的一员。
声波是物体机械振动状态(或能量)的传播形式。所谓振动是指物质的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进行的往返运动。
譬如,鼓面经敲击后,它就上下振动,这种振动状态通过空气媒质向四面八方传播,这便是声波。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KHz以上的,人在自然环境下无法听到和感受到的声波。
超声波治疗的概念:超声治疗学是超声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超声治疗时将超声波能量作用于人体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疾患和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
在全球,超声波广泛运用于诊断学、治疗学、工程学、生物学等领域。赛福瑞家用超声治疗机属于超声波治疗学的运用范畴。
(一)工程学方面的应用:水下定位与通讯、地下资源勘查等 (二)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剪切大分子、生物工程及处理种子等 (三)诊断学方面的应用:A型、B型、M型、D型、双功及彩超等 (四)治疗学方面的应用:理疗、治癌、外科、体外碎石、牙科等超声波的特点:1、超声波在传播时,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 2、超声波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
3、超声与传声媒质的相互作用适中,易于携带有关传声媒质状态的信息(诊断或对传声媒质产生效应。(治疗)超声波是一种波动形式,它可以作为探测与负载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如B超等用作诊断);超声波同时又是一种能量形式,当其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它就可以通过与传播超声波的媒质的相互作用,去影响,改变以致破坏后者的状态,性质及结构(用作治疗)。
超声波的发展史:一、国际方面: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压电效应与反压电效应之后,人们解决了利用电子学技术产生超声波的办法,从此迅速揭开了发展与推广超声技术的历史篇章。1922年,德国出现了首例超声波治疗的发明专利。
1939年发表了有关超声波治疗取得临床效果的文献报道。40年代末期超声治疗在欧美兴起,直到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医学超声波学术会议上,才有了超声治疗方面的论文交流,为超声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第二届国际超声医学学术会议上已有许多论文发表,超声治疗进入了实用成熟阶段。二、国内方面:国内在超声治疗领域起步稍晚,于20世纪50年代初才只有少数医院开展超声治疗工作,从1950年首先在北京开始用800KHz频率的超声治疗机治疗多种疾病,至5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并有了国产仪器。
公开的文献报道始见于1957年。到了70年代有了各型国产超声治疗仪,超声疗法普及到全国各大型医院。
40多年来,全国各大医院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料和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超声体外机械波碎石术和超声外科,是结石症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
如今已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无创外科,已使超声治疗在当代医疗技术中占据重要位置。
而在21世纪(HIFU)超声聚焦外科已被誉为是21世纪治疗肿瘤的最新技术。超声波治病机理:1.机械效应:超声在介质中前进时所产生的效应。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是由反射而产生的机械效应)它可引起机体若干反应。超声振动可引起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由于超声的细微按摩,使细胞浆流动、细胞震荡、旋转、摩擦、从而产生细胞按摩的作用,也称为“内按摩”这是超声波治疗所独有的特性,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刺激细胞半透膜的弥散过程,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改善组织营养、改变蛋白合成率、提高再生机能等。
使细胞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细胞的功能变化,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伸,松软。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可软化组织,增强渗透,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系统和细胞功能,因此具有超声波独特的治疗意义。
2.温热效应:人体组织对超声能量有比较大的吸收本领,因此当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过程中,其能量不断地被组织吸收而变成热量,其结果是组织的自身温度升高。产热过程既是机械能在介质中转变成热能的能量转换过程。
即内生热。超声温热效应可增加血液循环,加速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增强酶活力。
一般情况下,超声波的热作用以骨和结缔组织为显著,脂肪与血液为最少。3.理化效应:超声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均可促发若干物理化学变化。
实践证明一些理化效应往往是上述效应的继发效应。TS-C型治疗机通过理化效应继发出下列五大作用:A.弥散作用:超声波可以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超声波作用后,细胞膜对钾,钙离子的通透性发生较强的改变。
从而增强生物膜弥散过程,促进物质交换,加速代谢,改善组织营养。B.触变作用:超声作用下,可使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
对肌肉,肌腱的软化作用,以及对一些与组织缺水有关的病理改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和关节、肌腱、韧带的退行性病变的治疗。
C.空化作用:空化形成,或保持稳定的单向振动,或继发膨胀以致崩溃,细胞功能改变,细胞内钙水平增高。成纤维细胞受激活,蛋白合成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形成加速,胶原张力增加。
D.聚合作用与解聚作用:水分子聚合是将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分子合成一个较大的分子过程。大分子解聚,。
介入治疗发展历史
介入治疗基本概念介入诊疗技术是在X 线、超声波、内镜等监视或直视下将导管、针等器械插入脏器,达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目的。随着现代高分辨率螺旋CT 、实时B 超、纤维和电子内镜以及相关介入器械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介入诊断与治疗技术得以迅猛发展。介入放射学的含义是以放射技术为导向,通过穿刺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等材料,以明确疾病的诊断,同时应用放射诊断学的有关器械、技术和方法,达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由于血管广泛分布于各脏器,因而在诸多的介入诊疗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介入性超声诊治技术是在B 超导向定位下对脏器进行穿刺活检, 并在穿刺基础上注射药物进行治疗。由于介入放射学的迅猛发展,有关设备和技术日趋完善,超声导向介入诊疗方法的应用日渐减少。自从20 世纪60 年代可曲式光导纤维内镜应用于临床以来,由于其直观性强, 并可通过其操作孔道进行多种检查和介入治疗, 现已广泛用于多学科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使介入诊疗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起到了跨时代的作用。 介入治疗发展历史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发展同医学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是人们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一) 早期探索阶段1896 年,Hasher 、Morton 在Roentgen 发现X 线不久, 即用石膏作造影剂开始尸体动脉造影研究。1910 年,Franck 和Alwens 进行了狗、兔的动脉造影试验。1923 年,Berberic 使用溴化锶注入人体血管进行造影。同年,Sicard 和Forestier 用碘罂子油做静脉造影也获成功。1924 年,Brook 用50 %的碘化钠做了人体股动脉造影。1929 年,W erner Frossmann 成功地将导管从自己的上臂静脉插入在心房, 首创了心导管造影术,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1941 年,Farinas 采用股动脉切开插管做腹主动脉造影。1951 年,Bierman 用手术暴露人体颈总动脉和肱动脉的方法做选择性的内脏动脉造影,并进行了第一次动脉灌注化疗。(二)Seldinger 技术的出现1953 年,Seldinger 首创了经皮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动脉造影法,由于该法操作简单、损伤小、无需缝合血管,完全替代了以往需手术切开暴露血管的方法,因而很快被广泛采用,成为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三) 介入放射技术成熟和发展阶段1962 年,Newton 首先采用栓塞血管的方法治疗脊椎血管瘤。1963 年,Nusbau m 采用动脉内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消化道出血获得成功1964 年,Dotter 使用同轴导管技术, 成功地为1 例下肢坏疽的妇女进行血管成形术,标志着介入放射新技术的开始。1965 年,Sano 用导管成功地栓塞了脑动静脉畸形。1967 年,Porstman 报告了非外科手术方法堵闭动脉导管。1974 年、Gruntizg 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进行血管成形术。7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知识的普及, 导管、器械的不断改进, 新技术的涌现和提高,介入放射学有了飞速发展,内容更加丰富,技术日臻完善,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
B型超声检查(type-B ultrasonic ),俗称“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
在临床上,它被广泛应用于心内科、消化内科、泌尿科和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作为一名辅助科室的医生,我发现患者对B超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现在我就和大家谈一下有关腹部“B超”检查的小常识。
CT、核磁共振一定优于B超吗?答案是否定的。超声诊断技术作为影像诊断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有许多优于CT、核磁共振的特点。
首先,它不但能发现腹部脏器的病变情况,而且可以连贯地、动态地观察脏器的运动和功能;可以追踪病变、显示立体变化,而不受其成像分层的限制。 例如,目前超声检查已被公认为胆道系统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第二,B超对实质性器官(肝、胰、脾、肾等)以外的脏器,还能结合多普勒技术监测血液流量、方向,从而辨别脏器的受损性质与程度。例如医生通过心脏彩超,可直观地看到心脏内的各种结构及是否有异常。
第三,超声设备易于移动,没有创伤,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可在床边进行诊断。 第四,价格低廉。
超声检查的费用一般为35-150元/次,是CT检查的1/10,核磁共振的1/30。这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是比较能够承受的。
“B超”也因此经常被用于健康查体。 但所有这些是不是说“B超”各方面都优于CT、核磁共振呢?也不是。
比如B超在清晰度、分辨率等方面,明显弱于后者,而且对空腔器官病变易漏诊,检查结果也易受医师临床技能水平的影响。 腹部B超检查前患者应做娜些准备? 1、禁食禁水。
检查的前一天的晚餐,应以清淡少渣的食物为主,食后禁食一夜。 检查当日早晨,应禁早餐和水,以保证上午在空腹情况下检查。
这主要是为减轻胃肠内容物和气体对超声波声束的干扰,保证胆囊及胆道内有足够的胆汁充盈。有时有些患者即使禁了饮食,胃肠道内仍有大量积气。
这部分患者应在检查前1-2天口服消胀片(二甲双硅油片剂),对消除肠道气体有一定作用。 2、做“B超”前两天,应避免进行胃肠道钡餐造影和胆道造影。
对于因消化系统疾病就诊的患者,有时医生会同时开出钡餐透视和B超检查单,患者最好先行B超检查,再行钡餐造影。因为胃肠道内若有钡剂存留,不仅影响胆囊、胰腺的超声显像,而且还容易发生误诊。
3、做泌尿系统B超检查,特别是输尿管和膀肮B超检查时,应在检查前1-2小时,饮温水400-600毫升,待膀胱充盈后再检查。如果患者须一次接收消化、泌尿检查,最好检查当日不排晨尿,这样不必喝水即可达到膀胱充盈的目的。
彩色B超(彩超)一定优于黑白B超吗?彩超检查,是指“彩色多普勒诊断”。 它是利用现代科技将多普勒信号转变为彩色信号,并与二维黑白声像图叠加,实现彩色血流显像,使得体外观察和评价血管内空间及血流状态成为可能。
可见彩超主要用于心脏病检查和人体各脏器内外的主要血管的血流检测。如在诊断消化、泌尿系统疾病中,通过彩超获取门静脉、肝动脉、肾动脉的血流信息。
如果病变尚未果及上述血管,而仅为胆系、胰腺疾思,则大可不必做彩超,以免加重经济负担。 B超能检查胃肠道吗?由于胃肠道中空气含量较多,容易干扰B超声束,使其结构显示不清,且使用B超做胃肠检查时准备工作复杂,加之钡餐、胃肠镜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又高于B超,所以一般B超不作为诊断胃肠道疾病的首选方法。
B超是医院作为对病人的一项常规性检查,至今还没有 出现过对病人有损伤的报道,是医学界的六大影像诊断设备之一。 。
超声波的特点
(一)超声波在传播时,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
(二)超声波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
(三)超声波与传声媒质的相互作用适中,易于携带有关传声媒质状态的信息(诊断或对传声媒质产生效应)。(治疗)
超声波是一种波动形式,它可以作为探测与负载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如B超等用作诊断);超声波同时又是一种能量形式,当其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它就可以通过与传播超声波的媒质的相互作用,去影响,改变以致破坏后者的状态,性质及结构(用作治疗)。
超声波的运用
玻璃零件:玻璃和陶瓷制品的除垢是件麻烦事,如果把这些物品放入清洗液中,再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我们人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学会利用超声波,这就是利用“声呐”的原理来探测水中目标及其状态,如潜艇的位置等。此时人们向水中发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超声波,然后记录与处理反射回声,从回声的特征我们便可以估计出探测物的距离、形态及其动态改变。医学上最早利用超声波是在1942年,奥地利医生杜西克首次用超声技术扫描脑部结构;以后到了60年代医生们开始将超声波应用于腹部器官的探测。如今超声波扫描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不可缺少的工具。
医学超声波检查的工作原理与声纳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将超声波发射到人体内,当它在体内遇到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及折射,并且在人体组织中可能被吸收而衰减。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形态与结构是不相同的,因此其反射与折射以及吸收超声波的程度也就不同,医生们正是通过仪器所反映出的波型、曲线,或影象的特征来辨别它们。此外再结合解剖学知识、正常与病理的改变,便可诊断所检查的器官是否有病。
希望可以帮到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