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声现象 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重点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要点: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重点: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重点定义: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疑点: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拓展: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重点定义: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
三:音色重点定义: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拓展: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
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重点定义: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难点: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重点定义: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
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
(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得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书。(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其他温度计均不允许甩)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6熔点和凝固点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反之,是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9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吸热。
反过来,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和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10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和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
10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蒸发和沸腾时汽化的两种方式。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液体的温度。
蒸发和沸腾时汽化的两种方式。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液体的温度。
2提高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3增大液体蒸发面积。
增大压强,使汽体液化。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体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物质叫凝华。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2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5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的多,原子核的半径大约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只相当于一颗绿豆大小。6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绕荷运动。5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的多,原子核的半径大约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只相当于一颗绿豆大小。
6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荷运动。
7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电荷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8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9把正电荷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10 电池,发电机都是电源,灯泡.电动机.门铃都是用电器。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
11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10 电池,发电机都是电源,灯泡.电动机.门铃都是用电器。
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11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12 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即麻烦又不清楚,所以我们常用的符号代表他们,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13 两个小灯泡首尾相连,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串联的,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并联。
14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他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14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他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15 这些设备中,电流很小,这是我们常用一个比较小的电流单位——毫安,它等于千分之一安培。16 还有一个更小的电流单位——微安,他等于千分之一毫安,或者说等于百万分之一安培。
17 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1) 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即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也就是说,表针指到最右端线时电流是0.6A还是3A,(2) 确定电流表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例如,如果电流表的量程时3A,表盘上从0到最右端共有30个小格,那么每个小格就代表0.1A。
16 还有一个更小的电流单位——微安,他等于千分之一毫安,或者说等于百万分之一安培。17 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1) 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即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也就是说,表针指到最右端线时电流是0.6A还是3A,(2) 确定电流表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
例如,如果电流表的量程时3A,表盘上从0到最右端共有30个小格,那么每个小格就代表0.1A。(3) 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第一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第二章 光的传播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二、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三、光速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注:声。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题 卷(I) 单项选择题部分(满分30分,每小题2分) ( )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路线总是直的 B、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 C、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且是倒立的虚像 D、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 )⒉下面是晓丽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一些光现象实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 B.图乙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 C.图丙凸透镜只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 D.图丁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对着看到的鱼叉去 ( )3、下列是研究酒精在不同条件下蒸发快慢的情形,其中最能说明酒精蒸发快慢和表面积有 关的是: A.温度不同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一处,蒸发快慢不同 B. 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C. 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D. 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同一处,蒸发快慢不同 ( )4、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S时发现灯不亮,电工用试电笔测试a、b、c三点时,试电笔氖管都发红光,而测d点时,试电笔氖管不发光,则故障是: A.灯泡L灯丝已断 a B. 开关S接触不良 d C. a点接线处接头脱落 D. cd之间(不包括c点)某处导线断了 S b c ( )5、以下知识结构正确的是: 响度 固 A.声音的特征 音调 B. 音色 液 气 C. 下列电路元件与它对应的作用连接: 电源 持续供电 导线 连通或切断电源 开关 利用电流来工作 用电器 连接各元件 镜面反射 反射 D. 光的传播方式 凸透镜成像 折射 ( )6、如图1是冰熔化到水沸腾的图象(在标准大气下) , 则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知,它的熔点是100℃; B. 其中BC段是凝固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 由图可看出冰是非晶体 D. DE 段是沸腾过程,此过程水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 )7、作图题:下列光学作图有误的一项是: 图1 A 平行光线射到凸面镜后的反射光线 光从空气中射入水后的折射光线 C. 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D.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后发生反射 ( )8、下面是某同学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的实验过程,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 B.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C.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拿到灯光下读数。
D. 将温度计放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再读数 ( )9、下面是小雨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的几个步骤,其中没必要的是: A.用刻度尺测出像距 B. 移动光屏直到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的图像 C.温度计测出实验室的温度 D. 调整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 )10、看图问答,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图甲表明气体可以传声 C. 图乙表明使用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D. 图丙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 )11、“炎热的夏季,农家屋里常用泥土烧制的茶壶乘凉开水,因为它乘的水凉得比普通茶壶凉得要快”,你根据这一现象可以提出的探究课题是: A.音色与物体的材料的关系 B. 物体的保温性能与材料的关系 C. 物体的保温性能与温度的关系 D. 物体的保温性能与时间的关系 ( )12、结合上题,下列猜想正确的是: A.音色与物体的材料无关 B.物体的温度越高,保温性能就越好 C.物体的保温性能与材料有关系 D.时间越短,物体的保温性能就越好 ( )13、关于冰箱上用到的物理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A.冰箱后面有散热管,如果距墙壁或家俱过近,会影响热量的散发,既会增加耗电量 B. 冰箱是靠制冷物质氟里昂的升华制冷的 C.通过电冰箱的电流太大时会使其工作失调,甚至烧坏 D. 冰箱外壳的颜色以白色的居多,这是因为白色更有利于冰箱外壳的隔热,可使环境中的热尽可能少地传递到冰箱的内部 ( )14、关于研究方法说法不正确是: A.比较法: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和不同 B. 模型法: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引入光线 C. 转换法:为了讲清电流引用水流 D. 控制变量法:研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 )15、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在公交车上与同学大声交流 B. 有太阳时用小镜子阳光反射到同学眼中 C. 夏天上完体育课,在教室的地上撒一些水降温 D.光线强时,立刻将教室的灯关掉 卷( II ) 非选择题部分(满分70分) 一、汽车中的光学知识:(本题满分10分,共3小题)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
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车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
第一章 声现象 基础知识 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怎样听到声音重点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要点: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重点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穿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要点:骨传导的途径:物体振动→声波→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重点:双耳效应产生的条件:①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大小不同;②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先后不同;③对同一个声音,两只耳朵杆受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第三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重点定义:1 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2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3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疑点: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声音的粗细,不是声音的大小,也不是声音的音色。
2 在相同的介质和温度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拓展: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的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响度重点定义: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2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要点:1 物理学中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生活中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2 人耳感受到的物体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重点:1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2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毫无关系。
三:音色重点定义:1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2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要点: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即音质。拓展:人的音色会随年龄的增长,以及饮食,健康的因素而变化。
锻炼可以保持优美的音色。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重点定义:1 从物理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噪声的波形无规律且杂乱。难点:乐音和噪声的根本区别在于:乐音是由发声体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是规则的;噪声是由发声体不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
二:噪声的等级的划分重点定义:1 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的听觉是20Hz-----20000Hz。
0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1纳米=10-9米 (长度估测:黑板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的测量方法: (1)累计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2)替代法: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3)转移法: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4)平移法: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7、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8、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9、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4、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
(1)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侵入被测得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 温度计玻璃泡侵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书。(3)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 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的温度。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其他温度计均不允许甩)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6熔点和凝固点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反之,是非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9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吸热。
反过来,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和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10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必须继续加热,熔化过程才能完成,这表明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吸热。反过来,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也要吸热和放热,但是温度在变化。
10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时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蒸发和沸腾时汽化的两种方式。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液体的温度。
蒸发和沸腾时汽化的两种方式。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液体的温度。
2提高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3增大液体蒸发面积。
增大压强,使汽体液化。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体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物质叫凝华。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2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2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5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的多,原子核的半径大约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只相当于一颗绿豆大小。6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绕荷运动。5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比原子小的多,原子核的半径大约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只相当于一颗绿豆大小。
6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荷运动。
7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在电荷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8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
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9把正电荷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10 电池,发电机都是电源,灯泡.电动机.门铃都是用电器。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
11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10 电池,发电机都是电源,灯泡.电动机.门铃都是用电器。
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11 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12 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即麻烦又不清楚,所以我们常用的符号代表他们,这样画出来的就是电路图。13 两个小灯泡首尾相连,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串联的,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并联。
14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他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14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他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15 这些设备中,电流很小,这是我们常用一个比较小的电流单位——毫安,它等于千分之一安培。16 还有一个更小的电流单位——微安,他等于千分之一毫安,或者说等于百万分之一安培。
17 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1) 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即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也就是说,表针指到最右端线时电流是0.6A还是3A,(2) 确定电流表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例如,如果电流表的量程时3A,表盘上从0到最右端共有30个小格,那么每个小格就代表0.1A。
16 还有一个更小的电流单位——微安,他等于千分之一毫安,或者说等于百万分之一安培。17 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1) 明确电流表的量程,即可以测量的最大电流,也就是说,表针指到最右端线时电流是0.6A还是3A,(2) 确定电流表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
例如,如果电流表的量程时3A,表盘上从0到最右端共有30个小格,那么每个小格就代表0.1A。(3) 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总共偏过了多少个小格,这样。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测试题 (时量:90分钟 范围:1~3章 满分:100分) 试卷说明:本卷包含各校名题、本人改编题和原创题,试卷难度适中,但题量稍大,主要考察学生对教科书重点概念的掌握,对简单物理现象的认识及应试技巧。
此卷是本人暑期家教期间所创,因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难免有纰漏和不足之处,望各读者加本人QQ(同百度账号)给予指导和批正,谢谢! 一、选择题:(1'*30) 1.下面关于声现象的一些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太空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用语言交流 C.雷声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 D.狗趴在地上睡觉,耳朵贴着地面,很容易发觉人走动,是因为狗的耳朵特别灵敏 2.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A.人耳有故障 B.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波响度不够大 C.翅膀振动不产生声波 D.翅膀振动的频率比较小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与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4.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5.甲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6.小明拍完毕业照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照,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 A.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B.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向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C.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D.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7.检查视力时,人眼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m,可是检查视力的房间东西墙壁最大的距离为3.5m,此时,眼科医生把视力表挂在东墙上,在西墙上挂一面大平面镜,此时被检查者应面向西坐在平面镜前合理的位置是() A.距镜面3m B.距镜面2m C.距镜面1.5m D.距镜面1m 8.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取决于() A.镜面的大小 B.观察者的位置 C.物体的大小 D.物体与镜面的距离 9.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10.某人以1m/s的速度沿着平直的河堤行走,他在平静的河水中的倒影相对于河堤的速度是() A.1m/s B.0.5m/s C.0 D.2m/s 11.潜入游泳池水中的运动员仰头看体育馆墙壁上的灯,他看到的灯的位置() A.比实际位置高 B.比实际位置低 C.与实际位置一样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2.“女高音歌唱家”和“男高音歌唱家”,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有可能 13.下面几个现象中与光的反射有关的是() A.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B.通过汽车的观后镜看车后方情景 C.晚上看到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光 D.利用激光给隧道准直 14.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电子钟示数的图像如图,这时的实际时刻是() A.21:10 B.10:21 C.10:51 D.12:01 15.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1/15秒,据此,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 大于11.3米 B. 小于22.6米 C. 小于11.3米 D. 大于22.6米 1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原理来解释的是() A.平静的水面映出山的倒影 B.日食、月食的形成 C.影子的形成 D.小孔成像 17.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
如图,所示的光路图,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18.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会逐渐改变 B.音调会逐渐降低 C.响度会逐渐降低 D.声音的音色、音调和响度都不会改变 19.某同学对着平面镜,从镜中看到一只没有数字的挂钟,读到的时间是3点零5分,则实际时间应是() A.2:55 B.3:05 C.8:55 D.9:05 20.在四个墙角安放几个平面镜,可以让手电筒的光柱在教室里环绕一周,至少安放平面镜的个数是()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21.夜晚某人在一盏路灯下,先走近路灯后走远,此人影子的长短变化情况是()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22.在平静的湖水中看到“鱼儿在云中游”的景象,看到的鱼和云实际上是() A.云是实像,鱼是虚像 B.云是虚像,鱼是实像 C.云和鱼都是实像 D.云和鱼都是虚像 23.我们用幻灯机放幻灯片时,幻灯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是25cm,则幻灯机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24.把物体放到凸透镜前16cm处可得到放大的、倒立的实像;现将物体向凸透镜移近8cm时,得到的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无法判断 25.晴天的时候,树荫下的地面上,会出现圆形的光斑,这圆形的光斑是() A.太阳的实像 B.太。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