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学中医的话首先看<;中医基础理论>;这是最基本的,这看得懂也能理解的话,其它中医书集都很容易看懂了.因为<;中医基础理论>;里本讲到中医最根基的:1、"阴、阳五行"世界万物最离不开阴阳、五行。2、藏象学,人体各气官的功能,及常见病变。3、经络学: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4、“辨证论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辨证论治”都是最重要的环节。 道先看懂,理解了《中医基础理论》看其它医学书集就不再那么难了,因为其它名著也好,临床书集也好,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里过渡的,这本书看不懂,其它名著看起来也难了,特别是”经络”和“阴阳五行”这部份,〈黄帝内经〉,也好〈伤寒论〉也好,《濒湖脉学》也好。 另外,可以看看〈中医诊断〉里面包含基本的诊断,和辩证.学医要从易到难,不可一步登开哦!急的话,学不好的,这是个人经验!加油哦!朋友!
课堂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场所.遵守课堂纪律,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方面是对老师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上课铃响以后,学生们利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进行短暂休息,平静一下课间激动的情绪,取出课本、文具,准备上课.老师进教室后,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才能迅速坐下.坐下时,不要太猛,以免弄得桌椅发出响声.
如果上课迟到了,应特别注意举止的文明和礼节的周到.迟到是违反校纪的行为,如果迟到者冒冒失失往教室里闯,既不尊敬老师,也打搅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迟到后,进教室前要用老师能听到的声音喊“报告”,征求老师同意后,才能归位,归位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动作快,脚步轻,以免再次影响他人.回到座位,要立刻拿出书本,认真听讲,不要左顾右盼.如果老师当时没有问迟到的原因,下课后一定要找老师讲明情况并致歉.
要聚精会神地听讲,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更不能跑离座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举手发言回答老师的提问,身体要站直,说话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别人回答问题时,不要交头接耳.别人回答错了时,不要起哄.
当老师讲课进度快了,导致学生没有听懂、老师讲的与学生平时看的有出入或老师讲漏题,学生要提示时,可以采用举手发言的形式向老师反映问题,而不要大声喊“我没听懂”、“你讲错了”、“你讲漏题了”.向老师指出问题时,要有礼貌,如“老师,您讲的**问题,我没听懂”、“老师,**书上是这样讲的”、“老师,您讲漏题了”等.老师肯定会接受你的意见,改正教学中的问题.上课提示老师讲课存在的问题时,可能会影响讲课进度,最好下课后个别找老师商讨效果更佳.
讨论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讨论时要注意发言的艺术性,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定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让别人听清自己的观点.陈述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切忌气势咄咄逼人,目空一切.表明自己的立场时,要有礼有节.如果别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提出异议,应虚心听取,不可出言不逊.
首先得学《中医基础理论》,然后依次是《人体正常解剖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诊断学》等等中西医基础学科,然后再详细学习临床各分科。
学中医不能局限于只学中医的理论知识。所以平时也要学习西医知识。
纯中医的初学者最先学习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大基础学科。
先难后易,则先熟读四大经典,先易后难,则先诵 《汤头歌》 《药性赋》 渐学《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 再读经典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 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
"之理。 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 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
我就是自学中医的,现在正好学到你的下一层次,我的经历可能值得你参考下。
我就是先看了《中医基础理论》,这个一定要先看。主要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两套。内容都差不多,少有差异。
看完了以后觉得意犹未尽,就继续看了《中医诊断学》,很多都不懂,才知道看早了,于是回过头去看《黄帝内经》,看完了基本就算是看到中医的门了。
读完《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入门以后,我就找了《中医诊断学》和《针灸学》来看,再看就能看懂了,而且相当实用。因为我只是作为爱好,所以没有去看《中药学》,后面都是杂七杂八的看点“药膳”、“中医气功推拿”之类的东西。还兼看了一些例如“道家思想”、“易经”之类的东西,都互有帮助。
一直没有学看病、抓药。但是作为爱好来处理,没有走的太深。
1.按照教科书顺序阅读是有一定道理的。正确理解阴阳,五行理论,不要和迷信混为一谈;医学理论源于古人对生存环境的仔细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掌握观察的同时思考出现象发生的道理的能力,望,闻,问,切都需要具备以上能力。这就是所说的“象,数,理”象就是从人体外表观察到的表象,数就是四诊所得的诊断数据,理就是形成这些表象的道理,体外表现间接反映体内情况,就像敲鼓就一定能听到鼓声一样。
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就要把医学理论和实际生活以及学会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联系到一起,因为宇宙中一切都是互有联系的。各种医学教科书内容都是可以互相贯通的,最好是古今,中西融为一体。
2.阅有翻译版本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中的基础必须要反复多看几遍。这样才能把现在学到的各种科学知识和过去做对比,合并同类项,完善自己的整体思维。
《黄帝内经》说明了经络的形成,走向,穴位名称和针刺禁忌,艾灸禁忌,不良后果,诊疗方法,脉象,天文,气象,时间等这些知识多看几遍就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了。其实经络就是由动脉渗出的组织液他有通道遍布全身流经骨骼和肌肉间,肌肉和肌肉间,肌肉和皮肤间,和血管,淋巴管,神经为伴所以有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阴滋养全身,阳化生功能,经络调节其实就是调节身体之阳气,经络粗的叫经,细的叫络,穴位就是经和络的交汇处,同大血管,支血管,毛细血管是一个道理,都是循环通道。经络的名门也很有意思,大为太,外为阳,内为阴,正面为阳,背面为阴;例如肺经脉出大指头内侧,所以叫手太阴。
3.要认识到人体就是一部血肉机器,体内最基本的反应就是在肝脏内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心脏耗氧量是巨大的。人体所有器官都是为消化食物,以维护正常思维和运动功能提供服务的。钾钠交换产生了电,产生了动力和功能。所以要学好《生理学》
4.《金匮要略》可以同时看,虽不建议一入门就使用药物,但该书内记载了许多现代常见病及诊疗方法,由浅入深,由深向浅,双向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3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