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特色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怎样体现中医特色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生活起居指导, 情志指导, 饮食调护指导, 用药护理指导, 康复护理, 专科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平衡阴阳 起居有常 劳逸适度 慎避外邪 形神供养 情志指导 七情内容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七情致病损伤五脏.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诚挚体贴,全面关心 有的放矢,因人施护 清净养神,宁心寡欲 怡情畅志,乐观愉快.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 言语开导 清净养神 移情易性 情志相胜 顺情解郁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有节、按时定量 调和四气、谨和无味 饮食清淡、吃忌厚味 卫生清洁、习惯良好 辨证施食、相因相宜 辩药施食、特殊忌口 因人施食、因时施食 按食物性质分类 包括 热性食物 温性食物 寒性食物 凉性食物 平性食物 补益性食物 (清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 平补类食物) 发散类食物 食物的性能 热性食物 具有温里祛寒、益火助阳的作用,适用于阴寒内盛的实寒证。
如白酒、生姜、葱、蒜、辣椒、花椒等。但热性食物多辛香燥烈,容易助火伤津,凡热证及阴虚者应忌用。
凉性食物 具有清热、养阴等作用,适用于发热、痢疾、痈肿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里热证。如李子、芒果、柠檬、梨等。
凉性食物较寒性食物平和,但久服仍能损伤阳气,故阳虚、脾气虚弱患者应慎用。补益性食物 具有益气、养血、壮阳、滋阴的作用。
根据其寒凉温热的不同,分为温补、清补和平补三类。清补类食物:清补类食物一般具有寒凉性质、有滋阴、清热的作用。
适用于阴虚证 或热性病需要补养或调养者,寒证和素体阳虚者慎用或禁用。如鸭、鹅、甲鱼、豆腐、莲子、冰糖等。
温补类食物:温补类食物一般具有温热性质,有温中、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证,寒证或久病体弱,禀赋不足需进行补养和调护者,热证和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如羊肉、狗肉、核桃、桂圆等。
发散性食物 发散类食物习惯上称为“发物” ,是中医饮食调护中应十分重视的一类食物。发散类食物多腥、膻、荤、臊,食之易于动风生痰,发毒煮火助邪,诱发旧病尤其是皮肤病,或加重新病。
比较典型的发物大部分海腥类。禽畜类中的猪头、鸡头、公鸡、狗肉、驴肉、各种野味、蔬菜中的蘑菇、香椿、葱、蒜、生姜、辣椒,虾、蟹,以及紫菜、胡椒、花椒、白酒等。
按食物的味分类分为 辛味食物 甘味食物 酸味食物 苦味食物 咸味食物 补气类:粳米、糯米、小米、黄豆、豆腐、牛肉、鸡肉、兔肉、鹌鹑、鸡蛋、鹌鹑蛋、土豆、胡萝卜、大枣等,用于气虚证。补血类: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桑椹等。
用于血虚证。滋阴类:鸡蛋黄、鸭蛋黄、甲鱼、乌贼、猪皮、鸭肉、桑椹、枸杞子、黑木耳、银耳等,用于阴虚证。
补阳类:羊肉、狗肉、鹿肉、兔肉、羊肾、猪肾、鸽蛋、鳝鱼、虾、韭菜、枸杞子、刀豆、黑桃仁等,用于阳虚证 辛温解表类:生姜、大葱、蒜等,用于风寒感冒。辛凉解表类:杨桃、茶叶、豆豉等,用于风热感冒。
清热泻火类:苦瓜、苦菜、蕨菜、芦根、西瓜等,用于实热证。清热燥湿类:茄子、荞麦、马齿苋等,用于湿热病证。
清热解毒类:绿豆、赤小豆、马齿苋、苦瓜、蓟菜、豆腐、豌豆等,用于热毒证。清热解暑类:西瓜、绿豆、绿茶,用于暑热证。
清热利咽类:荸荠、罗汉果、青果、无花果等,用于内热咽喉肿痛。清热凉血类:茄子、藕节、丝瓜、黑木耳等,用于血 通便类:香蕉、菠菜、竹笋、蜂蜜、黑桃仁、黑芝麻等,用于便秘证。
祛风湿类:薏仁、木瓜、樱桃、鳝鱼等,用于风湿证。芳香化湿类:扁豆、蚕豆等,用于湿温、暑湿、脾虚湿盛证。
利水类:玉米、玉米须、黑豆、绿豆赤小豆、冬瓜、冬瓜皮、白菜、鲤鱼等,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痰饮等。温里类:干姜、肉桂、花椒、茴香、胡椒、辣椒、羊肉等,用于寒证。
行气类:香橼、佛手、刀豆、玫瑰花等,用于气滞证。活血类:山楂、茄子、酒、醋等,用于血瘀证。
止血类:藕节、黑木耳等,用于出血等证。化痰类:海藻、昆布、海带、紫菜、萝卜、橘络、杏仁、生姜等,由于痰证。
止咳平喘类:杏仁、梨、枇杷、百合等,用于咳喘证。安神类:莲子、小麦、百合、龙眼肉、酸枣仁、猪心等,用于神经衰弱、失眠。
收涩类:乌梅、莲子等,用于泄泻、尿频等滑脱不禁。辨证施膳 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
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另外,在辨证施膳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个人的体质特点。
例如形体肥胖之人多痰湿,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体消瘦之人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品。春季万物始动、阳气发越,此时要少吃肥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夏季炎热多雨,宜吃些甘寒、清淡、少油的食品,如绿。
中医认为健康长寿之道必须做到生活要有规律。
据相关史书记载,上古时候人的寿命是比较长的,“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后世则不然,“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其原因在于:“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修其天年,度万岁乃去”。后世的人则“以酒为乐,心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放半百而衰也”。
也就是说,生活有规律性,人就会延年益寿;生活没有规律性,人就会早衰短寿。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
环境污染、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是现代人生命质量迅速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对于预防和治疗中老年慢性病及各种疑难杂症,提高现代人的生命质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弘扬中医养生文化,普及中医养生知识,提高我国中老年人健康水平是中医养生保健工程的根本目的。中医养生工程启动之后,将组织百名专家,深入社区,进行中医养生科普知识讲座,在全国各地级市指定合作医院对中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并为参与活动的每个中老年人制订个性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案,切实提高广大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李深在启动仪式上讲话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医疗保健事业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重视。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出席大会,并为“中医养生保健工程”做首场中医养生科普讲座。洪昭光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责任,健康是金,健康重于泰山。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独到优势。每个中老年朋友一定要重视中医养生保健,积极参与到“中医养生保健工程”中来。
为促进工程的顺利开展,华能药业向“中医养生保健工程”赠送了价值10万元的金能量。
更多养生资讯参考:
近10年来,健康教育实践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在公共卫生领域,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已渗透到各部门,同时因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健康需求的增加,健康教育的任务更为艰巨。
目前WTO等在全世界大力推进健康促进战略,如何在这一战略下更好地发挥健康教育的专业技术作用,这也是对健康教育的产物《健康教育学》,其理论体系尚在雏形阶段。因此,作者认为加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构建至关重要。
本教材以介绍“三基”为出发点,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基本理论单元,第五章至第八章为基本方法单元,第九章、第十章为健康教育项目管理单元,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为应用单元。同时为启发学生思维以及朝向双语教学的目标,各章中增加了案例或阅读材料,部分是最近的英文材料。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
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 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
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下面就此两点进行论述。
整体观念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 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统一体从另一角度可分为阴、阳两部分,这两部分既对立相互制约又互相联系以维持平衡。
同时,中医又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整体观念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因、发病、诊断、治疗、养生等所有领域。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衍生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平衡”,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强调人体内各部分的协调与平衡。因此,在上述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在诊察疾病时,总是考虑到疾病发生的季节,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饮食嗜好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患者某一部位的病变,不会仅注意患病的局部,更会从上面说的五个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或从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例如,眼的病常考虑到肝;耳鸣、耳聋常考虑到肾;肌肉痿软无力常考虑到脾等等。
因为,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主肌肉。又例如,肝病会传至脾脏,所以,可以通过先“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肺病,有时可以通过补脾而取效,这就是“培土生金”的方法。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三种手段,即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而三者之中,中医又特别重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所特有而西医没有的,对症治疗,就是俗语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血止血等。
辨病治疗,就是根据诊断是什么病则用什么药。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所在。
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病、证、症的区别。证的涵义了解以后,对于辨证,就容易理解了。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如上证中的恶寒、头痛源于问诊;鼻塞、咳嗽源于闻诊;痰黄稠、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源于望诊;发热、脉浮数源于切诊。
综合分析病因为外感风热;疾病性质为热证;病位在肺系统;邪正关系为实证。则概括判断为风热犯肺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既然证是阶段性的、动态性的,自然就会出现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则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即证不同,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即同一疾病,由于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
例如:同一麻疹病,早期、中期和后期,由于其证不同,治疗也就不同。早期宜透发为主;中期宜清热解毒为主;后期宜养阴为主。
由于病人机体反应性不同,又由于证是内外因作用的综合表现,所以,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阶段,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内因)不同,不同个体亦会出现不同的证,从而治法的不同。 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个体,则会出现风寒或风热表证;表虚证或表实证等,所用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的区别。
所以,要想自始至终使用一个方剂来治疗一种疾病是不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的。与此相反,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即相同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这种情况称为“异病同治”。
例如: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病,但中医认为,二者都是由于中气下陷引起的,二者发病的病机和证相同,所以治疗都用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之法。辨证方法(或纲领)概括起来,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辩证方法常常是几个结合在一起运用的,多个辨证方法的组合,才能满足辨证的需要。
证确定了以后,就是处方用药。由于医生的经验和习惯不同,所以,即使辨证相同,方药亦不尽相同。
开始,是一人一方。后来,有些方剂经过许多患者反复使用,被认为对某个病证特别有效,这样的方剂便成为经典方和经验方。
这些方剂对应的证便成了方证。这里的方证除了该方剂特有的内涵外,还具有上述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或病因辨证等方法的内涵。
辨证论治体现了整体水平、个体性(以患者为主体)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是个体性的一对一的治疗,所以更切合实际。
但是,每一种病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药服务基本内容如下: (一) 预防 1。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2。开展2种以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一体化的 服务,运用中医理论与技术,参与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 3。
居民健康档案中体现中医内容。 (二)医疗 1。
提供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在门诊、病房、出诊、家庭病床 等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 性病; 2。根据“简、便、验、廉”的原则,运用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在内的4种以 上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3。
提供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品种数量应当满足开展中医药服务 需要。中成药品种应当在50种以上,中药饮片应当在250种以上。
(三)保健 1。制定有中医药内容的适合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 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方案,并组织实施; 2。
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工作。 (四)康复 运用中医药方法结合现代理疗手段,开展中医康复医疗服务。
(五)健康教育 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中医药防病、保健知识,能够提供有中医 药内容的健康教育。 (六)计划生育咨询以及技术指导 运用中医药知识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和孕产妇保健的咨询 及指导。
(七)提供中医药服务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中医诊断治疗 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