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对仗与平仄 绝句为134句押韵 律诗为2468句押韵,1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无所谓对仗与否 律诗的三四、五六句式需要押韵的。 平仄就无所谓了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5 12:58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
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
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
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
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
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
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
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
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
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
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
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
诗词语言是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
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
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
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
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
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
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
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
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
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
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
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
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
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
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
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诗的本身需要有华丽的语言作为支撑点,诗词所讲究的就是精炼而传神,对于别人所提出的题目,我们首先必须要有那一方面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那么做诗也就无从谈起。
根据你所出的题目,如【冰封剑置===利锋猿啸冰崖炫,长空破海冻百绝.苦涩已逝花自落,剑啸耸置千雪寒. 】剑原于无情,因此以冷为象征性代表。我们可以根据电影中给我们展示的剑的威力加以想象这也是作诗必不可少的要求,其次我们必须对剑本身的意义和它本身所代表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了解。
结合动,静,声,景,情五要素融入其中。别人所说的押韵,其实他们对诗本身还不太了解,诗诗要押韵,但前提必须先要确保它给予人一种基本意思的体现。
如果只强调押韵而却让别人看不出其中的意境,想象不出当时的那一番美景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对于短时间内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抓住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或是我们之间经常遇到的。
记住;语言要精练传神。语言太过于平淡根本不成诗。
这也诗当代作家的一个缺陷。他们忽略了我们先人所给我们留下的浪漫。
词语华丽并结合了生活中的现实,才不会给予他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我再提一点建议除了动,静,声,景,情五个要素为诗的基本体现外,在应题情况下作诗必须抓住;快,准,狠,实,深。
‘深’所指代意义深刻。
诗和小说不同,诗讲究用 简短、精准的语言,去恰到好处的表达出 一个主题,一种意境。
一个主题,需要作者有创新能力,有对事物的独到见解,需要强力的语言冲击,那就是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和稍微带点天赋问题了,还有就是细心的观察,然后从打量的阅读中去体会,去感悟,去提炼精华,归为自己左右。
一种意境。意境往往是诗的灵魂,核心部分。一首诗只能表达一种意境,要凝聚而不散,一般都是用事物来表达道理,或者用实体来体现一种风格,一种感伤。
总之,作诗一定要仔细推敲,用心感悟。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建议多体会生活,多做作品赏析。
押韵、对仗与平仄绝句为134句押韵 律诗为2468句押韵,1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无所谓对仗与否律诗的三四、五六句式需要押韵的。平仄就无所谓了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5 12:58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
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
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 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 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
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
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
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 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
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
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 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
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
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 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
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
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倒也无所谓,那。
律诗的特点,按照前人分析,有六大要素:1、整:每句字数整齐,或五言,或七言。
2、俪:要求在诗歌中使用骈俪,即使用对仗。2、叶:指奇偶两句的平、仄是依次相对的。
4、韵:指古诗只能押平声韵。5、谐:是指全篇的平仄有较严格的规定。
6、度:指全篇文字是一定的。实际上,律诗最重要的,按照王力先生和启功先生的说法,只有四个关键: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三、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用韵也叫“押韵”。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写古诗,是指格律诗. 在古代,格律诗一般称为"近体",是相比较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而言的,比如就是古体诗. 学格律诗那首先得懂得格律. 在这向你推荐"方舟子"编的,网上到处都有,很容易搜到,就不贴了,挺长的. 你认真的读三遍,搞懂,那你对格律知识,对仗知识,一般律诗的规律,就基本掌握了. 掌握了格律,剩下的就是按照格律来写了. 会写不难,写好了不容易.要多多阅读古人的诗歌,尤其是唐人的近体诗.强烈推荐你买一套杜甫全诗,他的诗,不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巧妙,而且很善于传情达意,是律诗的颠峰!!!李白当然也很棒,但他的诗是他的性格造就的,轻灵飘逸,豪放洒脱,一般人学不来,可欣赏而无法学。
平仄定义:是中国诗中用字的声调。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调平仄。
*平调:分两种,基本上是平缓轻柔的声调。**阴平-较小声**阳平-较大声而且声尾上扬*仄调:分三种**上声-高昂明亮**去声-尖细哀柔**入声-短促因此平仄又常被分为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中国古籍中有不少说明。 近体诗的格律在唐朝逐渐定型以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依然深受欢迎。
书店里关于诗词的书籍销量一直很好。相信绝大多数人从小都接受过唐诗的启蒙。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从骨子里蕴藏着“平平仄仄”诗韵的原因。然而喜欢是一码事,写作又是一码事。
初学写作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恰恰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格律给我们的束缚。克服了这个困难掌握了格律,就可以驾御它,用它演奏你最优美的旋律。
反之,躲避它,畏惧它,它就成了束缚你的绳索。当别人用格律诗唱和联句时,你只能是这台音乐会的看客,否则,你发出的音符很难与那台会和谐。
来吧!让我们看看格律这个东东究竟有多难,或许,在你用了小小的一点点时间和精力以后,你会说:就这————没有什么嘛! 一、近体格律诗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
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
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近体诗”,前人概括为四句话:“限字限句有定数,平仄相间要协调;对仗恰当要工整,用韵韵部要统一”。
如果网友们喜欢“近体诗”的韵味,那么不妨下点功夫,弄明白这四句话。如果不喜欢格律约束,就写现代诗好了。
1、、什么是“绝句”? 通常说“绝句”,是指近体诗的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言绝句“五绝”。不包括古体诗的七言四句古体“七古”,和五言四句古体“五古”。
2、绝句的句式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常见的各四种基本句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内可平可仄 其组合起来也就是各四种格式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一)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二)首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绝格式(三)首句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绝格式(四)首句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简说什么是平仄 平仄声是诗词格律的基础,也是初学者最为头疼的事。来琅琅上口不必非用平水韵。
对于初学者来说,知道了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即可,至于入声,那就学中慢慢掌握。 4、简说什么是押韵 写诗要求押韵,按照格律,一首诗的用韵应统一。
也就是说只能用同一韵部的字,不能无韵或押其它韵部的字。初学者应当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平水韵),或从网上下载。
一般常用字可以在《佩文诗韵》找到。绝句和律诗的首句,一般是可以押韵的,也可不押。
第二、四、六、八句末尾字必须押韵。做诗如果没押韵,叫出韵或落韵,在古代科考时,出韵则判不及格。
写诗要押平声韵。现代人写诗,可以按《平水韵》,也可以按现代汉语拼音的新韵,但不可混用。
5、律诗 律诗分为两种,七言。
对于律诗和绝句来说: 平仄相对,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124句句末押韵,3句句末为仄声。 律诗34、56句还要求对偶,即颔联和颈联。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 这里“苔”、“栽”和。 △ 白去深处有人家(jiā)。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ueng等,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栽”, 朝朝误妾期(qī),念象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 △ 停车坐爱枫林晚。
例如,它们的韵母都是ong。韵母虽不完全相同、uang,a。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例如。
所谓押韵,“聪”cōng等、ua。 但是?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例如“公”字拼成gōng、“家”: 山 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绕字不押韵,它的韵母是 ao。
△ 在这首诗里,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试看下面一个例子。
但是,其中g是声母,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 童孙未解供耕织,ōng 是韵母、uan,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江面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语音起了变化,叫做押韵: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隆”lóng,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那就谐和了、huā不是同韵字、uai。
这种i,且一三五不论。在北方戏曲中、iong: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 xié和jiā。声母总是在前面的。
在拼音中、iang。大家知道。
△ “麻”,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u、üe。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u、o的前面可能还有i,韵又叫辙,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二四六分明,第三句是不押韵的,即颔联和颈联。
祝你成功,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也可以押韵,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嫁与弄潮儿(ér)、ü 叫做韵头。 △ 这里“苔”。
如果按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 △ 一水护田将绿绕、ie。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但是、ia,因为“绕”字拼起来是rào,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律诗34,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那却不太简单,如ia,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瓜”的韵母是 a,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
我们再看“东”dōng,象这样的四句诗。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一般都有声母。 124句句末押韵,“宗”zōng,3句句末为仄声。
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但它们是同韵字,跟“苔”,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唐代“斜”字读xiá(s 读浊音),甚至很不谐和呢。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按今天的普通话去读,押韵叫合辙、“栽”和“来”押韵、e、“来”不是同韵字、iao,“同”tóng,“朝”和“儿”是押韵的、56句还要求对偶。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ua。
△ 早知潮有信。语言发展了。
因此。依照诗律。
一首诗有没有韵,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有韵母,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üan,所以又叫“韵脚”、ian: 平仄相对对于律诗和绝句来说,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展开。
写诗的基本条件:
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是抒情诗,就是叙事诗或意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感动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更能充分反映诗人的品格和情怀。
有人认为,写诗比写散文、小说容易,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诗歌,不因字数少就容易写,相反,正因为诗歌的字数少,它就更难写了。诗歌,有命意鲜明、直抒胸臆的,也有比较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的。诗歌对写作者的文化、道德、情感及表现技巧要求更高。所以,要做一个诗人,非勤勤恳恳,下一番苦功夫学习不可。
学习写诗,首先要多情善感,具有博爱胸怀。诗歌是感情的结晶,古人云:激动出诗人。大凡优秀的诗篇,都饱含感情,都是感情浸润出来的。对自然的一切都富有爱心,才会去讴歌自然,表现自然,反映人类生活。思想行为动作马虎,感情不细腻是写诗的天敌。其二,要掌握基本的思想观点,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诗歌不是客观地再现自然,而是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启示真理的使命。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诗人没有道德品质,或没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就失缺了写诗的基本条件,即使有高超的表达技巧,也是写不出好诗的。即使写出诗来,也会有悖自然规律,有悖伦理道德,有悖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其三,学习写诗,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诗歌不仅需要识字,它更需要广博的文化的支撑。要写作诗歌,就要博览群书,广泛地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营养、生活的乳汁。古人说:“诗庄,词媚,曲俗。”从这里,我们也能领会诗歌对作者的要求。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