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偏方内科单方
1.黄豆米皮糠(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米皮糖160克。
用法:将黄豆与米皮糠用水炖熟吃。
2.红枣陈皮赤豆汤(民间方)
主治:脚气肿痛。
配方:陈皮4克,赤豆70克,花生仁120克,红枣10枚。
用法:将陈皮、赤豆、花生仁、红枣用水煎煮熟食用。
按注:一方无陈皮,一方再加大蒜无陈皮。
3.麦芽煎(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麦芽适量。
用法:将麦芽用水煎服。
4.冬瓜赤小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大冬瓜一个,赤小豆130克。
用法:将冬瓜切盖去内瓤,装入郝小豆,放糖水中煨熟淡食,或焙燥为丸食,或加水煮至烂熟,分二、三次食。
按注:一方无大冬瓜加蜂蜜也可。
5.皮骨黄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陈皮3克,羊脚骨150克。
用法:将黄豆、陈皮与羊脚骨用水炖烂,适加调味品盐等食用。
按注:一方无黄豆。
6.青鱼煮韭黄《民间便验荟萃》
主治:脚气。
配方:青鱼500克,韭黄250克。
用法:青鱼洗净,加韭黄煮食。
7.白扁豆散(民间方)
主治:脚气浮肿。
配方:白扁豆适量。
用法:磨成粉,饭前每次10克,用灯心草煎汤调服,每日3次。
8.花生红枣凤瓜汤《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
配方:花生90克,红枣10粒,鸡脚10只,瘦肉120克,陈皮1/4个。
用法:红枣去核,与余料齐洗净。鸡脚连同瘦肉飞水冲净。陈皮水先煲沸,加入各材料煲2~3小时,调味即可。佐餐食。
按注:一方不用鸡脚、瘦肉,加饭豆。
9.米糠饼《食疗大量病》
主治:脚病。
配方:米糠50克,面粉50克,红糖适量。
用法:面粉与米糠加水合均匀,加入化好的红糖,按常法煎成饼。当点心食。
10.谷皮糠粥《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病。
配方:粳米50克,新鲜谷皮糠适量。
用法:粳米洗净煮为稀粥,待粥成时把谷皮糠调入粥中煮至粥稠。作早晚餐。
11.紫菜车前汤(民间方)
主治:湿性脚气。水肿。
配方:紫菜、车前子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章四诊八纲 第一节四诊 第二节八纲 第四章 病因学说及辨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病因及辨证 一、六淫 二、七情 三、疫疠 四、痰饮 五、瘀血 六、饮食失宜 七、劳逸失常 八、外伤及虫兽伤 第五章 脏象及脏腑证治 第一节 气、血、精、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第二节 心与小肠 一、心的生理病理 二、小肠的生理病理 三、心病的辨证论治 四、小肠病的辨证论治 附:心痹 第三节 肝与胆 一、肝的生理病理 二、胆的生理病理 三、肝病的辨证论治 四、胆病的辨证论治 附:黄疸 第四节 脾与胃 一、脾的生理病理 二、胃的生理病理 三、脾病的辨证论治 四、胃的辨证论治 附1:胃脘痛 附2:中医脾胃实质探讨近况 第五节 肺与大肠 一、肺的生理病理 二、大肠的生理病理 三、肺病的辨证论治 四、大肠病的辨证论治 附:咳嗽 第六节 肾与膀胱 一、肾的生理病理 附:女子胞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三、肾病的辨证论治 四、膀胱病的辨证论治 五、两脏证治 附:水肿 第六章卫气营血辨证 第一节 卫分证治 第二节 气分证治 第三节 营分证治 第四节 血分证治 第七章治则 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二节 治法 第八章中药和方剂 第一节 方药的概论 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二、方剂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常用中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和方剂 (一)解表药 (二)解表方 二、清热药和方剂 (一)清热药 (二)清热方 三、温里药和方剂 (一)温里药 (二)温里方 四、祛风湿药和方剂 (一)祛风湿药 (二)祛风湿方 五、泻下药和方剂 (一)泻下药 (二)泻下方 六、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一)止咳化痰平喘药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七、消导药和方剂 (一)消导药 (二)消导方 八、祛湿药和方剂 (一)祛湿药 (二)祛湿方 九、理气药和方剂 (一)理气药 (二)理气方 十、理血药和方剂 (一)理血药 (二)理血方 十一、补益药和方剂 (一)补益药 (二)补益方 十二、镇潜熄风药和方剂 (一)镇潜熄风药 (二)镇潜熄风方 十三、固涩药和方剂 (一)固涩药 (二)固涩方 十四 开窍药和方剂 (一)开窍药 (二)开窍方 十五、驱虫药和方剂 (一)驱虫药 (二)驱虫方 第九章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 冠心病 第二节慢性肝炎 第三节溃疡病 第四节大叶性肺炎 第五节 肿瘤 第十章经络及针灸 第一节 经络腧穴总论 一、经络的组成与作用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三、经络的临床应用 四、腧穴的分类 五、腧穴的作用 六、腧穴的定位 第二节 经络腧穴各论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奇穴 第三节 刺灸法 一、毫针刺法 二、灸法 三、穴位注射疗法 四、耳针疗法 五、头针疗法 第四节 其他疗法 一、按摩疗法 二、发泡疗法 三、熏洗疗法 四、敷药法 五、热熨法 六、贴药法 七、吹药法 第五节 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中风 二、感冒 三、中暑 四、哮喘 五、呕吐(附:呃逆) 六、泻泄 七、痢疾 八、便秘 九、癃闭 十、淋证 十一、遗精 十二、阳痿 十三、不寐 十四、癫狂 十五、痫证 十六、眩晕 十七、头痛 十八、痹证 十九、痿证 二十、面瘫 二十一、坐骨神经痛 二十二、痛经 二十三、胎位不正 二十四、肠痈 二十五、扭伤 二十六、耳鸣、耳聋 二十七、牙痛。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 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
"之理。 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 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
刚来学中医的话首先看这是最基本的,这看得懂也能理解的话,其它中医书集都很容易看懂了.因为里本讲到中医最根基的:1、"阴、阳五行"世界万物最离不开阴阳、五行。
2、藏象学,人体各气官的功能,及常见病变。3、经络学: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4、“辨证论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辨证论治”都是最重要的环节。 道先看懂,理解了《中医基础理论》看其它医学书集就不再那么难了,因为其它名著也好,临床书集也好,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里过渡的,这本书看不懂,其它名著看起来也难了,特别是”经络”和“阴阳五行”这部份,〈黄帝内经〉,也好〈伤寒论〉也好,《濒湖脉学》也好。
另外,可以看看〈中医诊断〉里面包含基本的诊断,和辩证.学医要从易到难,不可一步登开哦!急的话,学不好的,这是个人经验!加油哦!朋友。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
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
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
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
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
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
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
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
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
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
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
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
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 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
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
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 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
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 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
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
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
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
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
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
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 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
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
如果只是想学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那就看四小经典:李时珍编写的《濒湖脉学》,本书共一卷,以歌诀形式详细论述了27种脉象,易学易用。
后人托名李杲编写的《雷公药性赋》,共三卷,以赋的形式介绍了药的寒热温平四性、百余种常用药的主治功效。清朝汪昂编写的《汤头歌诀》,全书以歌诀的形式共收常用方剂三百余首,切合临床实用。
清陈念祖编《医学三字经》,全书共4卷,第一节为医学源流,第二至第二十一节内科杂病的症治;第二十二节论伤寒瘟疫;末有两节论妇、儿科,全书内容丰富,简明通俗,其见解亦时有精当独到之处。除此之外,尚有清林之翰编的《四诊抉微》、汪宏编辑的《望诊尊经》、周学霆《三指禅》、刘恒瑞《察舍辩证新法》,近人曹炳章《辨舌指南》,这些书都是关于中医诊断的,或望闻问切四法皆论,或单述一种,但都颇切实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