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1.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是中国先哲对物质的高度抽象和分类概括,神奇而精辟,一旦掌握,一通百通。
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对阴阳五行和与其相对应的人体五脏的关系作以下初浅的解释: (1)相生关系。木(肝、胆)生火(心、小肠),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肠),金生水(肾、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 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火生土 形象地用太阳对地面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心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 用金属从土中而生作比喻。脾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肺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金生水 我们在自然界可以发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
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
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 容易解释,树木生长要靠水。肾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2)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克土 用树的种子破土而出作比喻。肝循环系统不好,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肝胃不和等。
但是,土如果没有草木的制约,又会沙漠化。 土克水 用土能阻挡水运行作比喻。
脾循环系统不好,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脾虚引起的肾病等。但是,土克不住水,水又会泛滥。
水克火 用水能灭火作比喻。肾循环系统不好,心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肾性心脏病等。
但是,水不克火,火会失控。 火克金 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
心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金属无所用途。
金克木 用金属可伤木作比喻。肝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
但是,金不克木,木则疯长无序。 (3)相乘关系。
相乘指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事物相生相克均匀,才能保持平衡。
否则,会出现连锁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过,肝(木)受损失常,或克脾(土),或化为火伤肺金。
(4)拒纳关系。五脏之间生纳相交为正常。
如:肺(金)生肾(水),肾接纳肺气。五脏之间依此类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环体。
反之,脏与脏之间互不接纳,即逐渐演化为病态。拒纳表现为:木不纳水,水不纳金,金不纳土,土不纳火,火不纳木。
中医理论称“子病及母”。 木不纳水 可用水土流失现象比喻。
如有些地区砍树,破坏了植被不能吸纳水,便会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肝不纳肾,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例如:肝瘀气滞引起的肾病等。
水不纳金 流水不腐。水滞则臭,久之可伤金器。
肺为肾上之水,肾不纳肺,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哮喘、肺气肿、肺积水等。 金不纳土 土孕育了金属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养植物。
如果金属拒绝接纳土的供养,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无用之土。肺不纳脾,脾则运化功能失常,例如:营养不良等。
土不纳火 北方火炉有一种现象:火炉里抹一层湿泥土,土未干时,煤炭在炉中点燃后容易熄灭,因为此时“土不纳火”。待湿泥干了后,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为此时已是“土可纳火”了。
脾胃不好的人可引起心脏病,甚至老年人吃得过饱都可引起心闷、心跳过速,重则心脏供血不足,需要抢救。 火不纳木 木经过燃烧才可转化为能量,如果火熄灭,木转化能量的运动则受阻。
心脏不正常,久之会引起肝胆发病。 (5)反侮关系。
前面讲了五行相克,但是有时也会出现反克现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
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 金能伤木。
一般情况下木不能伤金,但是,木燃烧时也可以伤害金。肝火可旺时可伤肺金,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 火能伤金。一般情况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时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炉,只要把进气口的铁门关上,把铁烟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
肺长期不好,可导致心脏衰竭。 火反克水 水能灭火。
一般情况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于水也可把水烧干。心脏长期不好,也可伤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 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层过厚也可把树种压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
脾胃长期不好,可伤肝胆。 纵观上述相生、相克、相乘、拒纳、反侮关系,可以看出,人体五脏各种关系的变化既有规律又是变化的,一定要辨证施治,以简制繁。
辨证的方法是:抓一个中心,观察四方面。2.五脏循环系统之功能 (1)心。
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是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脏腑、百骸之王。
主血脉,其华在面;主汗,开窍于舌。 (2)肝。
与胆相表里。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
人卧则血归于肝。肝主筋,其华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运化。
肝气升发并舒发气机;肝气郁结则躁动不安。主谋虑,肝郁多躁,谋。
刚来学中医的话首先看<;中医基础理论>;这是最基本的,这看得懂也能理解的话,其它中医书集都很容易看懂了.因为<;中医基础理论>;里本讲到中医最根基的:1、"阴、阳五行"世界万物最离不开阴阳、五行。2、藏象学,人体各气官的功能,及常见病变。3、经络学: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4、“辨证论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辨证论治”都是最重要的环节。 道先看懂,理解了《中医基础理论》看其它医学书集就不再那么难了,因为其它名著也好,临床书集也好,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里过渡的,这本书看不懂,其它名著看起来也难了,特别是”经络”和“阴阳五行”这部份,〈黄帝内经〉,也好〈伤寒论〉也好,《濒湖脉学》也好。 另外,可以看看〈中医诊断〉里面包含基本的诊断,和辩证.学医要从易到难,不可一步登开哦!急的话,学不好的,这是个人经验!加油哦!朋友!
中医基础知识之我见:中医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其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追随古哲学思维,渗透着天人一统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中医总括有四点: 第一点是医道,医德。此各人见解不同,余则紧记一对联"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间疾苦,不讲事不讲非只讲修身行善积德"。
前人曾说医者父母心,因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给了医者。的确,医学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没有一颗善心,又怎样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点是"人禀天地之气而生。
"。所以,天地之一切皆会影响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环境的一切。
记得曾治一妇人,年62岁,现住沙湾荷景三区。诉说己咳嗽两年,多处治疗未果。
开药三服,几天后复诊说,药后稍愈,隔天又咳。详细询问后,提出是否家居风水问题,最后决定同往一看。
发觉病妇房间居于室之东北方,此乃全室至阴之方,风水上称之为"鬼门"。妇人本属阴,年老阳更不足。
又居阴地而至阴太重,则病缠绵而难愈,劝其换房居住。
后经其子证实,于换房后7天,病不药而愈,此天地之气造化于人。天地一切皆会影响及人,但人也会改变环境,此风水之道,在这不详谈。
第三点是"形与神俱,不可分离"。认为人分形体与精神,决一不可。
谓"形不劳,神不散,可活百气。"按现在讲法,形即驱体,神即灵魂。
我在这不是讲迷信,但灵魂确实存在,如你不信,中医就难懂了。因中医多处讲到这问题,如形神,营卫,气血等。
确定人魂之后,这些问题便易理解了。就按现代科学来说,要制造一个与人体外形一样,内在所含的化学成份物质也一样的物体,不是难事。
但怎样做这物体也不能自我生长并生存。为什么?因当今科学不信灵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无神存。
中国古传之术也多有应用灵魂之法,中医"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当今政府严制了。
而西方研究之傕眠术,也正是应用人体灵魂之术。只不过叫法不同罢了。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非道,非恒道。名非名,非恒名。
"之理。第四点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认为病由邪生,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得之于饮食居住,阴阳喜怒。而万物既有阴,即有阳,一物二分。
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阴阳互生互制也。中医的辨证观也正是如此。
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着,整个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世界内部的阴阳的矛盾统一。中医的治疗亦根据此理定立标本缓急(所谓本,就是与疾病相对的一面。
标即病所表现出的症状)。认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则先治其标。
确定治疗先后,就采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断。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本质,应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药物进行治疗。而这正是自发地运用了矛盾的对立间既斗争又统一的辨证观,总的治疗原则是针锋相对,针对证候所反映的阴阳失调的状态,釆用纠正这种阴阳失调的冶疗方法。
临证时,又同一疾病,由于时令,气候,地区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等不同而治疗方法也不同。其蕴含着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的辨证思想。
而有时候,虽不同的疾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则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说明中医学是从运动的观点而不是从静止的观点,从相互联系的观点而不是从孤立的观点来看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注重其统一性,即整体观念。既重视人体各个局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除阴阳外,应用于中医缺不了的还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其特性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润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作辛,土爰稼穑作甘。"通过其特征引伸天下万物。
五行学说是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则,阐释人体和五行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疾病好发季节和病机转变,阐释临床现象的机理,指导确定治疗方法。并认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断运动也与外界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具体地阐明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念。
阴阳五行皆本于气,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古人通过阴阳五行之确立,应用于四时,定出了"五运六气"之法,现称"运气"学"。
通过其应用,我们便可预测出某时期,某地区,某年龄阶断的人,多会患某类型疾病,对区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医对于人体脏腑机能的描述称为藏象,其学说是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对于研究人体的生理及病理,指导临床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除脏腑外,人体还有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组织。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联系。
而经络则是其相联系的系统之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经筋,皮部,络脉四部份组成。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主干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
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为终筋,而皮部即是经脉及所属络脉在体表分支的部位。经络的主要生理机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过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基础理论上就是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是所有中医学院校学生必学科目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其目录如下: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特性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一)中和思维 (二)类比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心包络 二、肺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为奇恒之腑 二、胃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生理特性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二)部位之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二、女子胞 (一)主要生理功能 (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二)心与脾 (三)心与肝 (四)心与肾 (五)肺与脾 (六)肺与肝 (七)肺与肾 (八)肝与脾 (九)肝与肾 (十)脾与肾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与女子胞 (二)五脏与脑 (三)五脏与脉 (四)五脏与骨、髓 附:研究进展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养 (三)化血 (四)化气 (五)化神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二)脏腑之精 (三)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二)相关脏腑功能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二)气化 (三)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三)防御作用 (四)固摄作用 (五)中介作用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