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课程包括四个部分:会计科目,会计恒等式,帐务处理,会计报表.在会计课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按照顺序来学习和掌握会计知识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第一,准确理解和熟记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要按会计要素分六类根据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费用类及利润类各自的特点理解和记忆. 第二,准确理解和熟记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三个静态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牢记等式左方的资产类是借增贷减;等式右方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借减贷增.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的是收入类.费用类及利润类要素之间的关系.因利润是新增的所有者权益,两个等式和在一起得出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所以收入类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一样也是借减贷增,费用类借增贷减.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 一、掌握三个基本 1、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关的概念、理论很多,对于这些概念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对于相关理论不仅要掌握其内容,还有能够灵活运用。 2、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 基础会计将教会我们如何对具体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与帐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资产计算、负债计算、所有者权益计算、成本计算、利润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等。对于这些核算方法,要求大家熟练掌握。 3、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要求学员认真完成实务操作作业,并多向教师及财会人员请教,对凭证、账簿、报表等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做到能运用所学理论、方法独立完成一系列的会计工作。 二、注意三个联系 1、注意各项经济业务之间的联系 在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许多笔经济业务,许多经济业务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业务一 企业购10000元的材料,货款未付。 业务二 用银行存款支付10000元的货款。”会计人员要注意到两笔经济业务之间的连贯关系。 2、注意各账户之间的联系 为了更方便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在会计中设置了许多独立的账户,如:原材料账户、现金账户、银行存款账户、应付账款账户等等,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影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数量变化,如:“业务一 企业购10000元的材料,货款未付。”会使物资采购账户增加10000元,应付账款账户增加10000元。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各账户的相互联系,会判断一笔业务的发生会影响哪些账户的增减变化。 3、注意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前面介绍的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资产计算、负债计算、所有者权益计算、成本计算、利润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学习中要注意这种联系,掌握好各种核算方法的使用顺序,如:一定要最后编制报表,因为编制报表要使用前面核算方法得出的数据。 三、处理三个关系 1、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 基础会计讲授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在要求大家全面掌握的同时,还要求学员能够从中总结出重点内容,只有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才能高效率地学好这门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 会计课程主要教给学员能够独立完成会计实际工作的方法,以注重实践为特点,因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求学员能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处理好自学与面授的关系 由于面授时间有限,所以要求学员充分利用教材、录像、课件、网上资源等多种媒体进行自学,处理好自学与面授之间的互补关系,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会计事务所做工,学会计再好不过了,因为可以接触到各行业会计,现在又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等申请退税的黄金时期(如果你家里的产业有退税事项的话正好学到退税流程),还有审计、工商、代码证年检等。
要一一说明,很费时间,最简单的方法是你下工夫和心思,从事务所里选中一位人品好、素质高的拜他为师(不是为了临时学习,而是作为你一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剩下的就看你的悟性和勤奋了。 下面“怎样学好及考好会计”是我写的文章供参考: 怎样学好及考好会计 一、怎样学好会计 我们既然来学会计,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会计”。
会计的本质是经济管理工作,它靠什么来管理经济呢?靠货币计量这一形式,也就是用金钱来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这样我们通过理解“经济管理”、“货币计量”、“核算和监督”这三大关键词汇把会计这一概念记住了。
所以我们学习会计要学会把握关键词,关键词弄懂了,那么知识点也就掌握了。而有的词汇理解不了怎么办?!那么不妨把它背下来。
这就象我们小学时学习成语,有的成语我们不甚理解。是因为我们人生经验不丰富、视野不宽阔所致。
等我们知识面拓宽后,就恍然醒悟了。学习会计也是一样道理,有些会计术语晦涩难懂,是因为我们财务知识面不够宽广,实际工作经验缺乏所致。
这时先背下来。等到知识面拓宽后,就会触类旁通。
这是学习会计的第一种方法,把握关键词。就好比50个字的定义,要记忆的只有10个字,也就是2~3个词组,与此类推,整本书要掌握的重点只占20%左右,这就是把书变薄了。
第二种学习会计的方法是从报表看起,为什么呢?因为会计最终目标就是出报表,走过迷宫的人知道,最快的走法是从出口向入口走,因为这只有一条通道,反过来从入口进入迷宫的话,有的道路是死胡同走不出去,有的人学会计最终没有走出来,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只见到会计核算的一个层面,只知道记账,而不能从高处俯瀚整个森林,也就是整门学科,不能对会计有全面总括的了解。所以我们先从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财务会计报告”看起就简单明了。
那么什么是“财务会计报告”呢?它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文件,就是用多少资产赚了多少钱的报告。报表项目并不难懂,也就是没有会计基础也能看出个大概。
《会计基础》讲的就是怎样做出“财务会计报告”。 所以学好会计首先要牢记关键词汇,把会计术语变成自身语言思维的一部分。
这样才能提前进入会计从业人员的角色;其次呢,明白“财务会计报告”说的是什么,记住有哪些报表项目,至于怎样编制报表,那是我们要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 二、怎样考好会计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做事要有计划,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订立学习计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不能是好高务远的。因为这是投入时间和精力的计划。
如果订立的学习计划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它,那么这是个虚无的计划,是海市蜃楼。如果有不确定因素,那么可以在实施中修正学习计划,并逐渐完善它。
现在考试是全面考核,方方面面都会考到,所以要通读教材,读懂读透。如果时间和精力有限,那么要学会放弃不重要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100分的试卷,答对60分就合格了。
我们有一部分学员并不是为了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学习这门课程,比如企业经营者、投资人、税务人员等。他们通过学习会计基础知识,了解会计是怎样一门学科,核算怎样进行,懂得怎样看报表,提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知识点不仅是考试重点,也是我们实践工作中需要注意和经常运用的技能。所以无论是否为了考试,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好。
历届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就是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多做题,把握解题思路,提高答题速度,考试就是做题。
答题时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解题,经常模拟临场状态,考试时合理安排好答题时间,碰到难解的题跳过去,这时钻牛角尖精神是不可取的! 所以要考好会计,首先要订立切实可行的投入时间和精力计划,其次是多做习题,掌握解题思路和知识点。 以上讲的“怎样学好会计和怎样考好会计”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达成既定目标。
会计人员备忘录(参考了网友的文章〈具体姓名不知〉,稍微增加了些) 每月底之前,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抵扣联要认证,最好20日前认证一次,若有不符事项及时退回,重新再开具合格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意密码区不可折叠,不可涂改有污迹) 每月1日(各地抄税日按照当地国税部门要求办),一般纳税人要抄税。 每月5日之前,一般纳税人要报税。
每月10日之前,纳税申报(国税、地税,一个都不能少。若有运费税,先向国税申报运费税抵扣报表)。
一般纳税人远程电子申报;小规模纳税人,电话申报,按12366,根据提示音进行纳税申报。纸制报表一个季度送一次,一式三份。
(具体送不送问当地税务局专管员,每个年度,每个地区不一样) 申报个人所得税不要忘了带上工资明细表复印件。 每月8日之前报送统计报表给市统计局。
4月15日、7月15日、10月15。
会计职称是全国性的统考,初级会计职称又叫助理会计师,考《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2门课程要同时通过才可以拿到初级会计职称的证书,2013年初级职称的考试时间已确定2013年10月26日,但具体考试报名时间尚未公布,初级预计2013年3月-4月份左右考试报名,考试报名是在“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先考试报名,然后带上学历证书、身份证、考试报名表、考试报名费去现场审核缴费,据往年的经验,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间隔大概6个月左右,每年报名一次考试一次,您可以关注下中国考试培训网百度贴吧,有报考信息会第一时间公布的,会计职称的教材3年就会有较大的变化,2013年就是调整年度。
教材有较大变化的一年!2012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题目已经百度私信发给您了,您可以参考下看看考试的形式 2013年初级会计职称全部是客观题、不定项选择,并有部分地区试点机考,笔试和机考只是考试的形式不一样,考试题型都是一样的,你可以先去网校首页免费试听各个老师的课件,试做下网校的题库,在考虑报不报课 也不晚。 如果不通过下年可以免费学 到百度贴吧搜索“中国考试培训网” 贴吧帖子标题“2013年初级会计职称模拟考试系统免费答题”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不定项选择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初级职称不定项选择题评分规则:全部选对得满分,少选得相应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2012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无纸化考试试点在以下考区(考点)进行:北京市石景山区考区;上海市静安区考区;山东省东营市考区;江苏省常熟市考区;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考点、中南民族大学考点和长江职业学院考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考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考区。 2013年将会有更多的地区机考,具体机考的地区名单尚未公布,建议关注网站 也可以点击我的百度空间参看相关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信息。
会计基础知识学习 非常有用的学习口诀 在不少会计学员看来,会计课程的学习比较单调,整天都在和会计分录以及公式计算打交道,知识点非常琐碎,一般中有特殊,特殊中还有特殊,苦于没有好的方法去记忆和理解会计核算的规律。
应该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会计学习必须依勤学苦练,没有什么“终南捷径”,但是会计学习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我们需要在学习中借助一些窍门,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介绍的“口诀法”(你还可以称其为“打油诗”。)
应该就属于这种窍门。 一、最基本的口诀——读书口诀 所有学科的考试学习,包括会计学习,都必须仔细阅读考试指定教材和考试大纲。
如果你是参加社会助学的会计应考者,那么从你听辅导教师授课到最后准备考试,应该至少读五遍指定教材。我将其总结为“自考五读口诀”,具体内容如下: 一读课前预习先,从师二读课堂间。
温故知新读三遍,四读再把习题练。 五读复习迎考试,胜利通过笑开颜。
这主要强调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做题巩固以及总复习迎考都要把读书放在基础性地位。我每门课开课第一次,我都将这个口诀写在黑板上,要求同学作为参加会计考试的座右铭,这其实对所有科目的考试中都是有用的。
如果你是纯粹的自学,那么读书的意义就更是不言自明了。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或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是这个道理。
二、利用口诀理解记忆账户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规则是基础会计学习的入门规律,是需要同学们深刻记忆和理解的最基本知识点之一。我们一般把账户区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五大类。
资产、成本类账户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增加,贷方登记减少;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二者合并称为权益)一般都是借方登记减少,贷方登记增加;损益类账户则需要区分是费用类还是收入类去分别登记,收入与费用之间的登记也是相反的。为便于初学者理解,提高其学习兴趣,我编写了以下口诀,并命名其为“记账规则之歌”。
记账规则之歌 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 成本资产总相同,细细记牢莫弄乱。
损益账户要分辨,费用收入不一般。 收入增加贷方看,减少借方来结转。
曾经有一个女学员用“四季歌”的曲调在课堂上演唱,大大加深了初学者的记忆痕迹。我们在基础会计考试中记账规则直接考查一般都采取简答题的形式,如果你能记住这首“打油诗”当有好处。
大家也许还记得,会计核算有七种基本核算方法,即:设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我们也可以把七种方法总结成为以下的口诀: 会计核算方法七,设置科目属第一。
复式记账最神秘,填审凭证不容易。 登记账簿要仔细,成本核算讲效益。
财产清查对账实,编制报表工作齐。 如果问你某项内容是否属于会计核算方法,只要对照上面的口诀便一目了然。
三、利用口诀理解记忆跨期摊提账户的账务处理 跨期摊提账户主要包括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账户。待摊费用实际是先付费后分摊的费用,主要属于资产性质。
预提费用实际是先预计后付费的费用,主要属于负债性质。他们的共同点是收益期是若干个会计期间(月)。
他们的核算规律可以结合以下的口诀进行理解记忆。 待摊预提之歌 待摊预提都跨期,权责发生来摊提。
先花货币是待摊,后掏腰包走预提。 支付待摊借方记,贷方资金来放弃。
摊销需从贷方转,借走费用进损益。 预提费用贷方提,四费借方来对应。
付费借方减预提,现金存款别忘记。 这个口诀可以这样解释: 第一句指出按照账户的用途和结构进行分类,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都属于跨期摊提费用,二者核算的基础都是“权责发生制”。
第二句指出了二者在资金耗费时间先后的区别。第三句对应的待摊费用在付费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待摊费用贷:银行存款”。
第四句对应的待摊费用在分摊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管理费用贷:待摊费用”。其实这个分录的借方可能是制造费用,也可能是管理费用等,主要是期间费用,所以言其“进损益”。
第五句对应的预提费用在提取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管理费用贷:预提费用”。其借方主要是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所以是“四费”。
第六句对应的预提费用在付费时候的会计分录,即“借:预提费用贷:银行存款”。当然,以上会计分录中的银行存款也可以是现金,二者都属于货币资金。
四、利用口诀理解记忆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 股利核算口诀 当年分以前,成本来冲减。 当年分当年,利益算一算。
以后年度分,两者比较看。 股利减净利,差额细判断。
“当年分以前,直接冲成本”:比如96年1月1日进行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96年5月2日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95年度股利,于是投资企业就要全部冲减投资成本。 “当年分当年,利益算一算”:如果假设例题中96年5月2日分派的股利,还包括本年度的,那么就计算一下属于投资前的部分和属于投资后的部分,前者冲减投资成本,后者计入投资收益。
当然了,这种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