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务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的特点:
• 地点——必须在医院内(院内感染并发病,院内感染院外发病)
• 时间——疾病潜伏期是判定感染发生时间和地点的主要依据(感染→潜伏期→发病)
• 对象——包括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包括住院、门诊、陪护及工作人员。
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
1、医院感染是医院医疗质量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2、医院感染影响患者的康复,住院时间长。
3、加重社会与个人的经济负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1、个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
2、侵入性诊治机会增加
3、抗生素滥用
4、医院卫生设施、管理机制不完善
【预防说明】 各级卫生行政领导和全体医务人员的重视、良好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教育对控制医院内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一)一般措施由于医院内感染对病人健康恢复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控制医院内感染应受到所有卫生行政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各医院应有专职流行病学医师、公共卫生护士和化验员组成的医院内感染防治小组,经常检查病房病历、化验室结果以及X线等检查;一旦发现感染性疾病,应追查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等,制订有效防治措施,并随时予以修改完善。
对医院职工,包括所有医务人员和非医务人员如炊事员、勤杂人员等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人人掌握医院内感染的基本知识,以防止病人间交叉感染的发生,也防止病人自工作人员获得感染和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感染。职工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简而易行的洗手措施不能忘记、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使每人皆认识到洗手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对医院新职工应进行全面体检,包括结核菌素试验、测定乙型肝炎抗原和抗体,有条件者测定风疹病毒抗体等。在各有关单位对3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应予以麻疹、腮腺炎疫苗、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注射。
接触孕妇的各年龄男女易感职工应进行预防注射,流感疫苗在某些情况下可考虑应用。流脑病房工作人员受到感染者极为少见,因此流脑菌苗或药物预防的意义尚难肯定。
怀孕职工应避免感染风疹、乙型肝炎和巨细胞病毒。孕妇不宜进行风疹疫苗接种,应避免接触风疹病人,也应避免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或血制品,不能在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病儿的病房工作。
长期在病房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鼻部及手部的细菌培养,如有金葡菌感染者,应积极予以莫匹罗星局部治疗(主要适用于鼻部金葡菌携带者)。持续金葡菌带菌者应停止在病房工作。
细菌污染医院环境对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有一定意义;因此应定期在病房环境中取样检测,根据细菌检出情况,予以相应措施。消毒剂和现代消毒技术的应用、废物的妥善处理及厨房、厕所卫生守则的完善等皆可使环境受细菌污染的情况减少。
医院内感染防治小组应经常检索病人,早期发现有感染性疾病的病人或医院职工,予以及时治疗。需要隔离者应按隔离常规予以相应措施,但应避免不必要的隔离或复杂的隔离措施,并按期解除隔离。
(二)具体措施为了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应尽量避免导尿。进行尿培养不是导尿的指征,清洁中段尿收集的标本可以符合尿培养的要求。
保留导尿更需严格掌握,如有应用指征时,则需采用消毒闭式引流系统。在插入导尿管和装置闭式引流系统时要用严格无菌技术。
收集袋应固定于低于病人的位置以避免尿液反流,并按时排放尿液。保留导尿管维持的时间愈短愈好,导尿管放置期间应经常检查闭式引流系统有无破损。
抗生素或其它抗菌药物的应用,不能防止尿路感染的发生,而将导致耐药细菌感染的出现。在拔除导尿管前应予以抗菌药物以防止导尿后尿路感染或导尿后菌血症的发生。
近年来有报告应用涂银的导尿管可减低菌尿症的发生率。某些学者认为间歇性导尿更具有生理性,消除了体内异物(导尿管)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菌尿症或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远较保留导尿者为低。
间歇性导尿用于神经性膀胱、脊髓损伤等病人获得良好效果。外科医师术中的精细操作、减少组织创伤、缩小死腔、作好止血等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手术室内紫外线照射可减少清洁手术的感染率,空气层流可减少由空气传播的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某些外科手术感染有预防效果,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某些骨科手术、血管再造、胆道和结肠手术等,在即将手术前和术后24~48h应用抗菌药物可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清除或防止可能致病的细菌寄殖于口咽部为预防医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吸引器或雾化器的消毒、呼吸道治疗器械设备的经常更换,对某些呼吸治疗的操作应加强洗手或带手套操作等皆能防止外源性细菌寄殖于口咽部。
胃肠道常为内源性呼吸道寄殖菌的主要来源,尤其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酸减少及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因此对胃出血的病人停用制酸剂或H2受体阻断剂,改用防止胃出血而不改变胃内pH的硫糖铝,则可防止细菌寄殖,减少医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生。
此外可给予选择性肠道去污染处理(selectivedecon-),SDD是近年来防止呼吸道外来细菌定殖的新措施,据报告可降低革兰阴性菌所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缩短重症监护室病人的住院时间。局部间歇性抗菌药物雾化吸入对消除口咽部细菌的寄殖有一定的效果。
对手术患者应鼓励早下床活动,予以止痛剂减轻伤口疼痛以免干扰咳嗽或深呼吸。对吞咽困难的重症病人应通过鼻饲管进食,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为了防止静脉输液发生感染,应严格洗手和掌握无菌操作。放置高营养输液管或给易发生感染病人作静脉补液时,应带无菌手套操作。
作静脉穿刺时宜用较小针头,尽可能选用外周静脉,避免使用股静脉。在导管接头处可加用多粘菌素、新霉素及杆菌肽制成的软膏或碘伏软膏封口,输液导管。
(一)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
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制度是人们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
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三)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 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内容见本章第三节)。 (四)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清洁卫生工作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对蚊虫、苍蝇、蟑螂、鼠类等的防制。
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时,必须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 医院内不应使用扫帚与掸子,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
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其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最后处理病人公共活动场所。
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五)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 使用抗菌药要有的放矢,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
对易于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断治疗要切实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六)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寻找传染来源与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消毒措施。
(七)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如烧伤、泌尿科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菌株抗药性监测、清洁卫生工作监测、传染源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等。
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对感染的记录要求详细具体,并以病房为单位定期统计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员的卫生与健康条件 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均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有不适或疑为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根据需要注射有关疫苗,必要时还可进行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医护人员还应做好个人防护,一是防止将病菌传给自身或带出病房;二是防止将病菌传给房内的易感者。
个人防护中主要是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手消毒。
1 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并将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之中,按照卫生部的规定,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了完整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体系,明确了其各自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能,实行分级目标管理,责任层层落实,严格考核,共同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成医院感染管理预定的目标。 2 做好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认识 向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是防止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工作。
每年举办各级各类讲座、培训班,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培训,对进修生、实习生、新上岗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保证医院感染的环节质量,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患者入院时的健康行为宣传和住院期间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主动积极地配合护理治疗,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 抓好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把好监控质量关 监控工作被认为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石,在一项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案中至少要把25%努力放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上[1,2].医院感染监测的范畴较广,包括引发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及其特点和防治方法,易患医院感染的基础疾病及其处理原则,易导致医院感染传播的医疗操作及其改进方法,医院设施环境微生物种类及浓度的监测和异常情况的预防处理等。
每份病历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查阅,每月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汇总,基本掌握了全院和各科室的医院感染情况,如: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菌、漏报率、病原学送检率等;各科室每月都要对病房空气、室内物品表面、医务人员手指、使用中的消毒液、无菌物品进行细菌学培养,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还要对重点科室和临床科室进行抽查,紫外线强度定期监测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立了医院感染数据库,记录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详细资料,将所有监测结果进行信息化管理,便于及时上报、查询和统计分析。通过医院感染监测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及时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生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4 完善管理制度,要严格按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工作 4.1 严格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医务工作者,人人都应重视消毒灭菌这个环节,严格消毒灭菌观念,使医院感染率降到最低。严格遵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规定,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经过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前根据物品的性质和实际情况选择消毒方法和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和更换消毒液时要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 4.2 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要有的放矢,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在应用抑制免疫疗法时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
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时机、给药剂量的大小、疗程的长短、是否联合用药等,针对不同的致病菌,首选敏感、窄谱及廉价的抗生素,严禁一味追求新药和广谱抗生素,以防止菌群失调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4.3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一次性医疗用品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有效地预防、控制了医院感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
但是近年来大量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流入社会,循环使用,造成医源性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因此要加强对一次性医疗器具的管理,采取采购、发放、回收专人负责制的全程管理。
对设备科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购买,必须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监督、指导下进行,做到进货渠道正规,“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卫生许可证)俱全。各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器具前,必须严格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及有效期等。
对回收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按照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规定的程序进行分类、消毒、毁形、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有登记本备查,禁止重复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3,4]. 4.4 加强易感科室、重点科室的管理 手术室、内镜室、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产房、新生儿病房、口腔科、烧伤病房等都是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必须对其加强管理。各种医疗用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对HIV抗体、HCV抗体、HBsAg阳性者应该使用专用的器械和设备,并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对各种污染材料、器械应及时按不同要求消毒处理;医院供应室要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注意对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及各科病房仪器、设备及环境的消毒和出院患者用过的物品的终末消毒。
4.5 医院废物的处理 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分类管理,要严格执行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
一、院感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二、医务人员在院感管理中的主要职责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做到合理应用。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感染管理部门。5、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环境要清洁,采用湿式清扫,并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进行无菌操作时,帽子要把全部头发盖住,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应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不可久露于空气中并定期检查。
4、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凡未经消毒的手和物品,不可触及和跨越无菌区。
无菌物品取出后,虽未动用,但亦不能放回原处。5、执行无菌操作的地方要宽阔,不可过于狭窄,以防无菌物品被污染。
扩展资料培训主要内容包括血液透析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监测内容和方法、感染预防与控制,口腔科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方法、诊疗过程中感染防控、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质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概念、概况、防控要点等。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的管理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通过培训,强化各相关科室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拓宽大家的感控思路,为进一步规范操作、保护患者安全以及消除医院感染隐患奠定基础。
据国内报告肺部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15%~54%,其发病率介于0.5%~5%间。
肺部感染多见于重症监护室患者或有严重原发疾病患者,病死率高。肺部感染多数由吸入口咽部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引起有荚膜细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所致肺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引起曲菌、念珠菌属、卡氏肺孢子虫、巨细胞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属、嗜肺军团菌等肺部感染。
昏迷、休克等患者可因吸入口腔分泌物而发生厌氧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梭杆菌属等)或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为2周岁内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体,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频率与医院的规模、条件、管理水平、科 室特点、疾病种类及易感人群的具体情况有关。
院内感染的威胁 存在于每时每刻的多环节的医疗过程之中,因此,院内感染的预 防工作,是一项既需深入细致,又要持之以恒的工作。 (1) 建立和建全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机构:各医院均应在院 长领导下,组织有关科室主任成立院内感染管理(控制)委员会 或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
较大的医院要成 立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预防院内感染的具体工作。 (2) 加强医院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途径:①搞好医院的室内 外环境卫生,按时对室外环境和室内空气、用具进行预防性消 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品要随时消毒处理。住过重 症感染病人的病室,在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终末消毒。
医护人员有 可能携带条件致病菌等病原体,应着装整洁,处置后应及时洗手 消毒,以免感染病人;②保证饮用水及食品卫生,病人使用的餐 饮器具应定期消毒;③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管理,杜绝医源性 感染。对各种内窥镜、麻醉机、血液透析及呼吸治疗装置等,要 按规定进行严密消毒。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输血、输液器材。 (3) 加强对重点科室和重点人群的监督与管理:院内感染的 重点病区,有新生儿室、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科、移植外科、心 血管外科及血液透析室等单位。
对这些科室要进行重点监督管理。 易发生院内感染的重点人群有新生儿与婴幼儿、老年人、较 大面积的烧伤病人、接受器官移植病人、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与 恶性肿瘤病人、严重感染者、重要脏器(心、肝、肾、肺、脑 等)损害的慢性重症病人、糖尿病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内分泌病病人、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病人、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 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病人等。
作好重点科室和重点人群的监督和预防工作,是控制院内感 染的关键工作。 (4) 合理治疗与注意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为了控制院内感 染,应特别重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对重危病人应注意保持热 量、水与电解质的合理摄入,以保证新陈代谢的基本需要。
对休 克病人除积极治疗休克外,尚应注意病人的肠道监测,以防发生 肠正常菌群失调或病原体的重叠感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