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梳理一下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容易丢分的知识点;再者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任务,一一的去落实。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现在有种提法叫“生命课堂”,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提倡充满朝气的课堂,提倡师生互动,让课堂出现生命的活力。
我觉得在我们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实践有效教学,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运用语言提示与非语言暗示相结合的方式干预和制止个体行为把微笑带进课堂 。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二、通过新奇的教学设计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生活情境。恰当的生活情境具有综合的教育功能,它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构建轻松愉悦的和谐课堂,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体现交流的互动化。
三、以热情感染学生,以期望激励学生,把鼓励带进课堂。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1、虽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依然注重生字教学。
在板书课题时,于老师告诉学生写“月”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难写的生字,他都逐一介绍了写法,并告诉学生写好字的方法:研究、观察字形——描红——临摹,还拿出几分钟时间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练习……我们总认为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事情,到了高年级,对于这些细节很少去注意,听了于老师的课后才感觉到生字教学在高年级的教学中也是并不多余的,是我们平时忽视了最基础的知识,。 2、理解词语方法灵活多样,免除死记硬背之苦。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常常出现生词,大多教师采取解释给学生的方法。于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他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技能。
如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出现了“幽静”和“断断续续”两个词,他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告诉学生“月光、小路、一个人散步、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幽静”。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词语的意思,但学生已充分理解了,而且掌握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出一个词的含义;最后一段“兄妹俩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等他们苏醒过来……”时,他让学生自己解释的意思,当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时,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苏醒”来体会“陶醉”的含义,并告诉学生很多词都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它的意思。
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是掌握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词义。 3、充分体现朗读技能的训练,读中感悟。
老师的课堂上非常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课文中兄妹俩的对话时,他指导妹妹的话:“我只是随便说说”时,反复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要读出妹妹安慰哥哥、故作轻松的、还有些撒娇的语气,读得她哥哥听了不难过的语气,从中体会妹妹懂事,不想让哥哥因为家庭的贫穷而难过;学习“妹妹激动地说……“一段时,抓住“激动”一词,让学生注意其中逗号的的含义,并指导“读得激动些”……学习课文中联想一段时,他激发学生:“我们来读课文中最精彩的一段,读得精彩些,用心去读”……这些适时的对课文朗读的指导,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使学生懂得了如何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悟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学习模仿的目的是为了扎实基础,开阔视野,最终目标是能够学为所用,有所创新。
1、模仿老教师的课。我们有很多老教师、骨干教师在教坛上任教多年,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看得见,摸得着,随时随地都可以请教。
2、模仿开课、观摩课。主要是了解上级教育业务部门推介的新教学理念,实践他们倡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要先学好一定之规。
3、模仿名师的课。观看诸多名师精彩的录像课,仔细拜读名师经典的课堂实录,认真研读他们的教学反思和众多的评论文章,做到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盐城市时杨中学 蒋大庆随着2005年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试题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试题开始由基础知识为主、能力考查为辅的模式向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的模式转变。应该说,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新的转变呢?俗话说“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总结试题类型,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落实好基础知识呢?一 依据考纲,明确目标. 《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
从新课程新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我们知道,高考中无论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虽然我们仍很难清楚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有几多,但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题兴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无疑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
《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最重要的依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历史考试说明中历史知识的考察范围,并注意形成学科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基础知识落实上。按照<>的考查要求,考试范围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选修, <>列出了多少个一级子目、多少个二级子目、多少个三级子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条目烂熟于心,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 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从新高考试题看,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
(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
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告诉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
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情景图、图表、漫画等,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图讲史,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建立紧密的图文关系,而后再挖掘图中的隐性知识等,从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夯实基础。三 架构体系,提升能力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到了高三,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坏之关键就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架构历史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就是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第一步。
有些同学认为自我架构历史知识体系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因为整理知识体系虽颇费时日,但可以缩短以后每次复习的时间,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更为清晰;同时随知识网络体系在不断地深入整理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深化和加强,这实际上就是在逐步摆脱过去的那种烦琐的记忆过程,同时也达到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赢。
可见,教师应在高三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整个高三一年只要四个步骤培养就可以完成历史的深化复习了,即:第一步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整理和开发目录、章节上的标题、课本黑体字架构成简要的初步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
课本的目录、章节标题和黑体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视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课本的“纲”(骨架),对这些“纲”的综合、归纳,就能形成清晰的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等。第二步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
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革新、课程内容的调整,同时还要求实现课程实施方式的彻底变革,真正从以知识为本、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唯有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主体活动过程,才能实现理想的课程目标,发挥理想的课程功能,促使学生的全面和创造性发展。
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构建以生为本的主体型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求对课堂管理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革新,必然要求以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管理来支持教学的革新。
毋庸讳言,无论在教育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课堂管理还研究得很不够,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课堂管理的理念和目标,只有严肃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的一般行为。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来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许多影响教学效益、影响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问题。
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在教室进行,但教室不等于课堂。简言之,课堂是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教与学互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个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对话交流、发展认识的生命活动。因此,课堂管理,不是简单地以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机智的课堂管理,通过对课堂上各种行为和关系的合理调控,才能营造平等、和谐、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从而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这是个好问、好答但不好实施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功夫在日常,功夫在“诗”外。
如果一说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就成本大套地给学生讲现代汉语,做语音、文字、词汇、短语、语法、修辞的练习,把老师自己和学生弄晕,其结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打牢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许多教师平时批改作文只注意结构、立意,而不注意选字用词造句,讲课时也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为主,到考试复习时才给学生劈头盖脸地讲一批所谓的基础知识,弄得学生“消化不良”甚至囫囵吞枣——这是作语文老师的罪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