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技巧:
一、讲理清晰,有理有据。要求我们要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二、有前有后,前后联系。论述题的回答一般都要求要结合材料。
三、规范做题,避免非智力因素失分。
四、认真审题,切中要害。做好论述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审清题意、对症下药。
所谓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在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能够进行整合、迁移,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当然,知识体系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学生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把握老师所讲的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如果审错了题,那就会跑题千里了。所以,必须养成先认真阅读材料,且能够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再仔细分析问题,严格按照要求答题。
如果只是讲述道理而不结合材料,那也只能得一半分,所以必须在平时养成良好习惯,讲述道理后就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做到首尾兼顾,得到高分。要想论述题得高分,必须在平时做题时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答题时思路要清晰,能够分点作答,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清洁,这些都是保证得分的基本要素,所以必须从平时做起。
论述类文章,根据其论述的特点,可分为:解说性论述、证明性论述、思辨性论述。
它有一些基本结构形式,如并列、层进、对比、总分是其常见的四种结构体式:(一)并列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
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二)层进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
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三)对比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四)总分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论述类文章,根据其论述的特点,可分为:解说性论述、证明性论述、思辨性论述。它有一些基本结构形式,如并列、层进、对比、总分是其常见的四种结构体式:
(一)并列
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二)层进
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三)对比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
(四)总分
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何对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进行有效作答:一、提纲挈领,明确目标,使阅读有的放矢。
考纲对该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能够“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对此类文本的考查能力分为六个考点,分属于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
对文章阅读来说,所谓理解,包括对词句的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对句间关系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是两种密切相关的能力。
分析是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而分别加以认识的方法。综合是把已获得的关于关于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层次的认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的方法。
对现代文阅读来说,分析综合能力要求把句子、段落或文章,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方面和层次,从而达到对句意、段意或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考生只有理解了考纲的考点和各个能力层级的内涵,那么就能够在快速且有效的阅读中抓住重点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从而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抓住文体特征,了解命题特点,进行有效阅读。该文体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这类文体常涉及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虽然文本会出现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但作者在文本中所传递出的观点还是比较明确的,考生在阅读时,重点是要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
通常情况下,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作者在文章的开篇部分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分论点或层层深入的形式进行详细的论证,在结尾部分则进一步阐明论点。如2010年广东卷《不可无“我”》一文,本文所选内容属于文学理论范畴,选文在前两段便提出观点: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我”与“非我”之间的关系。
通常在文段中,能够代表作者观点的语句常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如第一段的首句和第二段的尾句。选文第三段至第六段是对观点的分析,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时,应注意“我”与“非我”的辩证关系。
在这几段中,作者的观点是通过一些关键性的提示语来传达出来的,如第三、四、六段的“所以”,第五段的“仍”字,这些提示语对于梳理作者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作者进一步重申观点。
此外,我们也应了解命题的特点,出题者在命题时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出题的,即: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分论点→中心论题→作者倾向。但在平时复习时,我们最好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这样才能完全读懂原文,并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与重要信息。
即:作者倾向→中心论题→分论点→重要句子(重要概念)。因此,在解答主观题时,应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内容,进行有效阅读,这对作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运用摘要与抽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作答。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主观题的答案,其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因此在解答时,首要的是要锁定好答题区间,找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对原句进行删减或重组,尤其是要删去冗繁的修饰性的词语,只需保留句子的主干,这样会使得语言准确、精练。
我们称这种概括方法为摘要概括,它与摘抄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用精练的语句表达出来,形成答案。
这种概括方法为抽象概括,答题时应将摘要概括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作答。如2010年北京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楔》(节选)第15题:根据文意,简要说明艺术和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分别是什么。
根据题干,本题的答题思路是较为清晰的,它明确提示考生在答题时应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艺术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一是科学追求的普遍性是什么。答题时可运用摘要概括的方法,根据第二段的“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和第三段的“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两个重要语句,我们可以删除一些冗繁的词句,保留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情感”、“情感共鸣”等,然后将此重新组合成一句话,便能够得出“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这一要点。同样,由第六段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的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和第七段的“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我们可以得出“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这一要点。又如2010年广东卷《不可无“我”》第14题: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与本题相关的语段如下: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
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应该说,整个。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