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欧姆定律 课程标准的要求: 1.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3.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例. 4.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5.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6.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意识: 全章内容概述. 1.电压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测量. 2.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3.电阻 电阻的概念,单位,变阻器的结构及作用. 4.欧姆定律 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短路的危害. 5.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6.欧姆定理和安全用电 . 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章首图:章首图是雷电现象,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可提问:生活中的电和雷电有关系吗?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一节 电压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压的单位是什么?怎样测量电压?这是对学生 最基本的要求。 电压是电学中重要的概念,是研究欧姆定律的基础。
本节重点是练习使用电压表。 图6.1—1是实验室模拟的雷电现象,即起电机的高压放电现象。
与章首图相对比,可让学生思考自然现象与科学实验也有联系。教师可想办法模拟实验,演示放电现象。
电压概念的形成: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热知的“电压”一词来学习。教材只讲了电压是什么的问题。
教学建议:启发提问:你在日常生活那些地方听说过“电压”这一概念呢?让学生讨论、阅读思考回答,让他们从实际中认识电压。 想想做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灯泡两端电压变化及亮度变化情况。
让学生感知灯泡的亮度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出电压的作用。即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要有电压。
然后讲解电源作用、电压表示符号及单位。 怎样连接电压表: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它去掉了现行教材的讲述式的介绍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说明书自学并使用电压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书,然后交流获取的信息,谈谈电压表的连接方法。
同时让学生根据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自我设计一个用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的电路,并动手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师注意:电压表的连接与旧教材的区别:过去的是“电压表与部分电路并联”。电流从“+”入“—”出,过于抽象。
现今更加直观、准确、可操作性强。 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教材没有告诉读数的方法,而是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思考电压表读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切忌直接告诉。可先展示一下电流表,让学生说说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然后想想该怎样,谈谈你从电流表的读数中受到什么启发。
大胆尝试一下电压表的读数。 想想做做:电池串联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对测量的分析,不难得出串联电池组电压的特点,即让他们从实验中感知串联电池组电压比单个电池电压多,且等于个串联电池电压之和。 建议: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验后提问:串联电池电压组给了我们哪些新的启发呢?关于学生问到并联电池组电压时,由于并联电池组在日常生活中少见,教材未研究,教学中可让学生课外研究。
动手动脑学物理:共有4个小题,且都联系实际,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第2题自制盐水电池,并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
教师应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器材,让他们动手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打破对电的产生的神秘感。
在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时,大胆用“试触”的方法来实验。遇到问题可讨论如何解决。
第2节 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这个探究是教材中没有告诉结论的探究。它是从学生实验演变而来的,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过程完全的探究。
教材告诉了一个学案,有些探究程序中的具体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填写。探究的结论,学生容易得出。
教材中之所以没有给出结论,其原因之一是标准中没有确定的要求。 建议:由于教材中给出了学生导学的过程。
因此,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我探讨完成导学内容前五部分,然后让他们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探究,作为课外内容布置,让学生去完成。
当然教师也可以用实验向学生展示。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制作水果电池,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不仅用菠萝可做,而且用其他水果、蔬菜如葡萄、土豆等也可以做。活动中让学生感知了电压表的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利用电压表判断电源正负极的方法。
此实验活动的最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水果电池”你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来做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STS:防止废电池对环境的危害。
主要讲保护环境的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 第三节 电阻 通过此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电阻的概念,单位是什么?变阻器是什么样的?如何调节灯泡的亮度?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的特点。
本节内容电阻是电学中重要物理。
留给邮箱 如果要图的话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西充中学 李树林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 4、光年:是。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笔记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 光现象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 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
第六章 一.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F点会聚,F点叫作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正大 放大 虚像 三.常用透镜 1.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事项:幻灯片就倒着放。 2.照相机 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放大镜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四.眼睛 从成像的角度讲,人的眼睛可以简化为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屏幕。 明视距离:在距眼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因此把25cm的距离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
近视眼:明视距离小于25cm,可配戴凹透镜得到矫正。 远视眼:明视距离大于25cm,可配戴凸透镜得到矫正。
眼镜的度数=1/f*100(f必须用m做单位。) 第七章 一.基本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符号:F 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用弹簧测力计)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二.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施力物体:地球。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 g取9.8N/kg,表示:1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9.8N。
三.摩擦力 1.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光滑。
四.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方向相同:F=F1+F2 方向相反:F=F1-F2 (F1>F2) 五.二力平衡 1.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2.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4.受平衡力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六.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2.物体操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第八章 一.压力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3.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4.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向下。
二.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3.公式:P=F/S;(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4.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5.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 6.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三.液体内部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3) 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工式:P= 4.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总是相平的。
连通器的应用:下水道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器等。 四.大气压强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1个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1.01*105Pa 4.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2m,大气压约下降133Pa(1mm水银柱)〕 ②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就减小。
③大气压还与天气,温度等条件有关。 5.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
第一章 声现象 基础知识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2.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3.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5. 听到声音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道:声波—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6. 双耳效应: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和强弱不同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辨别声音的方向,产生立体感。7.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1)频率:1秒内振动的次数,反映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就越大。(2)音调的高低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也低。
人的听觉是20Hz---------20000 Hz8.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1)振幅是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9.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10.音调、音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
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11.四大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物理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11、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2.控制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1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如:B超,也可以传递能量,例如:清洗钟表,除去结石。
蝙蝠利用回声来确定目标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14.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或者离障碍物距离为17m)才能产生回声。
回声测距离:2s=vt第二章 光现象 基础知识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
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2. 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 m/s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
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 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作用:①热作用:加热食物 热谱图诊病 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
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1.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
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2.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
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3.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 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5. 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u>2f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u=2f 倒立 等大 实 f<u<2f 。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复习提纲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6、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③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存在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通常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天平、戥子、地中衡等,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 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台上),用镊子把标尺上的游码拨至左侧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 记录数据: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收”: 砝码用毕必须放回盒内。
不能用手捏砝码 ⑦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 B 保持天平干燥、清。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发声现象发声的振动部位在哪里;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并能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的快慢比较;熟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并能运用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声音传播的形式。 3、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传播的过程。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三)声音的特性 1、了解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2、音色有什么作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物理定义和环保定义 2、噪声的危害 3、如何防治噪声 (五)声的利用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3*105k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光的反射 1、熟悉光的反射中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反射面的位置和之间的关系; 2、熟悉光的反射定律并能运用解决简单的问题; 3、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
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怎么区分实象和虚像;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特点及其应用。
(四)光的折射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现象时,光路的可逆性。 4、会用光的折射规律解析简单的折射现象。
(五)看不见的光 知道什么是红外线,什么是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4、知道平行主光轴、通过光心、过焦点这三条射到透镜上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的偏折情况; 5、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二)生活中的透镜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知道照相机所成的像的特点; 3、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知道投影仪所成的像的特点; 4、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知道放大镜所成的像的特点;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熟悉整个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2、熟练填写下表 (透镜成像规律,课本上有) 3、实象与虚象的区别 (四)眼睛和眼镜 1、知道眼睛是怎么看清物体的; 2、知道如何矫正近视眼; 3、知道如何矫正远视眼。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知道显微镜的构造 2、知道望远镜的构造 3、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结构的共同之处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知道温度的物理意义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会看温度计并读数; 3、知道0℃和100℃的规定 4、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5、知道体温计,知道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构造上的不同之处;知道体温计的量程;知道人体正常体温; (二)熔化和凝固 1、了解熔化现象,并知道熔化吸热;了解凝固现象,并知道凝固放热; 2、了解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3、能将生活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三)汽化和液化 1、了解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2、知道什么是沸点,什么是沸腾;能熟练说出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过程及沸腾的特点; 3、知道蒸发现象,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能利用液体的沸点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如分离水和酒精的方法。
5、能利用蒸发吸热的特点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6、了解液化的方法;熟练运用液化现象解释简单生活现象。 (四)升华和凝华 1、了解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能举出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现象的例子,并能简单进行解释。
达哥,给个好吧~。
八年级上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能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吗?
2.有哪些实验可以说明上述问题?
3.你知道声源、声波、声速、声能的概念吗?
4.跑步比赛时听到枪声后计时,记录的成绩有什么偏差?
二、声音的特征
5.你知道响度、振幅、音调、频率等概念吗?
6.声音的三要素是哪些?它们分别由什么决定?有什么实验可作为依据?
7.你会辨别响度、音调、音色吗?举些事例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8.乐音和噪声有什么区别?
9.控制噪声有哪三种方法?分别举例说明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0.超声波有什么特征?分别有哪些应用?
11.次声波有什么特征?分别有哪些应用?
12.如何比较棉布和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1.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有哪些具体表现?
2.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0℃和100℃分别怎样规定?
3.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汽化和液化
4.你知道汽化、蒸发、沸腾、沸点、液化等概念吗?
5.蒸发和沸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6.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分别有什么现象?
7.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条件是什么?
8.使气体液化有什么方法?举例说明
三、熔化和凝固
9.你知道熔化、凝固、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吗?
10.一冰块温度为—10℃,对它均匀加热,直到变成温水,整个过程中有什么现象?
四、升华和凝华
11.什么是升华?有哪些具体现象?
12.什么是凝华?有哪些具体现象?
五、水循环
13.你能用图表示出物质的三种状态、六种物态变化和吸放热之间的对应关系吗?
14.云、雨、露、雾、霜、雪、雹、“白气”等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对回答问题的字数有限,只能发这么多过来!如需要的话再传!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1h= 60 min= 3600 s.
1.2 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位置 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 标准 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 不动 的物体)叫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相等 。(速度不变)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6.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 路程 。公式: v=s/t速度的单位是: m/s ;常用单位是: km/h 。1米/秒= 3.6 千米/小时
7.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 路程 除以 时间 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 v=s/t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 平均速度 。
9.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s/t 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金属片外,还需要 刻度尺 和 秒表 。
1.3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介质 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4. 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色 、音调 、响度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它与发声体的 振动频率 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 大小 ,跟发声体的 振幅有关 、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 音色 不同
5.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 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 声源处 减弱;(2)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 人耳 处减弱。
……
有字数限制,我发到你邮箱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4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