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学中医的话首先看<;中医基础理论>;这是最基本的,这看得懂也能理解的话,其它中医书集都很容易看懂了.因为<;中医基础理论>;里本讲到中医最根基的:1、"阴、阳五行"世界万物最离不开阴阳、五行。2、藏象学,人体各气官的功能,及常见病变。3、经络学: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4、“辨证论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辨证论治”都是最重要的环节。 道先看懂,理解了《中医基础理论》看其它医学书集就不再那么难了,因为其它名著也好,临床书集也好,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里过渡的,这本书看不懂,其它名著看起来也难了,特别是”经络”和“阴阳五行”这部份,〈黄帝内经〉,也好〈伤寒论〉也好,《濒湖脉学》也好。 另外,可以看看〈中医诊断〉里面包含基本的诊断,和辩证.学医要从易到难,不可一步登开哦!急的话,学不好的,这是个人经验!加油哦!朋友!
为了帮助自学考生尽快地学好《中医基础理论》,掌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特将本人在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 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加深理解 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地浅显生活常识之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
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
结合既往临床实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
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结合养生保健知识,融医学理论于预防保健之中。
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加深对中医理论科学性认识。2.归纳异同,总结规律,帮助记忆。
歌诀记忆法:将一些难以掌握的内容编成歌诀,进行忆忆。 归纳记忆法:对于相关或相似章节的内容,注意从整体把握,找出其共同规律,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比较记忆法:对于有些容易混淆的内容,则注意鉴别,找出其异同。图表记忆法:将内容繁杂、形式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纳,绘成图表,既简单明了,又有助于记忆。
总而言之,在学习班 要注意紧扣教学大纲,注意联系生活及临床实际,做到将深奥的医学理论融入浅显的实例之中;并及时总结归纳,帮助记忆。如此,便能达到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深刻理解,又能牢固掌握的目的。
首先需要看楼主你目前的身份,如果是中医药大专院校的在读学生,那么首先应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一书,深入学习时没有相关基础的人可能会稍感枯燥,但若有心学好中医,那么此书必为迅速充实基础知识的捷径,不可不读。
而后,阁下可以在认真学习学校所开设课程如楼下所举例的几门的同时,开始一边借助于专门工具书自修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三本经典,一边寻访附近较有名气的中医医生,请求跟师学习,以便于接受经验的传授以及磨练书本上所得的知识,还可加强对经典的理解,如能坚持数月,必有突飞猛进之感,此一点万分重要,跟师时不必因感自身知识不足而害羞,持之以恒,临床水平自然提高。读完三部经典之后,当于历代医家著作中择其要者,逐部阅读,秉持求少勿贪多,医论与医案结合的原则,以求进一步提高,应优先选择篇幅短小,言简意深的作品来读,若《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等医学大典,则宜视需要参阅查询,不必过于强求全本尽阅,以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为第一原则。
若楼主为欲自学,则宜在认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一书后,务必狠下决心,反复钻研上述之三部经典,切忌因经典深奥而放弃,企图寻求捷径,读一些简单易上手,但深度不足的书籍,如遇难解之处,首求工具书,仍不解,当求教于专业人士,最好是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一线骨干医师,胜于专业的理论研究者。而后的学习,则与第一种情况无太大不同,应以跟师增加临床经验为基本落脚点。
另:关于参考书目的版本问题,建议阅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共有两种版本,皆可,如想考研则必须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为准;《黄帝内经》学习可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编著的相关书籍进行学习;伤寒论建议初学者读《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金匮要略则宜《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全部手打,楼主一定要给高分啊!!!!!。
1.按照教科书顺序阅读是有一定道理的。正确理解阴阳,五行理论,不要和迷信混为一谈;医学理论源于古人对生存环境的仔细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掌握观察的同时思考出现象发生的道理的能力,望,闻,问,切都需要具备以上能力。这就是所说的“象,数,理”象就是从人体外表观察到的表象,数就是四诊所得的诊断数据,理就是形成这些表象的道理,体外表现间接反映体内情况,就像敲鼓就一定能听到鼓声一样。
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就要把医学理论和实际生活以及学会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联系到一起,因为宇宙中一切都是互有联系的。各种医学教科书内容都是可以互相贯通的,最好是古今,中西融为一体。
2.阅有翻译版本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中的基础必须要反复多看几遍。这样才能把现在学到的各种科学知识和过去做对比,合并同类项,完善自己的整体思维。
《黄帝内经》说明了经络的形成,走向,穴位名称和针刺禁忌,艾灸禁忌,不良后果,诊疗方法,脉象,天文,气象,时间等这些知识多看几遍就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了。其实经络就是由动脉渗出的组织液他有通道遍布全身流经骨骼和肌肉间,肌肉和肌肉间,肌肉和皮肤间,和血管,淋巴管,神经为伴所以有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阴滋养全身,阳化生功能,经络调节其实就是调节身体之阳气,经络粗的叫经,细的叫络,穴位就是经和络的交汇处,同大血管,支血管,毛细血管是一个道理,都是循环通道。经络的名门也很有意思,大为太,外为阳,内为阴,正面为阳,背面为阴;例如肺经脉出大指头内侧,所以叫手太阴。
3.要认识到人体就是一部血肉机器,体内最基本的反应就是在肝脏内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心脏耗氧量是巨大的。人体所有器官都是为消化食物,以维护正常思维和运动功能提供服务的。钾钠交换产生了电,产生了动力和功能。所以要学好《生理学》
4.《金匮要略》可以同时看,虽不建议一入门就使用药物,但该书内记载了许多现代常见病及诊疗方法,由浅入深,由深向浅,双向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2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