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五科到底怎么学?教育学自从2007年实行统考以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只在个别知识点的表述上有不同。
教育学学科统考的科目不变,仍然是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四大部分。题型仍然包括单项选择题、分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四种。
1主要科目的分析01(一)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考研中的分值是100分,占到了总分的1/3。从整体来看,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教师和学生等。
从这几年的考试趋势来看,教育原理部分主要是两个辨析题和简答题、一个论述题,并且论述题侧重于教育制度和教学的考查。教育学原理可谓是重中之重,这部分记忆的东西多。
因此在教育原理的复习上,我们应做到大面积撒网,客观题的覆盖面很广,主观题则侧重于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教学与德育等。02(二)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史在教育学中也占100分。
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住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教育实践史这三条主要的线索。然后,在这三个线索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的历史梳理和横向的中外对比。
对于教育思想史的复习,要抓住主要的思想家和主要的思想流派,了解他们的主要著作和主要观点,以及他们思想的传播、影响和历史意义,甚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共同思想主题的历史发展与演变。教育制度史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制度化的过程,包括机构史、政策史和立法史。
中国制度史往往与朝代联系在一起,而外国教育史则与国别联系的比较紧密。教育实践史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现象原生态的发展过程,这部分主要把握各个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和教育活动等。
从整体上看,中国教育史部分,主观题则会集中于私学的兴起于传统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改革、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外国教育史部分,重点考察近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外古代教育出选择题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03(三)教育心理学必答题占40分,此外还有一道选答题30分。教育心理学部分,基本每一章都是重点,但是辨析、简答、论述题还是偏重于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点,比如学习及其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
从难度上讲,教育心理学的总体难度较大,这反映出科目本身相对较难理解,所以考生更要加大功夫掌握各个知识点,灵活应对考试。04(四)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占30分。
教育研究方法部分,侧重于考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的知识点,如教育研究的选题和设计、研究报告的撰写、教育观察研究、教育调查研究、教育实验研究等。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应该达到三种水平:理解、运用、评价。
总之,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复习,建议采用“提纲法”。在复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每个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何?每种方法的规范与原则有哪些?每种方法的优点与局限?复习时可以结合一些研究实例来学习和理解。
2对考生的建议。
《教育学基础》引介绍了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高师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公共课教育学的调查研究情况,于2000年底开始策划组织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的编写工作。
相对于传统的注重学科体系的教育学而言,较好地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性结合,展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问题与新变化。本书力求在具体的内容上更加突出实用性,更加反映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新问题、新经验、新成果。该书作为通识课教材,可供普通高校学生使用;同时,本书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的优秀课程资源,可以广泛地运用到中学教师教学和培训中,既可作为职前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课教材,也可供广大一线中学教师自学或研究参考。
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如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与德、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存在着规律性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同学你好,你是要考哪个学校呀,是自主命题的院校还是统考的院校呀? 教育学基础本身理论性就比较强,看起来很枯燥,如果你是跨专业考教育学,我建议你可以把看书的顺序调整为先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这样看下去效果会更好的。我是教育学跨专业考上的学姐,今年刚毕业从事的是教育学老师的工作,秋秋:一七三三三八九八二七。有什么疑问可以一起交流,在复习经验方法,怎么看书,怎么建立学科知识框架,怎么做题这些个点上, 希望作为过来人能够帮的到你,加油!祝你考研顺利!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
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1.教育学概论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起源、发展、本质和基本规律,教育劳动的特点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2.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理论构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教育与社会发展包括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国和国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内容包括我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
6.教育途径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八方面内容。
7.学校包括学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心理品质、威信、基本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学生和班主任。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1.心理学概论包括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概论、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内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五方面内容。
4.教学心理包括课堂教学概述、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5.差异心理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
教育法规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育学考试大纲课程编号: 4160106 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本科师范专业考核目标:《教育学》是一门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考核内容:绪论基本内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4,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方法.考核要求:1,掌握教育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学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3,联系实际分析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的概述基本内容:1,教育的基本概念;2,教育活动的特点;3,教育的历史发展.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的概念(广义与狭义);2,理解教育活动的特点; 3,分析古代教育形态与现代教育形态的特点.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内容: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3,教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考核要求:1,理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2,理解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3,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基本内容:1,影响人的发展主要因素及其作用;2,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考核要求:1,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辨证分析每一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的原因及其条件;3,结合实际分析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基本内容:1,教师的作用与地位;2,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牍点;3,教师的职业素质;4,学生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5,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考核要求:1,掌握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特点;2,掌握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3,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4,分析如何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基本内容: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考核要求:1,识记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2,分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3,了解癸卯学制,壬戌学制,现行学制.第六章 教育目的基本内容:1,教育目的的概述;2,我国的教育目的.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2,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制约性;3,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了解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4,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我国素质教育.第七章 教学(上)基本内容:1,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与内容;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考核要求:1,识记教学的概念;2,了解教学的意义与任务;3,理解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几对矛盾关系.教学(中)基本内容:1,教学原则;2,教学方法.考核要求:1,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运用所学教学原则分析实际教学案例;2,了解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异同;3,了解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掌握教授法及其运用要求;教学(下)基本内容: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考核要求:1,了解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及其优点;2,了解课的类型与课的结构;3,掌握教师备课的方法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德育(上)基本内容:1,德育的概念,功能,任务,内容;2,德育过程的规律.考核要求:1,识记德育的概念;2,了解德育的主要任务与内容;3,理解分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第十一章 德育(下)基本内容:1,德育原则;2,德育途径与方法.考核要求:1,掌握知行统一,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等德育原则的内涵及贯彻要求,用所学原则分析实际德育案例;2,了解德育的主要途径;3,了解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行为训练等主要德育方法.第十二章 班主任工作基本内容: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工作原则;班级活动的组织与领导以及班集体的创建.考核要求;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及班集体的创建第十三章 课外活动基本内容:课外活动的特点,意义,基本要求,内容与形式.考核要求:了解课外活动的特点.五,考试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笔试;六,课程综合评定办法:本课程考试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法,阅卷采用密封改卷方式,统一评分标准.卷面成绩仅表示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本课程结业成绩总评分的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平时作业,小论文,考勤及课堂表现等)七,考试双向细目表(供命题教师参考):。
类型一:填空题1、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4、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5、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6、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指导功能7、教育目的的选择:对人培养目的或目标进行的选取与抉择8、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人的依据、社会依据9、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文化本位的价值取向10、教育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1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12、教育功能的分类: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4.显形功能与隐形功能13、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14、素质教育的特征: 1、全体性;2、基础性;3、全面性;4、主体性15、中国人性论主张的主要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恶无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
16、《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关于知识的定义: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最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根据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的了解,知识分为:生活常识、科学知识17、人的生命存在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19、主体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教育主体、教育者主体、受教育主体。19、教育主体是前提,教育者主体是条件,受教育者主体是归宿与核心。
20、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卢梭;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和奥古斯丁、霍布斯等。21、中国人性论主张的主要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恶无善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论。
22、课程是教育的心脏,知识是课程的内核,知识问题构成课程问题的基础。23、生命的形式: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24、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命题:(1) 人类生活需要教育。
(2) 教育应该植根于现实生活。(3) 教育即“生长”和“改造”。
25、英国迈克尔 波兰尼根据能否清晰地表述和转移,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类型二:名词解释1、教育观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则与构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社会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重价值预设,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 一般来说,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学校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带有的倾向性。
5、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即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7、知识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最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8、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即将那些可以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知识。
隐性知识:将那些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难以言传、难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不能被系统地阐述出来的知识。9、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自然生命即人的肉体生命,主要是对生命的生物学解读,它是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生命即人的文化生命,主要是对生命的社会学解读,它是人的自然生命的拓展和精神生命得以实现的中介。精神生命即人的价值生命和意义生命,主要是哲学、宗教和伦理学对于生命的解读,它是最个体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
10、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了解生命(知识)、认识生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发展生。
教育学原理:1.(较基础)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2.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996年重印
4.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5.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外教育史:1.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每一科可以挑选一两本看 有一定基础和知识储备之后 就可以根据教育学大纲复习 看你自身需要 如果学习能力很强 可以自己总结和记忆 如果稍差 可以上些口碑好的辅导班 其实还是有些用处的 有些东西你自己捉摸可能很难理解到或者印象深刻 去年的题都比较基础 今年的题有一些偏 就是因为复习得不够全面和仔细 参考书目一定不可以只看一遍 至少要过两三遍 教育学的大纲解析还是比较好的 框架什么的很清晰很详细 要好好看 第一遍熟悉内容 第二遍开始就要适当记忆了 然后慢慢的突出重点 其实教育学还是不太难的 我同学教育学今年考了196 总分330多 上了北语的研究生 你要加油啊!
坚持 和 信念 是最重要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