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是一门传统的艺术课程,怎样让孩子认识、接受并喜欢这门艺术,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笔者根据自身的辅导实践,谈谈方法。 视听引导法 首先,让孩子试听一些曲调上富有童趣,曲风上欢快轻松的经典唱段。如: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黄梅戏《对花》等,这些唱段给孩子的听觉带来新鲜感,使他们在听惯“摇篮曲”的音乐环境里,找到新的感知。其次,寻找一些有孩子们参赛或参与的视频资料,组织试看。这些视频画面,让孩子产生对演唱戏曲唱段的兴趣,同时也有演唱戏曲会被大家赞扬的感觉。从儿童心理学上探究,5至7岁的孩子会有一种强烈的行为社会认同欲,这个时段的价值观,往往受大人们思想所牵引,也被社会的周边环境所影响。 讲述接触法 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了解我们祖国戏曲艺术的博大渊源,如《花木兰从军》、《樊梨花》、《哪吒闹海》等,这些剧目都非常有故事性,讲述这些传统的戏曲故事,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又让他们了解我们民族戏曲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在讲解这些故事时,融入一些传统戏曲的程式动作,如“掩面而泣”、“举杯喝酒”等,让孩子了解现代生活动作与戏曲表演动作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产生兴趣,从而尝试着做,在好玩中用模拟接触与孩子形成辅导互动。 综合传递法 要想培养孩子对戏曲艺术的爱好,光有“声”、“形”的引导是不够的。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她的艺术魅力在于以演员为主体的表演艺术基础上,融合了传统美术、传统时空艺术、传统民族音乐、传统雕刻造型艺术的综合艺术。这些综合艺术美无不体现在各个戏曲表演中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在戏曲人物和戏曲故事中尤为突出。 戏曲人物中一般除了龙套角色,每个人物都有唱腔,而戏曲人物的唱腔部分本身就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有不同节奏的锣鼓经、曲牌等;表演时人物也一定有亮相,“亮相”就是我们中国戏曲独有的造型艺术,各种戏曲中的“台步”、“指法”,也应该列属造型艺术范畴之内。 针对这些戏曲元素的综合启迪,辅导中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不断传递:让孩子练练台步、学学指法、听听唱腔、由浅入深,让他们熟悉锣鼓经、摆亮相、练工架,再让他们学一些程式化的表演手法。如开门、关门、划船、抬轿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了解、接触,把若干程式按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结合起来,再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确定行当。如;小生、花旦、彩旦、老旦等,选上几段适合他们的唱段,抓住孩子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让一些接受能力较快的孩子做示范表演,起到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相互指正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既挖掘了孩子的艺术潜能,也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既增加了孩子对戏曲艺术知识的了解,也为他们打开通向戏曲之门。要强调的是,要学以致用,学演结合,要让他们把所学的曲目和段子,经常、反复演练,并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加以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感觉学中有乐,乐在其中,在演练中发现戏曲艺术的真、善、美。 实践展示法 经过系统训练后,孩子有了想展示自己的欲望,作为辅导员也要创造一切条件,为孩子搭建演出实践平台。如让孩子在自己班上表演一段唱腔或一组身段等,此外,一旦有合适的演出活动,尽量安排他们的节目参演,在演出实践中得到锻炼。
另外曲艺的基础班很重要,要多找好的名师去系统学习,希望这些答案对您有帮助。
戏曲艺术是一门传统的艺术课程,怎样让孩子认识、接受并喜欢这门艺术,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笔者根据自身的辅导实践,谈谈方法。 视听引导法 首先,让孩子试听一些曲调上富有童趣,曲风上欢快轻松的经典唱段。
如: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黄梅戏《对花》等,这些唱段给孩子的听觉带来新鲜感,使他们在听惯“摇篮曲”的音乐环境里,找到新的感知。其次,寻找一些有孩子们参赛或参与的视频资料,组织试看。
这些视频画面,让孩子产生对演唱戏曲唱段的兴趣,同时也有演唱戏曲会被大家赞扬的感觉。从儿童心理学上探究,5至7岁的孩子会有一种强烈的行为社会认同欲,这个时段的价值观,往往受大人们思想所牵引,也被社会的周边环境所影响。
讲述接触法 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了解我们祖国戏曲艺术的博大渊源,如《花木兰从军》、《樊梨花》、《哪吒闹海》等,这些剧目都非常有故事性,讲述这些传统的戏曲故事,一方面满足了孩子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又让他们了解我们民族戏曲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在讲解这些故事时,融入一些传统戏曲的程式动作,如“掩面而泣”、“举杯喝酒”等,让孩子了解现代生活动作与戏曲表演动作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产生兴趣,从而尝试着做,在好玩中用模拟接触与孩子形成辅导互动。
综合传递法 要想培养孩子对戏曲艺术的爱好,光有“声”、“形”的引导是不够的。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她的艺术魅力在于以演员为主体的表演艺术基础上,融合了传统美术、传统时空艺术、传统民族音乐、传统雕刻造型艺术的综合艺术。
这些综合艺术美无不体现在各个戏曲表演中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在戏曲人物和戏曲故事中尤为突出。 戏曲人物中一般除了龙套角色,每个人物都有唱腔,而戏曲人物的唱腔部分本身就是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有不同节奏的锣鼓经、曲牌等;表演时人物也一定有亮相,“亮相”就是我们中国戏曲独有的造型艺术,各种戏曲中的“台步”、“指法”,也应该列属造型艺术范畴之内。
针对这些戏曲元素的综合启迪,辅导中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不断传递:让孩子练练台步、学学指法、听听唱腔、由浅入深,让他们熟悉锣鼓经、摆亮相、练工架,再让他们学一些程式化的表演手法。如开门、关门、划船、抬轿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了解、接触,把若干程式按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结合起来,再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确定行当。
如;小生、花旦、彩旦、老旦等,选上几段适合他们的唱段,抓住孩子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让一些接受能力较快的孩子做示范表演,起到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相互指正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既挖掘了孩子的艺术潜能,也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既增加了孩子对戏曲艺术知识的了解,也为他们打开通向戏曲之门。
要强调的是,要学以致用,学演结合,要让他们把所学的曲目和段子,经常、反复演练,并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加以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感觉学中有乐,乐在其中,在演练中发现戏曲艺术的真、善、美。 实践展示法 经过系统训练后,孩子有了想展示自己的欲望,作为辅导员也要创造一切条件,为孩子搭建演出实践平台。
如让孩子在自己班上表演一段唱腔或一组身段等,此外,一旦有合适的演出活动,尽量安排他们的节目参演,在演出实践中得到锻炼。另外曲艺的基础班很重要,要多找好的名师去系统学习!希望这些答案对您有帮助。
戏曲与历史:艺术创作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其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虽然它对社会生活运用艺术的规律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但社会的真谛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而且比之真实生活让人看得更加清楚了。
戏曲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也是以反映生活为己任的。由于戏曲的特殊性,使其对于历史情有独钟,一部戏曲史即是一部中国历史。
纵观戏曲剧目,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有所反映。戏谚说“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国戏”,即是针对此而言的。
戏曲观众即是在欣赏戏曲剧目时完成对历史与现实的观照的。有一幅戏曲楹联说“载治乱,知兴衰,千秋业若亲目;寓褒贬,别善恶,万古纲长全在兹。”
此言不虚。戏曲与教育:教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其普及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广大群众大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但他们在一条接受历史与社会知识的捷径,那就是看戏。所以有人以“观戏如读书”来高度评价戏曲的这一教育功能。
如果广大群众在没有接受过正统教育的情况下,仍然知道有多少朝代,有哪些皇帝,有多少忠臣良将,多少奸党佞臣,懂得一些国法,识得一些伦理道德,那均为戏曲之功。陈独秀曾这样评价过戏曲:“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戏曲的教育功能尤胜于其它艺术,一是因为其演出普及,受众面广,二是因为戏曲演出犹如现身说法,活灵活现,其感人至深且快捷。所以也才有了“说不如讲,讲不如演”的说法。
戏曲的教育功能是寓于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之中的,即所谓“寓教于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拓展资料:
四大古典戏曲
《长生殿》和《桃花扇》创作的年代背景大致是相同的,两部戏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在剧情的组织安排上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都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描绘社会生活事件十分广阔,就其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情与政治”。
王实甫《西厢记》实现有情人的爱之梦,文学价值很高,被视为古代剧的范本;汤显祖用《牡丹亭》呼唤着一个人性解放的新时代,勇敢而自主地追求人性自由的女性,是此前戏剧乃至文学的妇女形象中从未出现过的。
四大古典戏曲,也称“四大古典戏剧”。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发展上的两个高峰,在中国戏曲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与《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一直深得广大人民喜欢。
《桃花扇》底系兴亡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
《西厢记》实现有情人的爱之梦
王实甫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均不可考。但他为我们留下一部不朽的杰作《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剧情是这样的: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卫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
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
河南:豫剧 大平调 四平调 宛邦 月调
山东:吕剧
河北: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
安徽:黄梅戏 花鼓戏
广东:粤剧
浙江:评弹
北京:京剧
东北:二人转
陕西:秦腔
上海:沪剧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戏剧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集中。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出。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
原发布者:李凤琴
戏曲小知识
一、戏曲主要种类简介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7.晋剧13.川剧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汉族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净角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望采纳
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课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魔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
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课程,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魔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艺术家的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看录像、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懂、易做的剧目进行学习,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中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5.4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