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语文中词语、成语及病句改错的运用 词语 课标与教材对词语这一考点的基本要求是: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一、复习要点:复习词语可以以所学课文中出现的词语为基础,新生词语则以当前流行的一些热词为准线索。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积累上下工夫,掌握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并熟悉这些词语的含义;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7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在学生所学教材中出现的常用词语和新词,试题载体则不限于学生所学教材,很大一部分是把所学词语移用于生活和时事中的鲜活材料。
二、考察题型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分值往往在三到六分。对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主要考题形式有以下几项:1、选择题:(1)选出字形、解释全对或有错误的一项;列如09年第2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瞬息 擎天撼地 锲而不舍 不可名状 b.阴霾 妇孺皆知 一代天娇 莫衷一事 c.雏形 更胜一筹 消声匿迹 眼花潦乱 d.确凿 四面楚歌 义奋填膺 三聚氰氨 (2)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填入一句话里面。 (3)选出依次填入句子或语段中的词语或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选出所给句子中加点词语或关联词语或熟语使用有误或不当的一项。
列如09年第3题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 )着万顷绿地。②初到台湾的“团团”和“圆圆”表现不( ),在众目睽睽下悠然自得,以它们顽皮、娇憨的俏( )向台湾同胞拜年,祝台湾同胞团团圆圆、快快乐乐!③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谁( )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 )不该错过。
a.滋养 俗 样子 只要/就 b.滋养 错 样子 如果/就 c.滋润 错 模样 只要/就 d.滋润 俗 模样 如果/就2、填空题或表述题: (1)结合语境给词语写解释; (2)根据解释写词语; (3)分析语境中某个词语的表达作作。 列如09年第20题20.请结合选文内容,从下面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①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成语 对成语运用的考核,是中考的一个典型考点,它体现了考生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其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②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④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⑤根据具体的语境意义写出成语,理解成语中加点字的含义。
考查的依据主要是在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成语。 一 成语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三种:①书写题:根据拼音写出成语中空缺的汉字 ②选择题:从不同的选项中选出运用成语正确或错误的一个选项 列如09年第四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很愤怒小兄弟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c.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③主观运用题:用指定的一个成语造句或用指定的几个成语围绕一个中心写语段。
二 掌握成语的方法1、准确识记成语 成语是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其词型固定,词义也相对稳定,每一个字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
所以,要求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准确牢记成语。例:全厂涌现出四个“先进集体”,一百多位“先进个人”,可歌可泣的事迹不胜枚举。
(“可歌可泣”是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这里明显大词小用。)2、根据解释写成语 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
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 3、辨别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
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色彩不当。
例:我们要虚张声势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虚张声势”是贬义词,指假装出强大的气。
随着五月的日历翻到中旬,中考的身影已经清晰的出现在每一个复习备考的学生面前,每一个初三老师也感到有些紧张。
尤其是考纲浮出水面,熟读精读课本的第一轮复习业已结束,接下来该如何科学规划,短时间出高效益?县教研室高瞻远瞩,把握住复习的瓶颈,适时召开这次覆盖七科的中考复习研讨会,无疑为我县后期中考复习产生深远影响,对各科的备考冲刺会有极大帮助。受教研室江老师所托,利用这个平台,交流一下后期复习备考的一些认识,并就语文基础知识备考交换一下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后期语文复习的建议 1、认真研读《考纲》,弄清考什么,怎么考,减少复习的盲目性我就今年的《考纲》对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做一解读。09年考纲将语文基础知识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块为第一部分的语文积累;第二块为第三部分的语文综合运用。
语文积累方面有八项具体要求即八个考点。其中识记层面四个考点,一是拼音认读汉字,二是汉字的形音意,三是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四是准确默写课标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
理解层面有一个考点,即六篇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表达层次上有三个考点,一是熟练使用《新华字典》,二是积累并运用常用词语,三是仿写或变换简单句子。
语文综合运用方面有五项具体要求三个考点。五项内容全部是从表达层面上进行要求,具体的形式分别是从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以及综合性学习三个点上进行考查。
2、研究并做做近两年的中考题,把握特点,克服备考的随意性我还是结合语文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来说。从最近两年安徽中考的试题来看,我省中考语文试卷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大。
而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广,从字音、字形、词义的识记到句子的仿写与变换;从课堂内古诗文的名句、段、篇的默写到课外名著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的了解;从有观点有条理有说服力的口语交流和主题演讲到自主策划、设计方案、搜集信息、整理材料、形成观点的实践活动等,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除此之外,还有三大特点:(1)、题型灵活,有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简答题、表述题等,是历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最为灵活、变化最大、创新最显著的一大板块,这是因为这一板块覆盖的知识面广,考查的知识点多,适合命题人施展其独特的创意。
;(2)、分值颇大,06年以前,这一部分分数为30分,占总分值的20%。07、08年这一部分的分数为35分,占总分值的23.3%;(3)、要求很高,这类试题越来越生活化实践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充分调动积累库存,而且要将所学运用到学习、生活以及活动中去。
3、充分整合复习内容,梳理归纳知识,总结规律,促进运用后期的语文复习,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专题复习,抓“点”,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考纲》,把脉中考,预测考点,找到对策。如在现代文阅读板块,我分抒情类散文、叙事类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这五个专题复习,每一个专题梳理出若干考点,帮助学生找寻解题规律,寻求对策。
第二步,综合复习,抓“用”,教师依据实际和命题热点,使学生知识与能力混联合纵,取得实效。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取舍,编好练习题,可选择具有特点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限时守规去做,然后即时评讲,指导答题思路。
另一方面,做好重点突破,针对考试情况,整理学生易错处常错处和盲区,拟定突破措施,投入一定的精力。二、对语文基础知识几个考点的复习建议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就应该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
我在语文基础知识的专题复习上,是从字音、字形、字义,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口语交际,活动设计这五个考点进行梳理归纳、复习备考。1、字音、字形、字义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要求学生识记的字词在1500个左右。
这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还需要学生做个有心人,时刻留意生活中有文字的地方。近两年的考试趋势是考查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书写及含义。
我在这方面是将其分为语音、汉字、词语三个部分进行复习。语音可以从“读准、写对”两方面来总结规律:读准,重点读准多音多义字读音,形似字读音,常用但习惯误读字读音,声母、韵母有细微差别字的读音;写对,主要写对声母、韵母的细微差别的注音,三拼音节的注音,声调的标写位置。
汉字可以从“辨析、释义、书写”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辨析,主要辨析同音字、形似字;释义,即理解字的基本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书写”, 注意书写端正、整洁,尽量不要勾画、涂抹。中考语文试卷专门对卷面书写赋以5分 ,但许多学生因个人习惯养成不良,书写不合规范, 甚至有的学生连标点符号该放在田字格中什么位置也不甚清楚;面对这种情况,在复习备考时,教师应抓住机会,也就给了学生真正学会书写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字的机会。
词语可以从“理解、辨析、运用”三个方面来总结规律: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辨析词的感情色彩;运用词的适用范围,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搭配,关联词语的选择。2、诗文默写这一部分的复习原则是:。
【编造】 biān zào 1.把具体资料加以组织排列写成表册。
如:编造预算;编造名册。 2.凭想象创造。
3.捏造。 【包袱】 bāo fu 1. 用布包起来的衣物包裹。
2.比喻某种负担。 3. 曲艺术语。
指相声、山东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 【蓓蕾】 bèi lěi 花骨朵儿,还没开的花。
花蕾,含苞未放的花。 【哺育】 bǔ yù 1、喂养 ,也比喻培育; 2、哺育,近义词:抚育,养育 【濒临】 bīn lín 1,濒临意为紧靠,临近, “濒临大海”、“濒于绝望”、“濒于崩溃”等说法。
【误用】“濒临崩溃的边缘”,这种说法不仅多余,而且容易造成语意混乱。因为“崩溃的边缘”则是即将崩溃,“濒临”即将崩溃,就应理解为“离崩溃的边缘还有一段距离”,那岂不离崩溃更远了?所以,只能是“濒临崩溃”或是“到了崩溃的边缘”。
2,即将、快要;如:燕子遇到麻烦,濒临死亡。 【淡薄】 dànbó 1. (云雾等)密度小 例:浓雾渐渐淡薄了。
2.(味道)不浓 例:酒味淡薄。 3.(感情、兴趣等)不浓厚 例:他对象棋的兴趣渐渐淡薄了。
4.(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例:时间隔太久了,印象十分淡薄了。 【误用】与“淡泊”的区别 这是两个常见且易被混用的形容词,其实它们的词义及使用范围有所不同。
“淡薄”既可以用于具体事物,又可以用于抽象事物,有多项词义。“淡泊”,也作“澹泊”,只用于抽象事物,多用于书面语,指不追求名利。
例如: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误读】 薄:(一)báo厚度小的:薄片。薄饼。
薄雪。冷淡,不热情:薄待。
味道淡:薄酒。土地不肥沃:薄田。
多用于口语; (二)bó,义同(一)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厚薄”,“浅薄”,“尖嘴薄舌”等。 轻微,少:薄礼。
薄产。薄命。
薄寒。薄酬。
菲薄。不庄重,不厚道:薄夫。
薄幸(负心)。薄情。
轻薄。刻薄。
轻视:鄙薄。厚今薄古。
不充实,不坚强:薄弱。迫近:薄近。
薄暮(傍晚)。日薄西山。
(三)bò薄荷 bòhe 植物 【典范】 diǎn fàn 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 【误用】典范和典型的区别:典型——是指一个事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典范——是说一个人或事物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典型是中性词,即可指典型的犯罪事实,也可指典型的好人好事。
而典范则是个褒义词,只能形容某人某事为他人之表率。而不能把坏事拿出来作典范。
【低谷】 dīgǔ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低点,尤其是图表所表示的或可用图表表示的,比喻事物发展过程中最不顺利、不景气的时期。 【广袤】 guǎng mào 1,土地的长和宽(我国古代以东西的长度叫‘广’,南北的长度叫‘袤’):~千里。
2,广阔;宽广:蔚蓝的天空,~无际。一般用来形容大地,天空等。
例:广袤的大地上长着青青的草。 【观望】 guānwàng 1.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有情感因素在内。
2.张望,如“四下观望”,无情感因素 【骄傲】 jiāo' ào 在用时,有贬义的用法,也有褒义的用法两种。 【厚重】 hòuzhòng 1. 敦厚持重。
人的性情。 2. 浑厚庄重。
艺术品的风格。 3. 厚实,有分量。
具体物体的轻重。 4.厚待,看重。
对人的态度。 【粗犷】 cū guǎng 1,粗野,用于自然环境。
2,豪放;豪壮,用作褒义,人或物的性格、风格。 【误读】与【误用】粗犷——粗旷 【捐献】 juānxiàn 是一种无偿的奉献(将自己的财物,无偿的送给国家和集体或者个人)。
【绮丽】 qǐ lì 1,华美艳丽。 2,形容辞藻华丽。
【求索】 qiú suǒ 1,寻找;搜寻。 2,索取;乞求。
贬义。 3,探索。
褒义。 【涉猎】 shèliè 1.粗略地阅读;浏览。
不深入钻研。例:涉猎甚广 2.稍加探究 例: 涉猎一下考古学 。
<>在文中意思:粗略的阅读. 【萧索】 xiāo suǒ 荒凉,冷落,萧条;凄凉。如: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
【邮购】 yóu gòu 利用电子工具从事商务及活动(工具包括初级的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到各种信息基础结构和 Internet 等现代系统。 【恣意】zì yì 放纵;不加限制;任意。
1\容易用错的成语 不亦乐乎 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不知所云 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不足为训 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参差不齐 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侧目而视 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
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差强人意 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出奇制胜 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处心积虑 贬义。
褒义用"殚精竭虑"。 弹冠相庆 贬义。
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鼎力相助 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耳闻目睹 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风声鹤唳 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改头换面 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改弦更张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改弦易辙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耿耿于怀 形容心存怨恨, 光怪陆离 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鬼斧神工 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骇人听闻 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汗牛充栋 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绘声绘色 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火中取栗 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见仁见智 意见不统一。
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见异思迁 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敬谢不敏 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侃侃而谈 "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空穴来风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良莠不齐 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1.指出下列各句的病因,填写在句后的括号中。
(8分) A.主语残缺 B.谓语残缺 C.宾语残缺 D.主谓搭配不当E.动宾搭配不当 F.语序不当 G.不合书理 ①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 ) ②我们来到大海边,呼吸着新鲜空气、阳光和海水。
( ) ③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就起床,准备出发了。 ( ) ④农业生产必须走现代化。
( ) ⑤听了姜素椿的报告,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 ⑥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 ) ⑦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 ) ⑧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 )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已的家园一一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
C.就目前来讲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切地需要大大提高。 D.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8.下列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A. 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呼救。 B.开展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气。
C.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D.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
9.对下列病句的修改,错误的是(3分) ( ) A.小明变化了早晨睡懒觉的习惯。(把“变化”改为“改变”) B.当我走到农贸市场时,看到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
(删掉“当”和“时”) 10.修改下面病句 ①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②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难道能否认我们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吗? B.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C.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虚心接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D.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 15.修改下列病句 ①近日,在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种新型的抗SARS药品唤来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②增加质量是语文。
大厦浚(竣)工慢(漫)不经心改斜(邪)归正涣(焕)然一新
南辕北撤(辙)声名狼籍(藉)通霄(宵)达旦直接(截)了当
依山旁(傍)水含辛如(茹)苦专心至(致)志星罗其(棋)布
雷历(厉)风行真相必(毕)露并行不背(悖)震(振)聋发聩
燥(躁)动不安弄巧成绌(拙)熬(煞)有介事相形见拙(绌)
千军(钧)一发穿(川)流不息声色具(俱)厉前扑(仆)后继
掩(偃)旗息鼓题(提)纲挈领大事(肆)渲染原形必(毕)露
二、初中语文字音字形知识点:同音字与多音字
①同音字
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按照形声字的构造方法,用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而不同声旁的字同一个读音的情形也很多。对于同音字,必须辨明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字形有何区别,特别要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该如何正确使用。
②多音多义字
一个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的字叫多音多义字。同一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义,根据具体的语境,准确判断汉字的读音,表达什么意思,是语文基本能力的表现,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三、初中语文字音字形知识点:辨析字音字形的五种有效方法
1. 以音辨形
因形近而产生的错别字,如果读音有异,我们就可凭读音来锁定它。例如"气慨"、"扑溯迷离",根据形近字与其读音的差别,只要一读,就会发现:慨读kǎi,概读gài,此处应为"概";溯读sù,朔读shuò,此处应为"朔"。
2. 以形辨形
对于因不辨形声字形旁而产生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推断。如"有志者事竞成"、"拌脚石"等词语,逐一锁定偏旁进行分析:"竞"应为"竟","终于"的意思;"拌"从"手",是"搅和、争吵"的意思,而"绊"从"纟",是"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便"的意思,故应为"绊"。
3. 以义辨形
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我们可以采用逐一释义的方式来锁定。如"穿流不息"中的错别字,用逐一释义的方式看:成语"川流不息",意思是"像河流那样不停流淌,形容人或车、船来往不断";"穿"不合词义,应为"川"(河流)。
4. 结构推形
有的词语,特别是成语,结构对称,词义也相对应,如果书写错误,就可通过对相应字形字义的辨析推断出来。如"兴高彩烈"、"察颜观色"等词语,结构上都是并列关系,利用对应位置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关,词性相同的特点,就可以看出:"彩"与"兴"对应,当用表"神色"的"采";"颜"与"色"不相对,"色"是脸色,而不是颜色,因此"颜"应为"言",即语言。
5. 来源推形
对于不了解词语来源而写错的字,我们可以采用联想来源的方式推断。如"世外桃园"这个错例,"世外桃源"与陶渊明有关,他曾写下闻名的《桃花源记》,因此"源"不能误作"园"。
四、初中字音字形知识点:语音和汉字
【考查要点】
语音、文字、书写都是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课标在“识字与写字”中指出:①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②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③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知识疏理】
本部分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①给汉字注音;②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③多音字辨认;④汉字的音、形、义;⑤给古汉字(文言句子中指定的字)注音;⑥改正错别字;⑦书写等。
【试题特点】
语音和汉字题主要着眼于常用汉字的正确认读和书写。其题型多为客观型选择题,要求选出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或有误的一项,其中语音题的出现形式大多为词语中“加点的字”,也有以句子形式出现的。此外,还有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汉字题还有改正词语或句子中写错的字。也有少数将音、形、义综合在一起设题的。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复习指南 说明:孩子们刚进入初一,还不知初中语文考什么,如何复习迎接考试。为了帮孩子们更好地复习,现将考试的基本题型与复习内容整理好,打印出来供参考。其中,加“横线”的“加粗”的内容,表示这是课内知识,必须下工夫去读去背去理解。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考查内容:字音
复习内容:整理好的邮箱资料里“字音与字形” 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考查内容:成语使用
复习内容:平时的作业纸或同步导学中涉及课文的成语解释部分。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或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考查内容:修改病句
复习内容:平时的作业纸及课堂记录
4、下列关于课文的内容说法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 考查内容:文学常识
复习内容:整理好的邮箱资料里中“文学常识”部分。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考查内容:标点符号
复习内容:平时的作业纸及课堂记录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考查内容:
复习内容:平时的作业纸及课堂记录 7、根据拼音写汉字: 考查内容:字形
复习内容:整理好的邮箱资料里“字音与字形” 8、默写:
复习内容:整理好的邮箱资料重点背诵内容 9、名著专题和口语交际
复习内容:《汤姆索亚历险记》邮箱资料
口语交际:见教材的P68页中的知识短文和课堂记录。 10、诗歌赏析:
复习内容:邮箱整理的关于诗歌赏析资料 11、古文阅读:
复习内容:⑴《古代寓言二则》和《幼时记趣》的邮箱资料 ⑵书下注释。 12、现代文阅读:
复习内容:平时的作业纸 13、作文: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方法:
第一,梳理汇总。
这是基础知识复习首要的工作,把要掌握的字词以及成语俗语,还有要背诵的篇目整理到一起,这样把知识集中到一起,不仅能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又便于携带和记忆。
第二,合理规划,循序渐进。
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一个特点就是量比较大,并且许多内容需要进行识记,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而言,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具体操作就是将这些知识进行分配,依据自己的具体复习情况合理地规划到每一天当中,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化整为零。
第三,找出重点难点,区别对待。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依据自己的情况找出重点和难点,也就是那些自己没有记住或者记忆不清,甚至是存在偏差和错误理解的知识。复习中,可以先自己进行理解,然后再对照词语或者成语的含义,对比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那些理解准确的词语可以一带而过,理解上有问题的就需要重点记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