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是苏州的一处地名,位于阊门内北城下,古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清时期,随着苏州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手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使桃花坞名闻天下。木刻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天津扬柳青木刻年画,是我国木刻年画的南北两大中心,素有”南桃北杨”之称。木刻画始见于我国隋唐时佛经的扉页之中,自宋及清,由于戏曲杂剧和绣像小说的勃兴,作为插图的木刻画和雕版技术更见发展。木刻年画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载体,贴近人民生活,反映百姓的喜、怒、哀、乐,因此,历史悠久,为人民所喜爱,并得于广泛流传。
桃花坞木刻年画品类繁多,选题广泛:如神像图腾、戏文故事、民间传说、吉祥喜庆、风土人情、仕女儿童、花卉鸟兽、时事新闻、装饰图案等,均能入画,可谓包罗万象!桃花坞木刻年画通过提炼和夸张手法,巧妙地采用寓意、象征的手法进行创作。吏用木版套印,色彩鲜艳夺目,构图均衡丰满,主题鲜明突出,线条简洁明快,形象质朴生动,富有装饰美和浪漫主义色彩,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目前,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己发展到400多种,其作品到日本、卢森堡、意大材、美国等地巡展时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可以预料,桃花坞木刻年画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将在祖国文化艺术的百花园里,盛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
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中国著名的四大“年画之乡”是: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年画由此定名。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
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每逢过农历新年时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在这里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大抵比较富厚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至与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性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
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制作过程 大抵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
起源和发展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据东汉《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
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 另一说:始于唐代。
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故年画可以包括门神在内。 明初年间,日本人曾在甘肃发现两种宋朝的年画:一幅就是《四美图》,都作高客长袖的宫装;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
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宋时人物年画已具规模。 当时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这样发展下来,年画也就特别发达起来。
今日被保存下来的,还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绿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颇精致,迄今仍为民间所师法。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历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
“牛郎织女”,“白蛇传”等。至于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名著,也被采用作年画题材。
及至明末崇祯间,天津杨柳青的年画极为驰名,图画内容也愈见丰富。 清代人才辈出,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予人以一种幽默感。
印制方面亦有各种各样,有木板、有石印、有胶版、有国画、有水彩、有图案、有单线平涂。有炭彩、有仿古、有创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画的,例如姑苏年画中之“西洋之剧场”就是。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符录,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民间年画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现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间年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在现代印刷技术产生之前,这是大批量生产图画的唯一方法。
民间木版年画的体裁有很多,也很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于窗旁,斗方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既用以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节日气氛。
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渐渐被淘汰。年画只是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年画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年画形式,并用以表现现实生活。至五十、六十年代新年画一直兴旺发达。它已经改用新的印制技术,印数和发行量极大。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画种出版数量能达到年画的出版量。年画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种。
年画的产生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所造就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民间就有信仰“神灵”的习俗,所以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把印有各种“神灵”的年画,贴在门上、房间里。一求保佑幸福,二图喜庆发财。杨家埠年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门画、窗饰画、中堂画、炕头画等。
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寒亭区,它以生产木版年画而闻名,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中国三大年画之乡。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兴于清朝,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印制一幅年画,一般需要五块画版。第一步先将黑色的白描线版印到纸上,然后再分别把红色、黄色、绿色、紫色四块色版套印在黑色的白描线条里,这样一幅年画就印成了。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
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
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
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
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促使年画不断发展。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
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符录,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
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民间年画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
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
这样的表现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间年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
在现代印刷技术产生之前,这是大批量生产图画的唯一方法。 民间木版年画的体裁有很多,也很讲究。
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
"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于窗旁,斗方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既用以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节日气氛。
随着时代的推移,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观念渐渐被淘汰。年画只是作为一种非常通俗而普及的艺术形式保留下来。
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年画艺术家创造了新的年画形式,并用以表现现实生活。至五十、六十年代新年画一直兴旺发达。
它已经改用新的印制技术,印数和发行量极大。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画种出版数量能达到年画的出版量。
年画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画种。 年画的产生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所造就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国的民间就有信仰“神灵”的习俗,所以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把印有各种“神灵”的年画,贴在门上、房间里。
一求保佑幸福,二图喜庆发财。杨家埠年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门画、窗饰画、中堂画、炕头画等。
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寒亭区,它以生产木版年画而闻名,与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中国三大年画之乡。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兴于清朝,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
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
杨家埠年画的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
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以使年画显得自然生动。
印制一幅年画,一般需要五块画版。第一步先将黑色的白描线版印到纸上,然后再分别把红色、黄色、绿色、紫色四块色版套印在黑色的白描线条里,这样一幅年画就印成了。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神像类、门神类、美人条、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诸如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像亲人的祝福、似好友的问候,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年画的知识吧。 一、年画简介 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二、年画的文化价值有哪些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
年画的文化价值有: 1、吉祥的主题是中国各地年画创作的共同观念。 中国民间年画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到表现手法,均以表示吉祥如意、纳福驱邪为其最基本功能,使年画成为具有无限生命力和最受人们欢迎、拥有最多用户与观众的画种。
中国年画的题材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年画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
有的年画的造型非常的相似,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隐藏在其背后悠久的传统痕迹。 3、想象力在年画艺术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形象的创造。民间艺人对形的表现,完全是凭着记忆和想象,从“意”到形,形随心变,在形的塑造中融进了自己强烈的主观臆想。
在极富想象力的年画艺术中,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人的灵性,现实与理想、客观与主观融为一体。年画艺术的形象率直、稚拙、富于想象,贴近人的本性特征,而远离物象的表面特征,不求肖似,极尽夸张。
4、各地年画工艺都有固定的传承方式和工艺流程传统。 各地制作年画时的要求和操作工艺反映着各产地不同的文化取舍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年画的传承方式—家传、招徒、办学—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标识、社会的组织力以及其中的生活经验和情感。
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物化传播是年画的主要传承手段。中国民间年画几乎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
因为它不单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 三、年画的制作方法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的制作方法大致有人工绘制、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画、石印、胶印等。
一般说来,套色木版年画有四道工序: 1、画师起稿,将定稿用白描法画在毛边或薄绵纸上; 2、刻工将画稿的反面,用粉糊粘在刨平的木版上,刻出墨线版,先印出几幅墨线画样; 3、在画样上点出颜色,刻工再按点出的不同颜色,分别刻制出几种颜色的套印版(一般不超过5块); 4、刷工将墨线和套色版准备齐全后,将白纸数百张固定在刷印图案的位置上,再将画版仰放在纸的左边,将纸覆在涂匀颜料的画版上,再用棕刷平刷画版上的纸。 如此刷完,再换另一颜色版,依样刷印,直到全部画版刷完。
以上就是年画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你。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体裁,是一 种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民间工艺品,同时 也是我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 习惯的反映。
“年画”起源于尧舜禹时期的 “门神画”,宋朝叫“纸画”,明朝称“画 贴”,清朝又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 间,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故以正名。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由于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其线条单 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无处不在体现人们祈福迎新的欢快心情。题材有花 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与戏剧人物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 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乡”。
年画是我国民间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年画最早起源于民间过年的门神画,在汉代就已经 有了。用意是消灾纳福,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广泛,通俗普及,曾经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 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全国出现了三个重要年画的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 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此外,四川绵竹年画以雕版艺术精湛、艺术情调 高昂著称。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年画线条明朗,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瑰宝。无论是题材内 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 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式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7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