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加数+加数=和 因数*因数=积 和—加数=加数 积÷因数=因数 1.加数+加数=和 因数*因数=积
和—加数=加数 积÷因数=因数
被减数—减数=差 被除数÷除数=商
被减数—差=减数 被除数÷商=除数
减数+差=被减数 除数*商=被除数
2.除数>余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余数
3.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一把三角尺有三个角,其中一个是直角。
4.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面)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
长方体的12条棱不都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也可以分成2组,一组4条棱长度相等,另一组8条棱长度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5.至少用8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6.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共同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
不同点:(边)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也可以说邻边相等。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关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7.至少用4个小正方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8.一个平方数的4倍还是一个平方数。
从1开始的连续的奇数的和是一个平方数。
9.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10.任何数与10相乘,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1个0。
11.任何数与0相乘,积都得0。
0除以任何数不等于0的数,商都是0,所以0不能作除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上册目录
1.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画线段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和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综合练习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整理和复习
3.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锐角和钝角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4.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2、3、4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解决问题——惩罚和假发应用题的区别
整理和复习
5.观察物体(一)
观察物体
观察立体图形
观察物体(练习课)
6.表内乘法(二)
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综合练习(运用2~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用乘法解决问题
9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乘法竖式
用数学(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口诀表
整理和复习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一)
认识时间(二)——用数学
认识时间(练习课)
8.数学广角——搭配(一)
排列
组合
9.总复习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表内乘法的复习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观察物体的复习
认识视角的复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
上册目录
1.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米 用米量
认识线段
画线段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加法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不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2)减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和
连加、连减
加减混合
综合练习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整理和复习
3.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锐角和钝角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4.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2、3、4的乘法口诀
乘加、乘减
6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解决问题——惩罚和假发应用题的区别
整理和复习
5.观察物体(一)
观察物体
观察立体图形
观察物体(练习课)
6.表内乘法(二)
7的乘法口诀
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综合练习(运用2~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8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用乘法解决问题
9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一)
9的乘法口诀(练习课)(二)
乘法竖式
用数学(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口诀表
整理和复习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一)
认识时间(二)——用数学
认识时间(练习课)
8.数学广角——搭配(一)
排列
组合
9.总复习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表内乘法的复习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观察物体的复习
认识视角的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教学 1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A 观察与测量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B 分米和毫米 《长度单位—练习一》教学设计 毫米的认识1 毫米的认识2 长度单位——认识线段 毫米、分米的认识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厘米认识 千米的认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设计 厘米认识 《分米 毫米的认识》 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我长高了 《第二单元—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3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4 《第二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 《第二单元—用数学》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1 《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2 《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应用题)》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1 两位数加一位数2 两位数加一位数3 《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教学设计 3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认识角 锐角和钝角1 《角的初步认识—剪角和数角(活动课)》设计 直线与角 《角》课件 角和直角 锐角和钝角2 《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分类 》设计 角的认识1 角的认识2 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 《第二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初步认识2 角的初步认识3 角的初步认识4 角的初步认识5 角的初步认识6 角的初步认识8 角的初步认识9 角的初步认识10 4 表内乘法(一)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1 乘法的初步认识2 《 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设计 乘法 认识乘法3 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四单元-2、3、4的乘法口诀》设计 认识乘法1 认识乘法2 3的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练习 《第四单元-2、3、4的乘法口决练习课》设计 游戏表内乘法 《第四单元-5的乘法口诀 》设计 乘法练习训练 乘法1 乘法2 《第四单元-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设计 《第四单元-5的乘法口决练习课》设计 乘法的口诀练习1 乘法口诀练习2 《第四单元-乘法应用题》设计 《第四单元- 6的乘法口诀》设计 6的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 用flash做乘法口诀练习 《第四单元-6的乘法练习课》设计 5 观察物体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设计 认识物体1 观察物体 认识物体2 《第五单元-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设计 轴对称图形1 轴对称图形2 轴对称图形3 轴对称图形4 《第五单元-认识镜面对称》设计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活动课》设计 观察物体 6 表内乘法(二) 《第六单元-9的乘法口诀》设计 9的乘法口决1 9的乘法口诀2 看一看 摆一摆 《第六单元-整理复习》设计 《第六单元-看一看 摆一摆》设计 7 统计 《第七单元-统计》设计 统计1 统计2 统计3 统计4 统计5 统计6 8 数学广角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设计之一 数学广角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设计之二 9 总复习 《第九单元-总复习》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 第一单元《认识除乘法》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第七单元《位置和方向》 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第九单元《时、分、秒》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第十二单元《期末复习》 。
小学一年级 九九乘法口诀表。
学会基础加减乘。小学二年级 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
小学三年级 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
小学四年级 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小学五年级 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
小学六年级 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 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公式 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公式 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公式 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 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 一、算术方面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方面1、单价*数量=总价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3、速度*时间=路程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5、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例:90÷5÷6=90÷(5*6)6、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1市斤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7、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8、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3:6=9:18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10、解比例:。
二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厘米cm、米 m 我们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两个常用的单位。
2、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3. 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 4.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5.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6.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7.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8.三角形由(3)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4)条线段组成。
9.两点之间可以画(1)条线段,线段有长短。 10.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尺 )来量。
11.量一个物体长度,一般把尺的( 0 )刻度对 准物体左端。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 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2、(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 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3、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从(个)位减起。
4、加数+加数=和, 被减数-减数=差第三单元 长度单位 1、一个角有(1)个顶点,有(两)条边;两条 边是(直直的),都从顶点出发。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这个角就越(大);如果张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
3、画角要记住:先画顶点再画边;画角时,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4、量直角的方法:顶点对顶点,一条边对一条边, 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重合就是直角,没有重合就不是直角。
5、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6、当钟面上是(3)时整和(9)时整时,时针和 分针都成(直)角。
7、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各有(4)个角,而且 都是(直)角。 8、三角形有(3)个角;三角尺有(3)个角,有 (1)个直角,有(2)个锐角。
9、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10、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11、每块三角板中,都有(3)个角,有(1)个直角,其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12、数学书封面、黑板上有(4)个角,它们都是 (直)角。
13、一个长方形有(4个)角,有(4)个角是直 角。14、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可 以得到直角。
第四、六单元 表内乘法 1、乘数*乘数=积 2、因数*因数=积 3、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4、几个几连加就是几乘几 5、几个几就是几乘几 6、几和几相加就是几加几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1、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四种几何体。 2、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长方形,这个几何体可能是(长方体),也可能是(圆柱体)。
3、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圆形,这个几何体可能是(圆柱体),也可能是(球)。 4、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几何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长方体)。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1、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2、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3、1时=(60)分 60分=(1)时 4、(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15)分可以说成(一刻)。
5、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6、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7、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60)分,是(1)小时。
8、钟面上三根针都重合时是(12)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线时是(6)时。 9、“过了几分钟”以及“之后”,用加法;“之前”用减法。
10、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一圈是(12)时。第八单元 排列与组合 1、 每两个人握1次手,3人一共握(3)次手。
2、 每两个人握1次手,4人一共握(6)次手。 3、 每两个人握1次手,5人一共握(10)次手。
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三、参加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小学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