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6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是否已制定应急能力及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标志着社会、企业、社区、家庭安全文化的基本素质的程度。作为公众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减灾文化素养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急管理知识。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一案三制”。这里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预案是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预案中也包含了体制、机制的内容。“一案”、“三制”相互联系、互相支撑,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基层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我市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基层应急管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基层应急组织机构还没有完全落实,个别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无人抓;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基层应急预案普遍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基层应急机制还不健全,预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还不规范;基层应急准备特别是应急资源准备不足,先期处置能力较弱;基层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滞后,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较低。此外,我市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事故灾难隐患较多,基层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复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对此,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有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抓基层就是抓大事的意识,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把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四个明显特点:
一是突然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带有很强的随机性,暴发突然,蔓延迅速,始终处于急速变化之中,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二是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各有各的情况,很难对某一个事件的形成、发展、演变给出一个明确的客观判断。
三是社会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势必会给事发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并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四是决策的非程序化。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必须打破常规,省略很多程序,由现场指挥员直接决策,负责指挥处置,而不能按部就班地层层召开会议研究。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应急管理机制包括隐患排查监控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
一、公共事件1.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2)事故灾难;(3)公共卫生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3.自然灾害主要是指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4.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5.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6.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7.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及预警色彩标识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Ⅰ级预警对应色为红色、Ⅱ级预警对应色为橙色、Ⅲ级预警对应色为黄色、Ⅳ级预警对应色为蓝色。8.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周期及能力要求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善后期。
9.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个处置过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包含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等五个阶段。10.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
二、紧急呼救1、牢记110、119、120、122等报警电话。一旦发生突发事故,拨打相关电话紧急呼救。
2、报警时说明自己的身份、事故发生详细地点和事故的基本情况。3、保持冷静的头脑,科学的方法,积极自救。
三、心肺复苏法1、任何急救开始的同时,均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2、抢救前,施救者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确定病人呼吸、脉搏确实停止,然后再施行救助。
3、施救者先使病人仰面平卧于坚实的平面上,然后自己的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于病人肩与腰之间的一侧。4、人工呼吸法主要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口鼻人工呼吸等方法。
5、胸外心脏按压。6、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应交替进行。
原发布者:ymgszxl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哪几个阶段?2.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3.事故应急救援的响应程序可分为哪几个过程?4.现场指挥系统有哪些职能?: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1)预防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旋,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2)应急准备应急准备是指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先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意识、组织、机制、预案、队伍、资源、培训演练等各种准备。(3)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及时响应是应急管理的又一项主要原则。(4)应急恢复恢复是指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所采取的处置工作。恢复工作包括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2.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1)组织体系组织体系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的领导决策层、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以及应急救援队伍。(2)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是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目标是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
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就是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所谓“纵”,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国家到省到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都要制订应急预案,不可断层;所谓“横”,就是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都要有部门管,都要制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可或缺。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现象,防止照搬照套。
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主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发挥我们国家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党委、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必须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等。
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主要是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把整个应急管理工作建设纳入法制和制度的轨道,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健全预案,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处置工作,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原发布者:flyimary
1.第十九章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1.119.1土方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取安全预案措施:严格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和操作规程。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事故作业面监督。加强安全巡查监督。事故应急救援:一旦出现事故,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立即向项目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并及时组织指挥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挖救后保护事故现场。施工工程土方坍塌,必须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路面以下的坍塌需要安排好路面塌口的周边防护,设置警告牌、警示灯,用临时围挡圈严,并设专人监护,疏导交通,以免节外再造成事故。生产安全事故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向上级主管领导、部门汇报,并组织人力、物力、车辆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指挥救援,需要做人工呼吸的做人工呼吸,不需要的及时将伤员送往医院急救,所涉人员不准离开单位,为事故调查提供真实证据。1.219.2物体打击事故救援预案采取安全预防措施:进入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以及基地相关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以防地上物体打击造成伤害。上下物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免造成伤害。事故应急救援:一旦出现物体打击事故,施工现场负责人要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拨打120急救车抢救伤员,并向救援领导报告。救援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车辆赶赴现场指挥抢救,并向上级领导、有关部门报告。对伤员实行抢救:需要做人工呼吸的做人工呼吸,不需要作人工呼吸立即用车辆送往附近医院对伤员进行抢救。保护好事故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