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为了培养大批新时期高素质的人才,在学校设立了全面系统的计算机课程,所学课程内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以确保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成果。
尤其是这几年,随着专业课程的逐步加深,教学体系的调整,使得计算机教学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国的教学形式有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结果就是,教师专注于理论课程的讲解,目的是为了提高成绩,应对考试,而忽略了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在培养实际能力的同时去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操作的基础上巩固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计算机在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能够把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简化,同时可以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进而大大提升人们在工作中的效率。所以,是否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样是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重要环境,高校可以开设各种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校计算机教育在我国普及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我国计算机教学较西方来说起步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相关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来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质的提升。
2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2.1课程内容设置不科学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方面和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因此,也开始催生出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数字化教学等多种方式都开始在校园中得到更好的发挥。
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开始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需求,因此,计算机也是要求每一个高校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由于社会上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让自己在社会上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
职高计算机专业学的主要知识如下:1.电工基础 本课程为计算机类专业电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直流线性电路、电容与电感、交流电路瞬态过程、电场与磁场等,使学生掌握电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计算机电路基础 本课程为计算机类专业电子线路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二极管、三极管和CMOS管基本原理、放大电路、运算放大器、直流电源、基本逻辑概念、门电路及其应用、集成电路及其应用、常用计算机电路等,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3.计算机原理 本课程为计算机硬件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寻址方式,存储、控制和运行工作原理,总线结构,中断系统,接口工作原理,汇编语言及编程方法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4.编程语言基础 本课程为计算机编程导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编程语言的特点、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编程技巧和方法以及简单的功能调用等,使学生学会使用高级语言编制应用程序、上机调试及运行程序。5.数据库应用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与应用方法,数据库的用户界面、命令格式、功能及使用,建立数据库,查询、修改与统计数据,自动生成数据库,建立多媒体数据库以及运用基本概念编写应用程序等,使学生学会数据库的使用与基本维护等。
6.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本课程为综合性实践课程,学习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装、调试与维修。主要内容包括PC机组装、硬故障检测与排除、软件安装、软故障检测与排除等,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基本维修方法等。
7.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数据通信基本原理、常用通信设备、计算机网络组成和分类、ISO/OSI、局域网原理和网络互联技术、TCP/IP、Internet与Intranet、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技术等,使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8.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硬件与软件、多媒体数据库、多媒体应用开发技术、多媒体开发工具使用等,使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9.就业与创业 本课程是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技巧、培育创业意识、顺利进入社会的重要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就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社会组织结构、产业与社区、求职技巧、创业意识与能力、创业政策法规、小企业管理技能等。10.计算机专业英语 本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英语课程,结合计算机技术及相关领域,学习和应用科技英语,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技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职高和普高的区别如下:一、在学制方面 职业高中全称职业高级中学或者高级职业中学,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这点与高中是一致的,也都是全日制教育。二、在学费方面 上职高的费用要比上普高的费用低,比上普高自费档更是低很多。
国家还对职高生补贴3000元学费。三、在授课内容方面 普高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
职高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专业课。职业高中的授课内容与普通高中的授课内容有些区别。
普通高中的授课内容,主要为语文、数学、外语以及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政治历史地理。也就是3+X的模式。
职业高中讲课内容为语文、数学、外语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四、在学风方面 普高:教育环境学习环境都比较好。
职高:参差不齐,学风较差。五、在培养侧重点方面 普通高中重点培养知识型人才,职业高中重点培养技术性人才。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对职业高中有种“歧视”的观点,认为职业高中没有普通高中“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不管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只是培养的重点有所不同。
六、在升学考试方面 普高:普高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比较好,有利于考大学。职高:参加对口高考,选择范围比较狭。
上职高是有局限性的,它的局限性在于不能考清华、北大的国内名校。它只能考取国家指定的一些大学。
普通高中毕业后可以参加高考,职业高中毕业后也可以参加类似的考试,考试通过后也可以进入高等学府进行继续深造。当然,职业高中的考试内容会与普通高考有所区别。
而通过普通高考和通过职业高考进入大学后,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学习同样的知识,颁发同样的证书。七、在就业方面 如果考不上大学,职高的毕业证对参加工作好一点。
毕业后找工作,只要设计专业性较强的,目前职高的学生比普高的学生都要吃香,因为职高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比普高的学生更有优势。如果是竞争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公司职位的话,招聘人员也许更愿意职高的学生。
而目前社会上大学生比比皆是,眼高手低者甚多,只有文化基础是无法得到公司认可的,因而国家提出初中毕业生采取“五五分流”,目的就是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高技能型的职业人才,以弥补当前国内技术人。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寻求计算机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
这促进了计算机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Howard H.Aikien(1900-1973)研制出全电子计算机,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
这台简称Mark Ⅰ的机器有半个足球场大,内含500英里的电线,使用电磁信号来移动机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计算)并且实用性很差只用于专门领域,但是,它既可以执行基本算术运算也可以运算复杂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
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并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槟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比Mark Ⅰ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计算机。
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存储数据。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6-1963) 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庞大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减小。
1956年,晶体管在计算机中使用,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的产生。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
首先使用晶体管技术的是早期的超级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科学的大量数据处理,这些机器价格昂贵,生产数量极少。 1960年,出现了一些成功地用于商业领域、大学和政府部门的第二代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计算机中储存的程序使得计算机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用途。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更高级的COBOL和FORTRAN等语言,以单词、语句和数学公式代替了含混的二进制机器码,使计算机编程更容易。新的职业(程序员、分析员和计算机系统专家)和整个软件产业由此诞生。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1) 虽然晶体管比起电子管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晶体管还是产生 大量的热量,这会损害计算机内部的敏感部分。1958年德州仪器的工程师Jack Kilby发明了集成电路IC,将三种电子元件结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
科学家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上。于是,计算机变的更小,公耗更低,速度更快。
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统,使得计算机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协调下可以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现在) 出现集成电路后,唯一的发展方向是扩大规模。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几百个元件。到了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ULSI将数字扩充到百万级。
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 计算机硬件从外观上看主要有主机箱、键盘和显示器;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分为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个部分,一般地又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
判断一台计算机的性能主要看两个指标,第一是CPU的型号与主频,第二是总线类型。 打开计算机主机箱,里面有一块印刷电路板,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板(简称主板),一般地,计算机的重要控件都做在计算机的主板上。
主板的类型和品种很多,从类型上来说,它们都是以CPU来分类的,CPU芯片在主板上是可以插拔的。主板上还许多部件,如ROM、RAM、总线槽、插座、电池等。
(1)CPU CPU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英文缩写,它是计算机的运算控制中心,是计算机中集成度最高、最贵重的一块芯片。它是由几千~几千万个晶体管组成的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
计算机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都是在CPU中完成的。CPU还负责发出控制信号,使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
(2)存储器 ①内部存储器 内部存储器简称为内存,计算机要执行的程序、要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都必须先存入内存,才能由CPU取出进行处理。 内存一般可以分为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种。
ROM中存储的数据只能读出,而用一般的方法不能写入。它的最大优点是它保存的数据在断电后不会丢失,因此用来保存计算机经常使用且固定不变的程序和数据。
ROM中保存的最重要的程序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这是一个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的程序。 RAM中存储的数据可以随时取出来(称为读出),也可以随时存入新数据(称为写入)或对原来的数据进行修改。
RAM的缺点是断电以后所存储的所有数据都将丢失。 充当内存的集成电路芯片是做在一小条印刷电路板上的,称为内存条。
内存条可以很方便地插在主板上,其容量有8MB、16MB、32MB、64MB、128MB、256MB等。在选择内存条时,要考虑容量稍大一些的,但不要插满槽口,为今后的升级及内存的扩充留有余地。
②外部。
这个随便搜一下就知道啊:第一节 计算机概述 一、计算机发展概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 第三代中小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 第四代大规模、超大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现在) 二、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实时控制 4.计算机辅助工作 CAD CAM CAI CAE 5.人工智能 三、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 (1)能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数据加工任务。
(2)具有庞大的数据存储容量和极快的数据存取速度。 (3)能提供方便的适用方式与丰富多样的信息输出形式。
(4)方便而迅速的计算机通信使信息共享很容易实现。 (5)高效率的计算机辅助开发手段。
模拟练习 【例1·单选题】第四代计算机的主要特征是( )。 A.电子管 B.晶体管 C.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D.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正确答案』D【例2·单选题】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 )。
A.CAD B.CAI C.CAM D.CAT『正确答案』A第二节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一、数据与信息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数据所下的定义是:“数据是对事实、概念或指令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这种特殊的表达形式可以用人工的方法或者用自动化的装置进行通信、翻译转换或者进行加工处理。” 信息是对人们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影响到人们行为决策。
二、二进制 (一) 二进制的相关概念 1.二进制,数字电子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计数法,在二进制计数法中只有两个数码:即0和1,其基数为二,即逢二向高位进一。 2.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转换 3.八进制与十六进制 有关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利用“附件”中的计算器来进行。
(二) 二进制单位(补充内容) 位bit:用于表示一个二进制位、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 字节Byte: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
1字节=8位 1Byte=8bit 换算单位: 1KB=1024B=210B 1MB=1024KB=220B 1GB=1024MB=230B 字长:计算机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位数。 常用:8位、16位、32位、64位 三、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数值数据在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其表示方式有定点表示法和浮点表示法两种。
四、西文字符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西文包括:英文字母、数字符号、标点符号、运算符号、控制符号 ASCII码-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二进制) 基本ASCII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占用一个字节,最高位为0。 例:英文字母'B'的7位ASCII码为100 0010。
存储时为0100 0010。 比较大小:数字<大写字母<小写字母 五、中文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1.汉字的输入码 汉字输入方法: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手写输入方法等。
键盘输入法: 数字编码(区位码) 拼音编码(全拼、双拼) 字形编码(五笔字型) 型音编码(自然码) 2.汉字的国际交换码与机内码 国标码: 计算机与其他系统或设备之间交换汉字信息的标准编码,又称国际码。1981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汉字国标码字符集中共收录了汉字和图形符号7445个,其中一级汉字3755个,二级汉字3008个和图形符号682个。
一级汉字为使用频度高的常用汉字,按汉语拼音安母顺序排列;不常用的汉字为二级汉字按部首排列。 在汉字交换码中,每个汉字用两个字节表示。
汉字机内码(内码): 是计算机系统中用来存储和处理中、西文信息的代码。 汉字内码:用两个字节表示。
内码与国标码的关系: 它们的区别在于国际码两个字节的最高位都是“0”,而机内码两个字节的最高位都是“1”。 3.汉字的字形码 汉字输出码又叫做汉字字形码或汉字字模。
汉字输出码的和用是输出汉字,对汉字字形经过点阵的数字化后形成的一串二进制数称为汉字输出码。 点阵字形由排成方阵(如16*16、24*24、48*48……)的一组二进制数字表示一个字符。
16*16点阵字形常用于屏幕显示,笔画生硬,细节难以区分:打印输出常用24*24、40*40、48*48,甚至96*96或更高,点阵的数字越大,说明笔锋越完整,字迹越清晰美观。 点阵字形的字节计算:点阵数/8 4.常用汉字输入法简介 模拟练习 【例3·判断题】'9'的ASCII码小于'a'的ASCII码。
( )『正确答案』对【例4·单选题】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是( )。 A.bit B.byte C.KB D.MB『正确答案』B【例5·判断题】汉字输入码是为了解决将汉字输入计算机而编制的代码。
( )『正确答案』对【例6·单选题】24*24点阵字库中的一个汉字需占( )字节的存储空间。 A.16 B.72 C.48 D.64『正确答案』B【例7·单选题】不同的汉字输入方法输入汉字后,该汉字的内码是( )的。
A.相同的 B.完全不相同 C.大部分相同 D.部分相同『正确答案』A第三节 计算机硬件 一、计算机系统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软件及用户等三部分组成的人机系统。 二、计算机的逻辑结构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冯·诺依曼原理 1.输入设备 2.输出设备 3.存储器 (1)主存储器 主存储器也叫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其特点是存取速度快、可靠性高,但容量有限。
(2)辅助存。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知识与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多媒体与常用工具软件等。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本书增加了上机操作指导和操作练习等内容,并在每章都配有相应的练习题。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1概述1
1.1.1计算机的含义
1.1.2冯·诺依曼与电子计算机1.1.3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1.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2.1计算机如何表示数据
1.2.2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3计算机的硬件构成
1.3.1主机内部结构
1.3.2微处理器CPU1.3.3内存储器1.3.4主板
1.3.5扩展板
1.3.6总线和电源
1.3.7外部存储器1.3.8外部设备
1.4软件知识
1.5字符编码1.6程序设计语言1.7文件
1.8计算机的安全使用
1.9练习题
第2章计算机基本操作与Windows操作系统2.1硬件的基本操作
2.2Windows的基本操作
2.3Windows的附件的使用
2.4Windows的文件和磁盘管理2.5系统设置
2.6练习题
第3章风格基础知识与上网操作
第4章文字处理Word
第5章电子表格Excel
第6章演示文稿PowerPoint
第7章多媒体、图像、动画制作与常用工具软件
附录AASCII编码表
1.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的载体和形态 信息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
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可以承载信息,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常见表现形态。 (2)信息的特征 ①信息的表示、传播、储存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载体就是承载信息的事物。
②信息可以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和保留,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③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④信息具有时效性。 2.信息的编码 (1)二进制代码的特征 ①二进制数由“0”与“1”两个数字组成,运算规则为“逢二进一”,每个数码在不同的数位上,对应不同的权值。
②将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整数可用“除二取余”法,将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可用“按权展开相加”法。 ③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信息,但是不便于书写,在实际表示中,常常采用十六进制的形式。
④二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从二进制的低位开始,每四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位十六进制数。反之,每一位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四位二进制数。
(2)ASCII码的概念 计算机内的英文字符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中使用最广的是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码。标准的ASCII码用一个字节中的7个位来表示,可以表示128种编码,其中数字、字母是按顺序依次排列的。
(3)汉字编码方案(GB2312、GBK、GB18030)及观察内码 汉字在计算机内也是以代码形式表示的,这些代码称为汉字编码。 ①GB2312使用2个字节编码,它包括一级汉字常用字(以拼音顺序排列)和二级汉字非常用字(以偏旁笔画顺序排列)。
②GB18030对收录的字符分别以单字节、双字节和四字节进行编码。 ③用UltraEdit或WinHex工具软件观察内码时,ASCII码(英文字符)只占1个字节,汉字编码占2个字节。
(4)多媒体信息的编码 ①声音信号是通过采样和量化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采样频率越高,量化的分辨率越高,所得数字化声音的保真程度越好,但是它的数据量也越大。
②图像由像素(pixel)组成,像素越多图像越清晰。黑白位图的图像所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每个像素只需要一个位就可以表示,因此黑白位图的图像大小计算公式为:水平像素点的个数*垂直像素点的个数/8。
以一幅800*600像素的黑白图像为例,它所占的空间大小为:800*600(位),即800*600*1/8=60000字节。 ③彩色图像所占空间除了它的像素点的个数之外,还与它的颜色种类的多少有关,表示颜色种类越多,色彩越逼真,储存的空间越大。
3.信息技术与社会 (1)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数字化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2)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信息技术本身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例如: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网格计算、机器人技术、数字地球和智能化社区、因特网2和下一代因特网、虚拟现实的实用化。
(3)保护知识产权 开发者设计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在开发完成之日起就受到法律的保护。作为软件的使用者,应树立法制观念,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及未授权的软件。
(4)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一些能够通过修改程序,尽可能地把自身复制进去,进而去传染给其他程序的,具有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程序。 病毒具有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爆发性。
(5)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计算机病毒防治从预防、检查和杀毒三方面着手。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安装杀毒软件并经常升级,同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
(6)网络道德规范 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一方面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另一方面要文明上网,做到生活学习两不误。 第二节 信息的获取、加工与管理 1.信息获取的方法 信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及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及时、准确、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大众媒体和因特网已成为当前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2.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 (1)网站的访问与浏览 通过网址访问相应网站来获取所需信息,通过超链接在不同页面间跳转。 (2)保存网页内容 网页中使用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元素,根据需要可保存于本地计算机中。
(3)收藏夹的使用 让浏览器记住多个网站的地址,以便下次浏览,可将网址收藏在“收藏夹”中,收藏夹中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4)网上资源检索 网上资源可以通过主题目录和使用搜索引擎等方法进行检索,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等。
(5)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 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中确认权威、可信的信息源,从而鉴别信息的真实性;理解信息的价值与时效性。 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 ①统计评价,从统计角度来评价网站的可信度。
②专家或核心刊物评价,从专家学术专著或核心期刊上罗列的一些专业学术网站的资源表,来选择或评价所需的网站,该方法参考价值较高。 ③个人推荐,凭借个人对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了解和主观认识进行的评价,该方法参考价值较低。
3.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 (1)。
一、计算机发展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而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
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
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0年推出。
IBM推出以英特尔的x86的硬体架构及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并制定以PC/AT为PC的规格。之后由英特尔所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所推出的操作系统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史。
Wintel架构全面取代了IBM在个人电脑主导的地位。二、分类 从计算机的类型、运行方式、构成器件、操作原理、应用状况等划分,计算机有多种分类。
从数据表示来说,计算机可分为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以及混合计算机三类; 数字计算机按构成的器件划分,曾有机械计算机和机电计算机,现用的电子计算机,正在研究的光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计算机等等。 电子计算机就其规模或系统功能而言,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计算机和单片机。
综合起来说,计算机的分类是这样的: (1)按照性能指标分类 ① 巨型机: 高速度、大容量 ② 大型机: 速度快、应用于军事技术科研领域 ③ 小型机: 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价格比突出 ④ 微型机: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 (2)按照用途分类 ① 专用机: 针对性强、特定服务、专门设计 ② 通用机: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解决各类问题 (3)按照原理分类 ① 数字机: 速度快、精度高、自动化、通用性强 ② 模拟机: 用模拟量作为运算量,速度快、精度差 ③ 混合机: 集中前两者优点、避免其缺点,处于发展阶段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不论何种计算机,它们都是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硬件 ①存储器。 ②中央处理器--控制器和运算器 ③外部设备--I/O设备 软件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
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 ①操作系统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 ③编译系统 ④网络系统 ⑤标准程序库 ⑥服务性程序四、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硬件 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设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如中央处理器( CPU )、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及总线等。 ①存储器。
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是计算机操作的依据,数据是计算机操作的对象。存储器是由存储体、地址译码器、读写控制电路、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组成。
能由中央处理器直接随机存取指令和数据的存储器称为主存储器,磁盘、磁带、光盘等大容量存储器称为外存储器(或辅助存储器) 。由主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和相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的存储系统。
②中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存储器内的程序 ,逐条地执行程序所指定的操作。中央处理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算术逻辑部件、操作控制器、程序计数器(指令地址计数器 )、地址寄存器等。
③外部设备是用户与机器之间的桥梁。输入设备的任务是把用户要求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字符、文字、图形和程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所能接受的编码形式存入到计算机内。
输出设备的任务是把计算机的处理结果以用户需要的形式(如屏幕显示、文字打印、图形图表、语言音响等)输出。输入输出接口是外部设备与中央处理器之间的缓冲装置,负责电气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转换。
五、数值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形式详细介绍见:六、常用外部设备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七、什么是CPUCPU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 Unit)的缩写,它可以被简称做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不过经常被人们直接称为处理器(processor)。
不要因为这些简称而忽视它的作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其重要性好比心脏对于人一样。实际上,处理器的作用和大脑更相似,因为它负责处理、运算计算机内部的所有数据,而主板芯片组则更像是心脏,它控制着数据的交换。
CPU的种类决定了你使用的操作系统和相应的软件。CPU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储存器、输入/输出接口和系统总线组成为完整的PC。
CPU的基本结构、。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机试,内容包括选择题、Windows基本操作题、汉字录入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PowerPoint操作题以及因特网操作题。
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提纲基本要求 1.具有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常识)。 2 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4.了解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文字处理软件"MS Word”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熟练掌握 一种汉字(键盘),输人方法。
5.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了解多媒体演示软件的基奉知识.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7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同(Internet)的初步知识. 8. 掌握IE浏览器软件和“OutlookExpres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考试内容 一、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概念。
类型及其应用领域;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及主要技术指标。 2.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二进制的概念,整数的二进制表示,西文字符的ASCll码表示。
汉字及其编码(国标码),数据的存储单位(位、字节、字)。 3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病毒的防治。
4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CPU、存储器(ROM、RAM)以及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 5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
二、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使用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组成和分类。 2.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文件、文件名、目录(文件夹)、目录(文件夹)树和路径等。
3.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1)Windows概述、特点和功能、配置和运行环境。 (2)Windows“开始”按钮、“任务栏”、“菜单”、·图标”等的使用。
(3)应用程序的运行和退出。 (4)熟练掌握资源管理系统“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
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删除、更名、查找、打印和属性设置。 (5)软盘的格式化和整盘复制,磁盘属性的查看等操作。
(6)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显示器的设置。 (7)快捷方式的设置和使用。
三、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1.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概念,中文Word的基本功能、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 2.文档的创建、打开和基本编辑操作,文本的查找与替换,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
3.文档的保存、保护、复制、删除和插入。 4 字体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和文档的页面设置等基本的排版操作。
打印预览和打印。 5.Word的对象搔作:对象的概念及种类.图形、图像对象的编辑,文本框的使用。
6.Word的表格制作功能:表格创建与修饰,表格中数据的输入与编辑.数据的排序和计算。 四、电子表格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1.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中文Excel的功能、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 2.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概念.工作表的创建、数据输人、编辑和排版。
3.工作表的插入、复制、移动、更名、保存和保护等基本操作。4.单元格的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概念,工作表中公式的输人与常用函数的使用。
5.数据清单的概念,记录单的使用、记录的排序、筛选、查找和分类汇总。 6.图表的创建和格式设置。
7.工作表的页面设置、打印预览和打印。 五、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功能和使用 1.中文PowerPoint的功能、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
2.演示文稿的创建、打开和保存。 3.演示文稿视图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文宇编排、图片和图表插入且模板的选用。
4.幻灯片的插入和删除、演示顺序的改变.幻灯片格式的设置,幻灯5.幻灯片的插入和删除、演示顺序的改变.幻灯片格式的设置,幻灯片放映效果的设置.多媒体对象的插入.演示文稿的打包和打印。 六、因特网CInlernell的初步知识和应用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
2.因特网的摹本概念和接人方式。 3.因特同的简单应用:拨号连接、浏览器(1E6.o)的使用,电子邮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5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