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去新华书店买个自学入门吧,或者买个学习光盘,DVD啊什么的。
既然想学好,这些个钱是不能省的哈~
抽烟的话是没有关系的。放心吧!
只要不是抽烟抽太多导致老是咳嗽就应该没问题。
关于看谱子的问题不是我说了你就能明白的,得找个老师现场教的。听音呢得在你会看谱的基础上再练的。明白?
还有买箫的问题,建议初学者不用买太好的太贵的,普通的箫就可以了,毕竟是用于练习的。等练好了再买个好的吧。但是千万不能买地摊货哦,那些超便宜的一般音准啊什么的都是不准的,一般人听不出来,练啊练啊自己的音准就差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哦~
箫,又名洞箫,吹奏乐器。
这种单管竖吹的箫,早在汉代陶俑中已出现。其后的壁画、石刻中多有所见。
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篴,所称箫者是排箫。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篴,则是明清时期以至现代箫的前身。
为区别横吹之笛,明代将竖吹之篴称为箫。清《律吕正义后编》:“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
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则今之箫乃古之笛,信矣。” 箫管前面有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按音孔。
除靠近两端有两处凹陷外,其余皆与现代竹箫相同。清代周亮工《闽小记》载:“德化瓷箫笛,色莹白,式也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在竹上”。
可见烧造之不易。 现代箫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管身内径1.2—1.4厘米。
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上端边沿开吹口,管身中部开六个按音孔,前面五个后面一个,后面下方开出音孔两个,用以调音,其下开助音孔两个,可美化音色、增大音量、拴系飘穗。
不设膜孔。有的箫增至八个按音孔,并带有铜插口,可微调音高。
常见的箫有紫竹洞箫、九节箫和黑漆九节箫。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在下端镶骨圈;黑漆九节箫,管身外涂黑漆。
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多用于地方戏曲伴奏。 箫的定调不一。
常见的为G调,可平吹和超吹,音域d1—e3。箫音色柔和、低音深沉,弱奏最具特色,善于表现乐句悠长、细腻、典雅的乐曲。
适于独奏、重奏,还用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及越剧伴奏。琴箫合奏也是常见的演奏形式之一. 箫的音量不大,强弱幅度也不大。
其音色圆润、柔和、恬静、甘美。它经常与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结合,演奏意境比较淡雅、渺远的音乐。
在乐队中,箫经常被当作独奏乐器使用,演奏宁静的音乐段落。 箫,也称为洞箫,是中国古老的气鸣乐器。
早在几千年前,箫就在中国民间流传了。关于它的来历,要从排箫说起。
排箫在几千年前刚形成的时候,它就被称为箫。后来人们在吹排箫的过程中,发现在一支管子上开出距离不等的孔,也能吹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于是箫逐渐由多管组成的排箫,演变为单管数孔的洞箫。
今天的箫在汉代就有了,但当时被称为”羌笛”,羌笛原为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公元前1世纪时流传到黄河流域,经过发展,逐渐演变成六孔,和今天的箫非常相似。 箫的构造比较简单,形状和笛子非常相像。
它一般用紫竹、黄枯竹或者白竹制作,管身比笛子稍长一点,顶端用竹节封口,封口的边缘上开有一个吹孔,管身正面还有五个音孔,背面靠上的部位还有一个音孔,另外,管身下端的背部还有三到四个出音孔和助音孔,用来调整音准,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发音深沉,弱奏时很有特色;中音区音色圆润、优美。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但它的灵活程度远不如笛子,不宜表现快捷花哨的内容,只适合于吹奏悠长细腻、恬静抒情的曲调,多用来表现大自然的美景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箫的表现力很丰富,它可以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还用于江南丝竹、福建南音、广东音乐等民间器乐乐种里,另外它还用于一些地方戏曲的伴奏。
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玉屏箫、九节箫等许多种。 箫的种类 一、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 二、玉屏箫 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九节箫、黑漆九节箫、玉屏箫等。
紫竹洞箫,管身较粗,节数不限,音色低沉宏亮,多用于独奏或合奏。 九节箫,管身上有九个节并刻有各种图案或文字雕饰,有的还在下端嵌着牛骨圈。
黑漆九节箫,因管身外涂黑漆而得名。 这两种九节箫,发音淳厚、音色优美,适用于地方戏曲或轻音乐,有时也用于独奏或合奏。
箫的制作 箫比曲笛长且细,竹制。 制作时,首先要注意选材,吹口和音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音阶必须准确。
萧的构造较简单,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全长70~78厘米,比曲笛稍长而细,管身内经1.2~1.4厘米,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里面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吹气发育音。
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5个音孔,背面有1个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
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飘穗(装饰绦带)用。 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
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干缩、劈裂、蜂腰和大腹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制作时,吹口和音孔须在一条直线上,吹口上方下圆,音孔要圆,并都掏成向内的倾斜形,孔壁要光,内膛应光洁,竹节磨光,两端平整,两端口径不能相差过大,漆饰应美观。
在音质上,音阶应准确,不论轻吹重吹,音响都应清丽,不能有空洞或差异的声响。音色应淳厚、优美、圆润。
箫的定调 箫的演奏技巧与笛类似,但不如笛灵敏。 箫常定为G调。
箫的演奏技。
哥们,去新华书店买个自学入门吧,或者买个学习光盘,DVD啊什么的。
既然想学好,这些个钱是不能省的哈~抽烟的话是没有关系的。放心吧!只要不是抽烟抽太多导致老是咳嗽就应该没问题。
关于看谱子的问题不是我说了你就能明白的,得找个老师现场教的。听音呢得在你会看谱的基础上再练的。
明白?还有买箫的问题,建议初学者不用买太好的太贵的,普通的箫就可以了,毕竟是用于练习的。等练好了再买个好的吧。
但是千万不能买地摊货哦,那些超便宜的一般音准啊什么的都是不准的,一般人听不出来,练啊练啊自己的音准就差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哦~。
首先确定一点,第一,音色问题,虽然和箫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自己没有很好的掌握口风和气,再好的箫都没法吹出美的音色,所以没有必要一味的追求好箫。 第二,我们常用的箫,大都是深黑色的紫竹做的,但你说的那些淡黄色的箫,大概是用白紫竹做的。
只是材料不同而已。没听说过这两者的音色差别。
所以又要说回来,他们吹的好,是因为他们功力深啊。 第三。
1,我一般还是用GF调的八孔箫。8孔箫比较同意转调。
还有,G调箫适合的曲子比F调多很多。所以一般还是用G箫比较好。
当然F相对G更低沉,对某些曲子很适合。2,你说的这些曲子如果说F调箫好的话,那就用F调,不必强求的。
3,传说毕竟是传说,9节箫确实比一般箫音色上是好那么一些,但不必要迷信这些。且真正的九节箫毕竟太少太少,且贵的离谱。
一般五六节的不见得就会差多少。 4,箫尾部的牛角不是塑料袋。
只是一种装饰而已。或许还有一定的固定作用吧。
一般箫尾部都有镶嵌牛角的。
5.,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些感觉,那就买个F调的吧。如果你不够高,且手不够大,不建议买6孔F调,因为这种箫的孔距很大,初学会很吃力。
可以买8孔F调。 问题补充:音调结束后,一般会用个叫做“赠音”的技巧,其实这种技巧在笛箫艺术中运用的很普遍。
特别是江南丝竹。这是一种装饰音,所谓赠,就是送的意思,是使你的曲子有一个余音,使人产生美好的想象,且有导出下句的作用。
你可以听一听竹笛演奏姑苏行,这种技巧运用的非常普遍。 至于这种技巧该怎么练,我的看法是,吹完一句后,在结束时,腹部力量再突然一震,这个音就出来了。
要的是腹部力量震,这可能对于初学者有些难度,不过不着急,当你箫练下去,到一定境界时,就会自然而然的掌握的。 最后再说一句,不要迷信箫的品质,只要是一般就可以了,关键是自己的努力,只要自己可以吹好箫,再差的箫都能吹出震撼人心的曲子。
这是真理。
入门的朋友啊,我就把很多人吹笛子或者箫的"徒手操"给你吧
其实两种箫都差不多的,只不过八孔萧在以后你在变调的时候会容易一下罢了.新人一般是不用那么复杂的.
气练法
第一节:双腿齐肩分开,膝微曲。两手臂自然垂于身两侧,口鼻同时缓慢吸气。与此同时,两手心相对,自正前方逐渐上举至胸部,接着双臂向左右斜向拉开做扩胸动作,尽量使横隔膜向下压,气要吸足,直到不能再吸为止。静止2秒钟后,再缓慢地吐气。两手臂自两侧上方,手心向下逐渐下垂于身体两侧,恢复到原位。气要吐尽,口内发出“嘘嘘”声,到不能再发出“嘘”声为止,以检验自己的确是把气吐尽了,吸与吐,往返为一次,做16次.
第二节:双腿齐肩分开,膝微曲,两手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口鼻同时缓慢吸气,逐渐使横隔膜下压。与此同时,两手心相对,自正前方逐渐上举到胸部。接着双臂向左右斜向拉开,做扩胸动作。气要吸足,直到不能再吸为止。然后手心向正前,两臂猛地向前伸直,与此同时运用腹部的收缩机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气猛地喷出,要有爆发力,气流越急越好,最好将气一下喷完。重复16次。
第三节:双腿齐肩分开,膝微曲。两臂向左右斜做扩胸动作,然后微张嘴,以最快速度,猛地吸进大量的气,越多越好。再两手臂自两侧上方,手心向下,逐渐下垂于身体两侧。与此同时缓慢地吐气,直至吐尽为止。重复16次。
上述徒手练习,是大运动量的运气,吞吐量已达极点,久而持之就能增大本身的肺活量,增强横隔膜及腹部机能的弹性。从而可以容纳更多的气,再加上运气的技术,气就显得更长,在演奏时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唇练法
第一节:嘴唇“推拿”。两手食指按住上唇“人中”的两边肌肉,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作旋转“推拿”(搓揉),正反各8次。然后用两食指按住下唇人中的两边肌肉,同样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作旋转搓揉正反各8次。
第二节:紧闭双唇,使口腔内部做扩大、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循环往复动作,如吞食物一般。同时打开咽吼部,如同发“啊”的声音,但是并不发出音。重复16次。
第三节:闭唇嘟嘴,然后两嘴角向后收,使嘴唇一前一后反复运动。接着上唇包下唇,再下唇包上唇,交替进行。上述动作各作16次.最后,上牙刮下唇,下牙刮上唇,交叉各做16次。
唇练法是着重解决唇部肌肉的灵活性,和风门(唇部)调节的功能以加强唇肌及口腔喉肌对乐曲所需的应变能力.这是省时省力见效的好方法,久而持之就能自如地适应各种乐曲的需要了。
舌练法
第一节:上下齿挨住,舌尖自然抵住下齿,嘴里发出“嗒嘎嗒嘎”声,四个音为一拍,以每分钟170的速度,重复16拍为一次,共做8次(根据本身条件可慢可快)。舌的位置向前、靠后各做4次。
第二节:弹吐练习,双唇紧闭,舌的位置靠后,发“嘣八勒”声,三音为一拍,以每分钟224的速度,重复16拍为一次,共做8次。重音放在“嘣”字上,运用双唇肌肉收缩力量,“八勒”二字是舌的一次自然的滚动,靠舌背的带动而发音。
第三节:舌伸出口外,再缩回去,循环16次,以增强舌控制前后位置的灵活性。
舌练法是对舌机能的一种训练,以加强舌的弹性,以及对舌位置控制的灵活性。
指练法 第一节:两手心相对合上,手指伸直,然后把双手夹在两大腿之前,对搓擦掌,做32次。
第二节:保持自然手形,使腕部放松地旋轮正、反各8次,做16次,左右手分别进行练习。接着,右手掌心摩擦左手背8次,摩擦手指8次,然后变换用左手掌心摩擦右手背8次,摩擦手指8次。如此双手交换各做4次。最后左右手握拳,再猛地把十指突然伸张,如此连续重复16次(注意腕部的放松)。
第三节:扳指动作,将手掌伸开,每个手指转换地往手背方向扳压,再往左右两面扳压,然后手指放松,恢复原状。接着,将每个手指转换地进行甩摔,要绝对地放松,被甩手指犹如关节骨已断,仅仅皮连着似的,如十个手指都能甩动则更好。每个手指甩动32次。
手指是笛子演奏旋律及各种技术运用的基础,上述指练法旨在训练整个手各部位肌肉、韧带及手形的松弛,更是手指功能性的训练。特别是第三节扳指动作中,要有弹性地扳,并逐渐加大扳指的幅度。注意千万不要一下就加大扳指的幅度和力度,以免把手指扳坏。
`记得采纳哦`
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我尽力帮你。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六孔箫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即笛箫之间最基本的差别。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传说在两千多年以前,秦国的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又很聪明。秦穆公很疼爱她,从小就教她学习音乐,弄玉最喜爱吹箫,每天练习,不久就成为秦国的吹箫名手了。
有一天晚上,弄玉坐在窗前吹箫,箫的发声清静、幽美、柔婉、含蓄。那夜正值月白风清,再加弄玉的箫声本来就很悦耳,借着清风直飘天际,格外好听,就像天上的凤凰鸣叫一样。
可是,说也奇怪,弄玉吹箫时,总觉得谁也在不远处吹箫,而且老是跟她合鸣。当吹完了一首曲子,那箫音却仍旧丝丝不断。夜深人静,弄玉睡了,当她刚进入梦乡时,忽然看到一位英俊的少年,骑着一只美丽的彩凤从云霞中飞了过来,这英俊少年手里也拿着一根箫。
少年来到弄玉身边,轻轻地说:「我叫箫史,住在华山。你箫吹得真好,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也很喜爱吹箫,我们交个朋友吧!」说完,箫史就轻轻地吹起了箫,箫声优美动听,那骑来的彩凤,也随着悦耳的箫声翩翩起舞,弄玉简直着了迷,不禁对箫史产生了爱慕之心。于是,弄玉和箫史就一起吹着箫,箫声把黑夜也赶跑了。
天亮的时候,箫史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弄玉,骑着彩凤又飞到天上去了。箫史回到了华山。春风煦煦,杨柳依依,山光水色,绮丽多姿,华山春色如在画屏之中,然而,箫史眼下却无心留意这春光美色了,他一心惦记着弄玉,真没想到人间居然还有像弄玉这样的吹箫能手。
箫史再也坐不住了,他又骑着彩凤飞到秦穆公那儿去,他要求秦穆公将小女儿弄玉嫁给他,秦穆公召见了箫史,听完箫史的请求后,秦穆公便命他吹箫,箫史拿起箫,便吹奏了起来。箫声刚起第一段时,只见香风习习;起第二段时,天开云锦;起第三段时,彩凤飞舞了起来,不一会,百鸟全飞了来,一起在旁边合鸣起来。
秦穆公听罢,非常高兴,便同意将小女儿弄玉嫁给箫史。从此以后,箫史和弄玉就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两人边吹箫边学习,日子过得很美满。
有一天,夫妻俩正在奏乐,忽然从窗外飞来一条金色的龙。金龙告诉他俩:「你们原都是上界仙人下凡,限期满了,应该返回天庭,日后受命与民造福。」箫史、弄玉听了非常兴奋。箫史就骑着金龙,弄玉驾着彩凤,一路吹着箫飞上天了。从此以后,这段吹箫引凤的佳话就在民间一直流传。像是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还,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即是以此佳话为背景。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包括箫的演奏技巧和指法以及保养知识在百度中都可以查出来,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
给分吧!
第一步你首先得把箫吹响,第二部认识箫的音阶排列(百度一下),一般初学者使用筒音做5,第三熟悉箫的指法(百度图片,例如6孔箫指法),然后吹准音阶和正确的使用手指,不管什么乐器都有高中低三个音域 筒音做五别人说南吹,其实并不是因为筒音难,而是他们的方法错误,如果你能把箫吹响那么你就有学萧的天赋,筒音5就是低音5,低音部分需要的是缓吹,所谓的缓吹就是那种感觉,就像你女朋友眼睛里进了沙子然后叫你去吹的那种气息和口型,你没女朋友?还有办法,(老板,来瓶可乐,再来根吸管。)
你就用吸吸管的那种口型去吹,不过把气放慢点就行 至于中音,高音就是把气变细点,把力用大点,谱子嘛个人认为新人可以吹下天空之城,虽然里面几乎全是高音但是你可以把所有音都降八度呀,所谓降八度就是高音变中音,中音变低音。 其实这些并不难,最难的是气息,当你吹了几句你就嗬嗬嗬嗬,累?戒烟吧。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
它一般由竹子制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六孔箫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
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即笛箫之间最基本的差别。
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
在秦汉至唐,箫是指编管的排箫。 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传说在两千多年以前,秦国的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
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又很聪明。秦穆公很疼爱她,从小就教她学习音乐,弄玉最喜爱吹箫,每天练习,不久就成为秦国的吹箫名手了。
有一天晚上,弄玉坐在窗前吹箫,箫的发声清静、幽美、柔婉、含蓄。那夜正值月白风清,再加弄玉的箫声本来就很悦耳,借着清风直飘天际,格外好听,就像天上的凤凰鸣叫一样。
可是,说也奇怪,弄玉吹箫时,总觉得谁也在不远处吹箫,而且老是跟她合鸣。当吹完了一首曲子,那箫音却仍旧丝丝不断。
夜深人静,弄玉睡了,当她刚进入梦乡时,忽然看到一位英俊的少年,骑着一只美丽的彩凤从云霞中飞了过来,这英俊少年手里也拿着一根箫。 少年来到弄玉身边,轻轻地说:「我叫箫史,住在华山。
你箫吹得真好,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也很喜爱吹箫,我们交个朋友吧!」说完,箫史就轻轻地吹起了箫,箫声优美动听,那骑来的彩凤,也随着悦耳的箫声翩翩起舞,弄玉简直着了迷,不禁对箫史产生了爱慕之心。
于是,弄玉和箫史就一起吹着箫,箫声把黑夜也赶跑了。 天亮的时候,箫史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弄玉,骑着彩凤又飞到天上去了。
箫史回到了华山。春风煦煦,杨柳依依,山光水色,绮丽多姿,华山春色如在画屏之中,然而,箫史眼下却无心留意这春光美色了,他一心惦记着弄玉,真没想到人间居然还有像弄玉这样的吹箫能手。
箫史再也坐不住了,他又骑着彩凤飞到秦穆公那儿去,他要求秦穆公将小女儿弄玉嫁给他,秦穆公召见了箫史,听完箫史的请求后,秦穆公便命他吹箫,箫史拿起箫,便吹奏了起来。箫声刚起第一段时,只见香风习习;起第二段时,天开云锦;起第三段时,彩凤飞舞了起来,不一会,百鸟全飞了来,一起在旁边合鸣起来。
秦穆公听罢,非常高兴,便同意将小女儿弄玉嫁给箫史。从此以后,箫史和弄玉就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两人边吹箫边学习,日子过得很美满。
有一天,夫妻俩正在奏乐,忽然从窗外飞来一条金色的龙。金龙告诉他俩:「你们原都是上界仙人下凡,限期满了,应该返回天庭,日后受命与民造福。
」箫史、弄玉听了非常兴奋。箫史就骑着金龙,弄玉驾着彩凤,一路吹着箫飞上天了。
从此以后,这段吹箫引凤的佳话就在民间一直流传。像是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还,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即是以此佳话为背景。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羌笛原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后,成为5孔箫。
包括箫的演奏技巧和指法以及保养知识在百度中都可以查出来,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 给分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