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针灸进针时不疼痛
医者应刻苦锻炼指力和技巧,多在自己身上练习,仔细体会针感。以便更好地练好针刺手法,减轻因此而引起的针刺疼痛。针尖有钩时刺入肌体后易产生疼痛,在针刺前必须选好针具。取穴要避开瘢痕或溃疡组织,下针前要指切穴区皮肤,避开痛点,为了避免误伤血管壁和刺中肌腱或骨膜,应熟悉穴区的解剖情况,送针时要仔细体会针尖是否触及较坚韧的组织等,及了解病人的反应。在感觉灵敏处的穴位(手、足、鼻、唇等部位)进针时,手法应熟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轻巧,快速进针并转移其注意力和调动其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减轻针刺时出现的疼痛。
对精神紧张的病人,恐惧时,不易进针,并且产生疼痛。应在针刺前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赢得信任,取得合作。
认识针灸
中国医学是一种经验的传承的哲学,因此,针灸并不是某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内所发明出来的,而古早时代的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靠着经验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成果。
什么是“针”?
早在石器时代时,有手部酸痛的人,可能因为工作关系接近石头,当酸痛的部位碰触到石头时,就会比较舒服。因此,以后就渐渐改良,把石头磨得尖锐,然后再用磨好的锥状石头去按摩,以促进气血循环,经络通畅,进而达到治疗疾病与挥复健康的目的。
随着时代转变,使用的器具发展成今日的金针、银针和铜针。
什么是“灸”?
从字面上来看,灸是与火有关系的一种治疗方式。这就要追溯到钻木取火时代,可能是主妇在煮饭时,发现疼痛的部位在火边烤,疼痛就状况就改善许多,于是就逐渐发展成今日利用药草来熏,药草特殊的气味,加上温热的刺激,以调整个部位生理机能,增进身体健康,达到治疗疾病的功能。
针灸的意义
针灸是一项传统的治疗方式,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种,也是最迅速却实时可达到效果且非常简便的一种医术。研究用针或施灸之手术与方法,称为针法与灸法,对于一般疾病,在临床时,通常使针与灸两者并用,因此,通常称为针灸。
针灸的原理
针灸是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不但可以抗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生理功能的正常。
针灸可以治疗的病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医师临床经验,所公布四十七种疾病之针灸适应症状如下:
1.上呼吸道疾患
2.急性副鼻窦炎
3.急性鼻炎
4.普通伤风感冒
5.急性扁桃腺炎
6.呼吸器疾病
7.急性气管炎
8.急性支气管炎
9.眼睛疾患
10.急性结膜炎
11.中心视网膜炎
12.近视(小孩)
针灸易学
修针、取寸、持针、定神、补泻法、退针、合法、晕针
针灸学——手阳明经络
(一)经脉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从起于食指桡侧端,沿食指桡侧缘,出第一、二掌骨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上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止于对侧鼻旁(迎香)。(图3-6)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二)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病、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三)络脉循行及其病候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四)主治概要
速录员核心竞争力:
1、知识要求:速录师一般要求具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熟练掌握速录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和处理软件的基本知识。
2、技能要求:具有很高的听辨能力和整理条理的能力,熟练的指法、技巧,和一定的学习力,注重平时各方面知识的积累。
3、经验要求:有一定的速录经验,熟知各种场合对速录的要求。
4、职业素养:熟知与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保守国家秘密,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工作时专心、细致,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来自:苦茶,很高兴为你解答!
钩针基础知识。
钩针编织品(Crocheting),用一根钩针和一根细线或纱线手工完成的织物。它不同于其它类似的编制工艺,钩针编织物仅使用一根针,其末端上有一个小钩。
由于制作样式和质地多种多样,钩针编织品可以制成蕾丝花边、网眼式或是立体的。这一类商品包括小型装饰台布、席子、床单、桌布、地垫、毛毯、服装、钱包、帽子、衣襟、边饰等。
钩针编织品的基础是链形编织法——一种简单的环环相接。从一条链开始,编织成片。
与制作其它线圈相同,将环固定在基准线上,用链形编织法钩织基本链组成图案。单独的圆形花式,或片形,组合成大衣或者其它家居用品。
小针刀疗法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
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音“缠”)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并为世人所重视。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
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编辑本段]【小针刀疗法原理】 小针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以创造而成的医学新学科.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适应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
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2004年12月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会结论为:小针刀医学在理疗、技术、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特别在临床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评价为:“针刀医学是熔中西医学于一炉的新学科,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 在理论方面,小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借鉴外科手术原理并加以创新,形成了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等,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了疗效,由于小针刀医学在病因学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内、妇、儿、皮等科也得到广泛应用。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1、颈椎病:取穴:痛点为主穴。阳明经头痛配合谷、内庭穴;少阳经头痛配足临泣、风池穴;太阳经头痛配昆仑、后溪穴。
方法:用直刺法。轻轻纵剥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强疗效。
2、腰椎间盘脱出症:取穴:椎间隙压痛点(椎间关节处),小腿麻木区中点或承山穴。 方法:腰部在痛点中心进针刀,针刀尖到达椎间小关节韧带周围组织时进行疏通剥离3-4次,出针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纵向剥离法即可。
3.慢性腰肌劳损:取穴:腰部压痛点(肾俞)。 方法:同前。
可配合拔火罐以加强刺激。 4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取穴:压痛明显处。
方法:以小针刀刀口线和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当刀口接触骨面时,用横行剥离法,感觉肌肉和骨面之间有松动感时即可出针。一般1次即愈,不愈者隔5天后再行第二次。
5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 :取穴:找出压痛最明显处。 方法:使小针刀刀口线和伸腕肌走向平行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先用纵行疏通剥离法,向后再用切开剥离法,感觉锐边已刮平,再用横行刮剥法,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肌腱,出针刀,进行包扎。
再曲屈肘关节2-4次,一般1、2次可愈,每次间隔5天。 6、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取穴:局部痛点。
方法:用纵向铲剥法。 7、足跟痛(足跟骨刺):取穴:骨刺尖部(压痛最明显处)。
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将足放稳,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常规消毒后,针刀口线和纵轴垂直,针体和足跟呈60°角,深度直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和铲削剥离,3-4次即可出针刀,如1次未愈,隔5-7天后可做第二次。 [编辑本段][ 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准确:由于小针刀疗法是在非直视下进行操作治疗,如果对人体解剖特别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医生必须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解剖知识,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提高疗效。
2、选穴一定要准确:即选择阿是穴作为治疗点的一定要找准痛点的中心进针,进针时保持垂直(非痛点取穴可以灵活选择进针方式),如偏斜进针易在深部错离病变部位,易损伤非病变组织。 3、注意无茵操作:特别是做深部治疗,重要关节如膝、髋、肘、颈等部位的关节深处切割时尤当注意。
必要时可在局部盖无菌洞巾,或在无菌手术室内进行。对于身体的其它部位只要注意无菌操作便可。
4、小针刀进针要速而捷:这样可以减轻进针带来的疼痛。在深部进行铲剥、横剥、纵剥等法剥离操作时,手法宜轻,不然会加重疼痛,甚或损伤周围的组织。
在关节处做纵向切剥时,注意不要损伤或切断韧带、肌腱等。 5、术后处理要妥当:术后对某些创伤不太重的治疗点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术后出血粘连。
6、注意手术好后随访:对于部分病例短期疗效很好,1-2个月后或更长一些时间,疼痛复发,又恢复原来疾病状态,尤其是负荷较大的部位如膝关节、肩肘关节、腰部等。应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习惯性生活、走路姿势、工作姿势等造成复发;手术解除了局部粘连,但术后创面因缺乏局部运动而造成粘连;局部再次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所致。
因此,生活起居尤当特别注意。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 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 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管针进针法进针痛苦小,适用于疼痛敏感者。的基本动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1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 操作方法。
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至于提插 幅度的大小、层次的有无、频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 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2)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 定朱度后,以右手搏指和中、食—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 作方法。 至于抢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病人的体 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灵活运用。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 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病 人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书采用简单易懂的图解形式以及详细的操作步骤,阐述了钩针编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编织技巧。内容直观易懂,一目了然,对于初学钩针编织或是想学习正确编织技巧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教材。掌握了基础针法及编织技巧,您就可随心所欲编织自己喜爱的款式了。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穿着更加别致,赶快加入锻炼手脑的编织行列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