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包括的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形态学实验、医学生物学实验、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循证医学、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与技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
英语、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化学等。
扩展资料: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高等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先后经历了五十年代的五年制,六十到八十年代的六年制,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多种学制并存时期,形成了现存的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并存状态。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级医学人才,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
从2015年开始,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将以“5+3”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形成新的医教协同医学教育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床医学专业
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侧重点不同,一个是研究基础学科如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等等学术性内容,临床医学是以内外妇儿、五官科、眼科、皮肤科等等临床应用学科的内容。学习的课程涵盖几乎所有的医学课程,就是两个医学专业都需要学习基础+临床课程,只是重点侧向部分课程。临床医学专业还有一年的临床实习期,这是基础医学没有的。
今后基础医学毕业一般不能作临床医生,但是临床医学毕业可以选择留校做基础医学的研究和教师。
临床医学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临床医学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常见病名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
3.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
4.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我国传统医学是以中医药学为主体的包括少数民族医学在内的民族医学。
但少数民族医学并非都有完整的文字记录。1984年4月在内蒙古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上正式列出“五大民族医”,即藏医、蒙医、维医、朝医、傣医,他们与汉族医药学——中医药学共同组成我国传统医学。
本文针对我国传统医学(包括主要少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作一分析,明示其特点,阐述其内涵,以利于国际交流,以利于全人类的健康事业。 1 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论是我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它从整体上来把握人、万物和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
用现代语言讲,就是阐述人体、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同步性和统一性。这种天人合一观念渗透于中医学与各少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阴阳学说奠基于殷周之际,《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者,事物运动之法则或规律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她把阴阳作为天体运行的道路,事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进而把人作为宇宙间的生命体,其生、老、病、死及其疾病防治之规律也必然系于天地阴阳运行之道。五行学说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概念。
《素问.金匮真言论》所叙述的五脏上应五行、五方、五音、五味等收受理论,则是五行学说关于天人合一论的具体描述。特别是《素问》运气七篇,更体现出天人合一观点。
尤以《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中论述最详。任应秋先生对此论述颇精,他说:“古人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认识,提出了这样一个规律,使我们易于辨识,也就是借天地五运六气之理,辨人身五脏六腑之疾,其盛衰休咎同,其生克制化同,便从而合一以施用,临证以施治(任应秋.五运六气.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72)。”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大因素,即“龙”(气)、“赤巴”(胆)、“培根”(水和土);七大物质,即饮食精微、血、肉、骨、髓、精、脂肪;三种排泄物,即大便、小便、汗。由三大因素(包括自然界中的气、水、土)支配着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记载有四季脉象与五行生克的关系,认为医学与天文历算学是同条共贯的。在其丰富的内容中,许多地方贯穿有天文历算的原理。
“有算必有医”、“医算不分家”为藏医区别于其他民族医学的重要特点,既反映了藏医学关于人与大自然界密不可分的整体观念,也说明藏医学有着深厚的文化源泉,这是国内外藏学界专家的共识。 蒙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三根学说,该学说认为自然界是由“土、水、火、气、空”五大元素所构成的。
作为大宇宙缩影的人体则以三根:即赫易(具有阴阳两重性,犹气,指生理功能)、希日(属阳、火之性,指体温、热能、精神活动)、巴达干(具有阴、寒、水、土之性,指营养物质、体液)所构成。三根之间具有阴阳依存和五行生克的关系。
蒙医学还因袭中医学五行之说,取五行与五元相汇通的方式论述五脏六腑的功能。其五脏六腑与自然界五行、五色、五位、五季(包括四季之末18天)的比配与中医学是一致的,只是五脏属阳、六腑属阴的论点与中医学相悖。
维医学认为自然界是由四大物质所组成,即火、气、水、土。四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平衡。
人也是通过四大物质混合后的改变力而产生了机体。四大物质产生气质,气质产生四津,四津产生精神,精神产生各种力,力产生各种脏器功能,从而形成了从自然到人体,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与预防等,包括四大物质学说、气质学说、四津体液学说在内的维医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是古维吾尔医在吸取周围民族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于隋唐时期产生的。 朝医学的理论核心是四象医学阴阳论,是朝鲜医学家李济马运用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与易学阴阳论对朝鲜民族医学的总结与概括。
四象医学以“天、人、性、命”整体观和“四维之四象”结构学说为指导,将人分成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人。自然界的四行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外在的四行运动规律反映到机体内部就是“四象人”,这就把天人看成统一体了。
傣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四塔学说。这种学说是由古印度佛教传入傣族社会后结合自身民族医学知识而形成的。
该学说认为,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的繁殖、发育、生长均依附于自然界的土、水、火、风四塔。四塔正常,则生生不息;反之,四塔分离,令人身亡。
四塔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历代傣医正是运用这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四塔理论来诊治疾病的。
另外,彝族、苗族等亦有自己的民族医学理论。彝族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哎哺”之说。
哎为乾、生火、象天,哺为坤、生水、象地。天地相互依赖而存在,水火相互制约而共生。
人体正是在这种天地循环之气中而化生的。这种理论把人看成是大自然的和合物是不言而喻的。
苗族医学认为:光、气、水、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