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纲变化说明:
教育学原理的变化归纳为:新增知识,细化知识点,接近当前教育改革,每一处修改的地方都值得仔细去看,是我们今年考试的重要考点。
1. 新增知识点:
(1)教育学概述:
a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b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2)教育与社会发展:a再生产理论;b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凯程之前授课完整的讲过】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我国幼儿园培养目标
(5)教育制度:a我国教育基本制度;b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c高中的多样性、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6)课程:a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b施瓦布的实践模式;c 1949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7)教学:
a社会互动教学理论;
b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这里新增的全部是教育学最新热点】
个体辅导与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走班制;泛在学习;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
(8)德育:a心理健康教育; b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9)教师与学生:
a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结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取向与途径。【相当于细化知识点,其中相当一部分之前授课全部讲过。】
b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专业自主与教师的专业权利;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义务。
c学生群体与学生组织的概念;
d少年儿童组织;学生群体与组织的作用。
2. 细化知识点:
(1)教育学概述: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之前旧大纲仅仅写的是“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具体知识不明确,如今明确了学习的三个小知识点,这些知识之前的凯程强化班、真题班均有讲授。难度不大。)
(2)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前旧大纲仅仅写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今将这个宽泛的知识点明确细化了)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之前旧大纲仅仅写的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而这两个依据之前凯程授课完整讲过,如今只是纳入大纲,更加明确知识点)
(4)德育:
a之前旧大纲的“直接的道德教学”改为“德育课程与直接的道德教学”;
b间接的道德教育;细化为“教学育人,指导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部分院校的教育学专业课考试科目已经改为自主命题,可是不论自主命题还是统考,都只是借助于某一形式来考察考生对教育学领域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绝对不会是盲目的“标新立异”。
教育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按模块划分的话也就是统考大纲中的四大部分——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分科而治,各个击破 1、教育学原理第一,重视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打好扎实的基础。
尤其是课程、教学和德育三个部分更是重中之重。第二,关注国家、国际发生的教育新闻和教育热点。
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学以致用”,学会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教育事件。 2、中外教育史第一,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三条线来进行。
第二,重视中外古今教育史的结合比较。 第三,时间为经,主题事件为纬。
可以建立一个时间事件表格,各个阶段主要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3.教育心理学第一,重点复习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及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这三个部分常出大题。第二,全面复习,着重理解。
教育心理学的选择题多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性应用能力,且考点很分散。所以复习时,要多看,重在理解。
4、教育研究方法第一,重点复习具体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研究、调查研究(问卷法、访谈法、调查表)和实验研究。尤其是往年真题中没有考过或者没有足够深入考查的知识点,应为重中之重。
第二, 复习要全面。近几年的真题中出现了相当分量的选择题。
这就意味着复习时,要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个全面了解和掌握。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教师职业道德: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意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道德现象: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
3.职业: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社会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教育法规基础知识: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教育法律基本知识。
中公助力,愿您成公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新大纲变化说明:教育学原理的变化归纳为:新增知识,细化知识点,接近当前教育改革,每一处修改的地方都值得仔细去看,是我们今年考试的重要考点。
1. 新增知识点:(1)教育学概述:a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b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2)教育与社会发展:a再生产理论;b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凯程之前授课完整的讲过】(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我国幼儿园培养目标(5)教育制度:a我国教育基本制度;b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c高中的多样性、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6)课程:a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b施瓦布的实践模式;c 1949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教学:a社会互动教学理论;b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这里新增的全部是教育学最新热点】个体辅导与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走班制;泛在学习;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
(8)德育:a心理健康教育; b社会行动德育模式(9)教师与学生:a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结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取向与途径。【相当于细化知识点,其中相当一部分之前授课全部讲过。】
b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专业自主与教师的专业权利;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义务。c学生群体与学生组织的概念;d少年儿童组织;学生群体与组织的作用。
2. 细化知识点:(1)教育学概述: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之前旧大纲仅仅写的是“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具体知识不明确,如今明确了学习的三个小知识点,这些知识之前的凯程强化班、真题班均有讲授。
难度不大。)(2)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之前旧大纲仅仅写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今将这个宽泛的知识点明确细化了)(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之前旧大纲仅仅写的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而这两个依据之前凯程授课完整讲过,如今只是纳入大纲,更加明确知识点)(4)德育:a之前旧大纲的“直接的道德教学”改为“德育课程与直接的道德教学”;b间接的道德教育;细化为“教学育人,指导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教育法规三个部分。
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试内容主要有:教育学概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学校以及教师与学生。
1.教育学概论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的起源、发展、本质和基本规律,教育劳动的特点及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2.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理论构建基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3.教育与社会发展包括现代教育的功能、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现代化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等。
4.教育目的包括我国和国外的教育目的。
5.教育内容包括我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科学规范。
6.教育途径包括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综合实践活动等八方面内容。
7.学校包括学校的教育制度。
8.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心理品质、威信、基本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教师教育,学生和班主任。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的基本知识。
1.心理学概论包括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2.学习心理包括学习概论、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等八方面内容。
3.品德心理包括品德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分析、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矫正五方面内容。
4.教学心理包括课堂教学概述、课堂教学的人际交往。
5.差异心理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
教育法规
主要包括:教育法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育法概论包括教育法及教育法的基本涵义、教育法的体系和教育法律的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考点(一)
1.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4.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
5.课堂的三大要素有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6.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7.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9.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总结性评价。
10.教师期望影响课堂气氛的途径有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1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是操作性行为。
12.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3.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14.“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晕轮效应。
15.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6.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课程。
17.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
18.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19.效度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20.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效度、信度、标准化。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核心考点(二)如下: 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2.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
3.皮亚杰认为遵从游戏规则是儿童道德品质的开始。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5.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顺向正迁移。6.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7.层次结构图和流程图都可以衍变成双向表。8.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肯定性训练。
9.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1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廖世承。12.组织策略可利用的图形有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13.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行为塑造。14.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5.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1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7.常规性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18.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根据意外的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即教育机智。
19.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20.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柯尔伯格。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