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项管理原则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
法约尔认为十四项管理原则是:
1.劳动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人员的报酬;
8.集中;
9.等级制度;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的稳定;
13.首创精神;
14.人员的团结。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因此,继泰罗的科学管理之后,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2)其贡献与不足是什么?
1、一般管理理论的历史意义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是它的理论意义
法约尔从分析大企业经营活动入手,对管理的一般过程和原则进行了研究,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管理活动、管理职能、管理理论等概念,并构建出一个以命令统一、指挥统一为特征的有效组织机构框架,为后来管理学家研究管理职能、管理过程、管理组织、管理原则等问题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他的五大管理职能说,至今仍然是国内外管理学家建构管理学的基本框架。因而,他被西方管理界公认为是第一个提出全面管理理论的人,誉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2)、是它的实践意义法约尔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在国外出版比较晚。1929年才译成英文由日内瓦国际管理学会出版,1949年才在美国出版。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却越来越深入人心,特别是他提出的管理五大职能、十四条管理原则为广大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视为奉行不疑的法宝。实践证明了,法约尔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工商业,而且也适用于政治的、宗教的、慈善的、军事的以及其他事业。尤其是他大力倡导的管理理论教育,开辟了推广管理理论的先河,为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2、一般管理理论的不足
如果说,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的话,只能说,他所提出来的一般管理理论在概念的界定上,还欠缺清晰性;对管理活动的组成要素的概括上,只提出了五大管理职能,以偏概全,缺乏系统性;在管理规律的揭示上,只是把过去管理经验粗疏的归纳为十四条原则,其中有很多条是阐述有效管理组织的层次和结构的,但没有上升为组织理论,致使对管理问题的论述缺乏抽象性和概括性,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着矛盾性。所以说,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还处于管理理论草创阶段的某些特征。但它为一般管理理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法约尔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所致。作为法约尔个人来说,他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竭尽全力,除了为人所崇敬外,是无可非议的。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
它的发展初期,是以反馈理论为基础的自动调节原理,主要用于工业控制,二战期间为了设计和制造飞机及船用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跟踪系统以及其他基于反馈原理的军用设备,进一步促进并完善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到战后,以形成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这就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经典控制理论,它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形定常数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
编辑本段应时而生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现代应用数学新成果的推出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适应宇航技术的发展,自动控制理论跨入了一个新阶段——现代控制理论。他主要研究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多变量变参数的最优控制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以状态为基础的状态空间法。
目前,自动控制理论还在继续发展,正向以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为基础的智能控制理论深入。编辑本段自动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任务,首先要将被控制对象和控制装置按照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有机的总体,这就是自动控制系统。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输出量即被控量是要求严格加以控制的物理量,它可以要求保持为某一恒定值,例如温度,压力或飞行航迹等;而控制装置则是对被控对象施加控制作用的机构的总体,它可以采用不同的原理和方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但最基本的一种是基于反馈控制原理的反馈控制系统。编辑本段反馈控制系统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装置对被控装置施加的控制作用,是取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来不断修正被控量和控制量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被控量进行控制的任务,这就是反馈控制的原理。
下面是一个标准的反馈模型: 开方: 公式:X(n+1)=Xn+(A/Xn^2-Xn)1/3设A=5,开3次方 5介于1^3至2^3之间(1的3次方=1,2的3次方=8) X_0可以取1.1,1.2,1.3,1.4,1.5,1.6,1.7,1.8,1.9,2.0都可以。例如我们取2.0.按照公式: 第一步:X1={2.0+[5/(2.0^2-2.0]1/3=1.7.}。
即5/2*2=1.25,1.25-2=-0.75,0.75*1/3=0.25,输入值大于输出值,负反馈 2-0.25=1.75,取2位数值,即1.7。 第二步:X2={1.7+[5/(1.7^2-1.7]1/3=1.71}.。
即5/1.7*1.7=1.73010,1.73-1.7=0.03,0.03*1/3=0.01,输入值小于输出值正反馈 1.7+0.01=1.71。取3位数,比前面多取一位数。
第三步:X3={1.71+[5/(1.71^2-1.71]1/3=1.709}输入值大于输出值,负反馈 第四步:X4={1.709+[5/(1.709^2-1.709]1/3=1.7099}.输入值小于输出值正反馈 这种方法可以自动调节,第一步与第三步取值偏大,但是计算出来以后输出值会自动转小;第二步,第四步输入值偏小,输出值自动转大。X_4=1.7099. 当然也可以取1.1,1.2,1.3,。
1.8,1.9中的任何一个。 同时自动控制原理也是现在高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也是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必考的专业课。
编辑本段基础理论课 该课不仅是自动控制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目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本课程的专业有计算机、电子信息、检测技术。 该课程不仅跟踪国际一流大学有关课程内容与体系,而且根据科研与学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从而提高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整体学术水平。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该课程是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连续、离散、线性、非线性等)及特点、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时域法、频域法等)和设计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机理、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各种分析和设计方法等。
编辑本段本课程覆盖的基本概念 系统、反馈、方框图(方块图)、信号流图、传递函数;稳定性、稳定裕量,基本环节、时间常数、阻尼系数,脉冲响应、阶跃响应、动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根轨迹,主导极点,频率特性,校正和综合,典型的非线性特性、描述函数、相平面、自持振荡,采样控制、Z变换、脉冲传递函数。编辑本段本课程涵盖的基本知识点 1.简单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列写和计算; 2.方框图和信号流图的变换和化简; 3.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的推导和计算; 4.线性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 5.代数稳定判据及其在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6.根轨迹的基本特性及典型系统根轨迹的绘制; 7.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 8.波德图和奈奎斯特图的绘制; 9.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应用; 10.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主要动态和静态特性; 11.校正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12.简单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的描述函数分析方法及相平面方法; 13.采样系统的分析及校正的基本方法。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于1957年提出了X-Y理论。麦格雷戈把传统管理学成为“X理论”,
他自己的管理学说称为“Y理论”。
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尽一切可能逃避工作;
多数人没有抱负,宁愿被领导、怕负责任,视个人安全高于一切;对多数人必须采取强迫命令,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
Y
理论的看法则相反,它认为,一般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企业目标的唯一办法,还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麦格雷戈认为,人的行为表现并非固有的天性决定的,
而是企业中的管理实践造成的。剥夺人的生理需要,会使人生病。同样,剥夺人的较高级的需要,如感情上的需要、地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会使人产生病态的行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那种消极的、敌对的和拒绝承担责任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被剥夺了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的疾病的症状。因而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建立在对人的特性
和人的行为动机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的新理论。麦格雷戈强调指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企业生产主体的人,
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
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
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本学科培养从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工程及相关领域内各种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和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1.博士学位 应掌握坚实宽广的自动控制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控制理论研究或解决重要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并在理论研究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硕士学位 应掌握坚实的自动控制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从事控制理论研究或解决实际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并在理论研究或系统设计中取得有意义的结果;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专业资料及撰写科研论文。 1.学科研究范围 控制理论研究,如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与混杂系统理论、大系统理论、随机系统滤波与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智能控制、最优控制、系统辨识与建模、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等;工程控制问题,如工业生产过程的建模与控制、工厂综合自动化、先进生产机械的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控制、电气传动自动化、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以及其它相关领域中的控制和自动化问题。
2.课程设置 矩阵论,泛函分析,线性系统理论,优化理论与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系统辨识与建模,随机过程与随机控制,离散事件系统理论,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机器人控制等。 本学科培养从事各种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1.博士学位 应具有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物理及计量科学等方面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本学科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能够运习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本学科领域内的理论研究或技术开发,并取得创造性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硕士学位 应具有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物理及计量科学等方面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本学科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研究动态;能够进行本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1.学科研究范围 检测信号的获取和处理技术,新的检测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新型传感器、自动化仪表和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与集成,仪表智能化技术,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先进控制理论在自动化装置中的实现与应用。
2.课程设置 矩阵分析,数学物理方程,误差分析,现代控制理论,近代物理基础,电磁场理论,数电,模电检测理论,信号处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仪表智能化技术,仪表可靠性技术,工业计算机网络和集散控制系统,过程模型化与软测量技术等。 本学科培养从事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博士学位 应具有系统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及信息论等方面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本学科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对系统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的学科前沿状况有较深刻的了解;能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技术,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有创造性的成果。
2.硕士学位 应具有坚实的系统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应付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撰写论文摘要;具备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工程工作的能力。 1.学科研究范围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大系统理论与方法,复杂系统行为分析,系统建模与仿真,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最优化理论与应用,人一机系统综合集成。
2.课程设置 数理统计及随机过程,矩阵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系统工程导论,系统工程方法论,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控制理论基础,智能控制,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分析,经济系统分析(宏观和微观)等。 系统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应用数学,应用经济学。
《自动化专业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2315104 【英文译名】:Introduction to Speciality Automation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学 分 数】:1.0 【总 学 时】:16 【实践学时】: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自动化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自动化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期末考查等。
通过上述基本教学环节,要求自动化类专业新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动化专业的性质、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大学的学习方法等,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激发学习潜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在入学之初,为新生开设的。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四、课程内容 1、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要求 内容体系:自动化和自动化类专业及专业培养目标、当前自动化类专业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知识点:自动化专业及专业培养目标,科学、技术等系列基本概念,人才培养素质要求,自动化基本术语。
重点: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素质要求、自动化一些术语。 2、自动化的概念和发展简史 内容体系:控制自动化的概念,我国古代自动装置、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发展简史、中国的自动化教育和科研机构。
知识点:控制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历史及各阶段的特征,我国自动化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分布特点及其水平概述。 重点:控制与自动化概念。
3、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和组成 内容体系:恒值自动调节系统、程序自动控制系统、随动系统(伺服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自动化仪表、控制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控制。 知识点:各种类型自动控制系统组成及特点、自动化仪表、自动化控制与远距离控制。
重点:恒值自动调节系统、程序自动控制系统、随动系统(伺服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概念、自动化仪表的特点。 4、控制方法 内容体系:自动控制系统的行为描述、反馈控制和扰动补偿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非线性系统及其控制。
知识点:反馈的概念、扰动补偿原理、PID控制的概念,最有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的特点和联系,模糊控制、神经控制的特点。 重点:自动控制系统的行为描述方法、反馈控制和扰动补偿控制的概念、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含义。
5、控制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畴 内容体系:机械制造自动化、过程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飞行器控制、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生物控制、生态与环境控制、社会经济控制、控制与系统工程。 知识点:数控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系统、通信自动化与楼宇自动化。
重点:机械制造自动化、过程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特点。 6、控制和自动化的展望 内容体系: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器人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高速列车和太空飞行器的智能控制、虚拟现实技术、巡航导弹和预警飞机、数字地球与机敏传感网络。
知识点:各领域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重点:以机器人为例,掌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7、自动化类专业的教学安排 内容体系: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课外教育活动的意义和内容。 知识点:课程设置的特点,教学环节组成以及与中学的差别 重点:明确各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了解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特点 8、学习原理和学习方法 内容体系:大学生学习的概念、自动化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因素、怎样学好理论课、重视实验课、重视计算机的应用以及重视面向实际,勇于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点: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别,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特点。 重点:通过学习,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找到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方法建议 1、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并布置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2、以生活中的实例,使用和设计问题教学法;组织自学基础上的课堂讨论。
3、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结合课程与当前科技热点问题,丰富教学内容。 4、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拟采取结构评分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比例不超过30%。其中平时成绩由书面作业、课程论文(3000~5000字,由任课教师确定)以及考勤组成。
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试卷命题以课程教学大纲与知识点范围为依据。 七、其它说明 八、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万百五《自动化(专业)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 2、主要参考书 〔1〕冯纯伯《自动化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9 〔2〕钱学森,宋健《工程控制论》(修订版),科学出版社.1998.5 〔3〕孙自强《生产过程自动化及仪表》,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5。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0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