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
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三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四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注意:这一条很可能考简答题,简记:为人类决定一切生物能量守恒一切活动)
5 、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条件是有限度的,但只要人类的活动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因为第一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6 、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7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8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
9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10、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11、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12、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注意,江苏卷2001年专门考了简答题)
13、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
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都、鄙、邑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也指小邑,又指边远地方。
两都、三都、两京、五京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南都”宛,合称“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代则以开封、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两京。
唐代有五京:东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
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称,为 六代古都。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宋称东京。杭州古称钱塘,又称临安。
姑苏、维扬、京口今苏州别称“姑苏”;扬州别称“维扬”“江都”;镇江古称“京口”。
人文地理知识分布在高一教材(必修)下册四个单元和高二教材(限选第一册)五个单元之中,包括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环境地理、人口地理、城市(聚落)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和政治地理等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中的系统人文地理知识,并与自然地理基础知识(高一教材上册),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高三教材限选第二册),共同构建了高中地理教材新的学科体系,为完成地理学科在高中学段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奠定基础。 (一)高一教材人文地理内容 高一教材人文地理选取的内容属于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衣、食、住、行基本要求的活动。这部分内容在近几年的会考中大约占了60%。 高一地理下册4个单元分别讲述了农业和工业、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揭示了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讲述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揭示了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和信息必须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互补,为完成社会的运转、揭示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必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对人类活动和人类地理环境的双向影响。尤其是环境问题,学生在初中里都有所接触。 (二)高二教材人文地理内容 高二教材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选修课教材,侧重讲述人文地理的非经济领域,该知识结构可分为五部分:即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讲述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突出人口地理方面的内容;第二单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这一单元突出了城市地理知识;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讲述了各种文化事物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地理方面的知识;第四单元“旅游活动”阐述了旅游活动与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旅游地理方面的知识;第五单元“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则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对全球的经济、技术进行分析,阐述政治地理知识。这五部分内容依次递进,囊括了人类社会中大部分人文地理现象。此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拓宽人文地理知识,并加深对地理区域研究的认识,特别是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使学生们认识到,现代社会,除了经济的增长外,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这些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汉语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汉语拼音全称:Da Buliedian Ji Bei Aierlan Lianhe Wangguo 英语全称: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法语全称:Le Royaume-Uni de Grande-Bretagne et d'Irlande du Nord 简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或英国(Britain)。
由于历史、民族等原因,如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四国组成联合王国时,首都仍在英格兰首都伦敦,主体还是英格兰,所以习惯上称英国(本来英国专指英格兰England)。[编辑本段]二、国家象征 国旗 英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
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徽 英国国徽即英王徽。
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上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北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
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
格言 Dieu et mon droit(法语:我权天授) 国歌 《天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
《天佑女王》是英联邦国家的国歌和皇室颂歌。 歌词: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 Send her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rious, Long to reign over us: God save The Queen. O Lord our God, arise, Scatter our enemies, And make them fall; Confound their politics, Frustrate their knavish tricks; On thee our hopes we fix: God save us all. Thy choicest gifts in storeOn her be pleased to pour, Long may she reign. May she defend our laws, And ever give us causeTo sing with heart and voice, God save The Queen. Not in this land alone, But be God's mercies known, From shore to shore!Lord make the nations see, That men should brothers be, And form one family, The wide world over. From every latent foe, From the assassins blow, God save the Queen!O'er her thine arm extend, For Britain's sake defend, Our mother, prince, and friend, God save the Queen! 首都 伦敦(London)。
英国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大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兼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人口751.24万,面积1,577.3平方公里。
语言 官方语言为英语(English)(非法定)。此外,还有威尔士语(Welsh)、爱尔兰语(Irish)、阿尔斯特苏格兰语(Ulster Scots)、苏格兰语(Scots)、苏格兰盖尔语(Scottish Gaelic)、凯尔特语(Cornish)为英国各地区的官方语言。
面积 244,820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79名)。其中水域面积占1.34%。
人口 60,943,912(2008年统计),人口密度246人/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48名)。男女比例为0.98:1。
种族 英国人口中有85.67%为英国白人,6.47%为其他地区白人,4.00%为南亚人,2.00%为黑人,1.20%为混血人,0.80%为东亚人及其他种族(2001年)。 政治体制 议会民主制(Parliamentary democracy)、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国家政要 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HM Queen Elizabeth II)。
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英国工党)。2007年6月27日正式出任。
历史 1707年5月1日,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 伦敦东部码头区新建的金融中心1801年1月1日,与爱尔兰合并; 1922年4月12日,《英爱条约》生效,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欧洲共同体。 行政区划 英国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
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29个区和3个特别管辖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
此外,英国还有12个海外属地。 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2.270万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6名)。
人均GDP 37,328美元(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3名)。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 2.772万亿美元(2007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5名)。
人均GDP 45,845美元(世界国家和地区第9名)。 基尼系数 0.34(2005年) 人类发展指数 0.946(高,2005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6名) 货币 英镑(Pound sterling)。
货币代码GBP。 时间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GMT)。
UTC+0。 夏时制为英国夏令时(BST)。
UTC+1。 国花 玫瑰花 国鸟 红胸鸽 国石 钻石 国际域名缩写 .uk 长途电话代码 +44 英国(The United Kin。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E),东西跨经度60多度,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多,南北跨纬度约50度,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领土[1]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为美国。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2′30''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40′E),最南端在立地暗沙(北纬3度51分00秒,东经112度17分09秒)(英语:Lidi Ansha或Lydi Shoal)为中国南海南沙群岛区域的一座暗沙,是实际上的中国领土的最南端(非位于其东北约15海里的曾母暗沙)。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立地暗沙属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辖。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33′N,124°20′E)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多度,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相差5个时区。
对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系统,和西方相比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天文学系统继承了中国哲学系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举个例子,大熊座在中国的天文学中由北斗,文昌,三台三个星官构成。北斗都很熟悉,不多赘述了;文昌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文曲星,掌管科举考试的天体;三台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科举考试的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完全不同于西方天文学天上都是神明,和人间无关。我个人喜欢使用中国天文学来对莫颗星命名,因为它很有文化内涵而且比较容易记。
但是中国天文学这套体系也制约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比如日月食,根据立法预报它应该有啊,但是没有发生。如果在西方,恐怕是要对历法进行修正了。在中国呢,群臣向皇帝叩首,恭喜皇帝的大恩大德感动了上苍(即使姚崇也干过这样的事)。别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这套天文学体系也在某些程度上让我过天文学固步自封。
历史地位: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首。
是古代中国鼎盛时期(强汉、盛唐)的都城,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的治所。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将长安改为“西安府”,并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城墙,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区的风貌。
2、汉唐长安: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
《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
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
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
此后西汉、东汉(献帝初)、西晋(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于此,东汉、三国·魏、五代·唐皆以此为陪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
汉唐时代,又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西汉时城内有专为外人而设的居住区,唐侨居的外人,来自亚洲各地,远至波斯、大食,多时数以万计。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唐长安城由廓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廓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千米。
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
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
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3、长安遗址: 故城有二:汉城筑于惠帝时,在今西安市西北,周围二十五公里;隋城筑于文帝时,号大兴城,包有今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周围三十六公里。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迁都洛阳后,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毁,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解放后,对汉隋二城遗址,都进行了考古发掘。
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上的应用。
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十分广泛,首先要具备的基本功: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统计学),物理(包括流体力学),化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遥感、测量、素描……
其次的基本知识是地理要素基础课:地球概论(天文、历法)、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植物学、生态学、计算机基础、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国际贸易地理、城市规划、历史地理、文化与社会地理、人口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
中国特色文化的地理因素,最基本的就是内陆文化。
从地缘学角度考察,中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这个大陆是地球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大陆板块。中国所在地理区位,又是欧亚板块中最为适宜人类生存的部分。
没有赤道和南北极的极端气候,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江河纵横,农牧业的发展极为充分。 自给自足经济形态再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占据主要地位。
即使有可通江海的大河航运,也不需要因为获得更多生存资源而去远航冒险。内陆的城市成为经济政治中心,对海外世界只是作为友好交往对象,而没有经济政治上的需求。
这种地理区位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一系列具体特色。 第一,自给自足观念。
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象中国这样强调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这既是农耕经济的特色,客观上也是中国地理因素的影响。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大多数人响应的举措。
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大多数时代政权的目标。 而国际上一些国家,尤其是欧洲的小国,往往习惯于依靠市场分工,获取交换利益,一般不具备“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概念。
第二,中央政权统一观念。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陆地上交通便利性明显高于海洋,大统一的条件比较容易实现。
即使有分裂者依靠高墙深沟,也难以在平原地区分割成为大大小小的国家。 加上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资源互相流通交换,所以“大一统”的观念一直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在历史上长期延续,而且中央政权对反叛者的征讨战争往往被认为是合乎民意合法的。(包括当年蒋介石对对江西、延安的“围剿”)西方国家则不太看重大一统,人们对国家分裂往往看得无所谓,想独立就独立,好像没有什么不道德。
第三,“和”的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虽然不能说“万物皆备于我”,但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互不相扰。
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主要地是靠道德约束,主张个性内敛,反对个性张扬。对法律、契约等外部约束不重视,不得已而为之。
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穷死不借债,冤死不告状”。
这就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可以看出,多数反映的是田园诗般的情节,人们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道德层面。
如阴间阎罗殿的审判,牛郎织女恋爱受王母娘娘破坏等。反观西方神话故事,则是人和自然的矛盾高度尖锐,充满了战争、灾难。
如《荷马史诗》。 第四,中华文化融合性。
长期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迁徙,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民族数量很少。
从语言、服饰、习俗到历史传说,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这种大中华文化现象,正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
中国特色文化中没有西方国家中那种极端仇视、排斥某一民族的内容,或是宣扬某一民族绝对优于其他民族的内容。 第五,宗教文化影响较弱。
由于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善和恶的矛盾不那么尖锐,所以对宗教不像国外那样看重(甚至要依靠宗教拯救灵魂)。 往往是停留在“信之则有,不信则无”的水平,其影响远远小于社会道德标准。
中国的宗教并非土生土长,而是主要来自国外影响。这些宗教传入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原有的教义都大大削弱。
除个别短暂时间外,中国的宗教不可能达到国外那种政教合一的权威程度。 以上为个人管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