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手法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2、现在可知的语文积极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常用的有八大类。分别是:
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夸张
3、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4、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③选材剪材;
④行文的结构;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5、写作特点包括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
例如:。
B 针砭biān时弊 分道扬镳biāo 飞扬跋bá扈hù 纵横捭bǎi阖hé 敛声屏bǐng气 稗bài官野史 并行不悖bèi 奴颜婢bì膝 刚愎bì自用 麻痹bì大意 C 参cēn差cī不齐 差chā强人意 瞠chēng目结舌 魑chī魅mèi魍魉 吹毛求疵cī 蹉cuō跎tuó岁月 大笔如椽chuán 处chǔ心积虑 命运多舛chuǎn 怅chàng然若失 称chèn心如意 相形见绌chù 一蹴cù而就 D 殚dān精竭虑 咄duō咄逼人 穷兵黩dú武 度duó德量liàng力 审时度duó势 安步当dàng车 户枢不蠹 dù 无的dì放矢 E 阿ē谀奉承 F 缠绵悱fěi恻cè G 残羹gēng冷炙zhì 供gōng不应求 股肱gōng之臣 觥gōng筹交错 呱gū呱坠地 H 引吭háng高歌 洁身自好hào 一丘之貉hé 曲高和hè寡 病入膏肓huāng 随声附和hè 一气呵hē成 J 放荡不羁jī 三缄jiān其口 戛jiá然而止 掎jǐ角之势 时乖命蹇 jiǎn 含英咀jǔ华 踽jǔ踽独行 老骥jì伏枥lì 犯而不校 jiào 噤jìn若寒蝉 不胫jìng而走 K 不落窠kē臼 铿kēng锵qiāng有力 脍kuài炙人口 功亏一篑kuì 振聋发聩 kuì 喟kuì然长叹 L 身陷囹líng圄yǔ 高屋建瓴 líng 丢三落là四 风声鹤唳lì 暴戾lì恣睢suī 绿林好汉lù 模棱两可léng 不稂láng不莠yǒu 大吹大擂lèi M 靡mǐ靡之音 所向披靡mǐ 未雨绸缪móu 脉脉含情mò 没齿不忘mò 望风披靡mǐ 不蔓màn不枝 N 拈niān斤掂两 赧nǎn颜苟活 宁nìng缺毋滥 宁死不屈nìng P 步履蹒pán跚 如法炮páo制 大腹便便pián 蚍pí蜉fú撼树 暴虎冯píng河 臧否pǐ人物 否pǐ极泰来 心怀叵pǒ测 鞭辟pì入里 牝pìn鸡司晨 一曝pù十寒 前仆pū后继 Q 呼天抢qiāng地 茕qióng茕孑jié立 杞qǐ人忧天 强qiǎng词夺理 金蝉脱壳qiào 罄qìng竹难书 R 繁文缛rù节 方枘ruì圆凿 S 斗转参shēn横 莘shēn莘学子 顿开茅塞 sè 歃shà血为盟 海市蜃shèn楼 舐shì犊情深 众口铄shuò金 箪食sì壶浆 追本溯sù源 T 惝tǎng恍迷离 暴殄tiǎn天物 风流倜tì傥tǎng 蜕tuì化变质 W 剜wān肉补疮 虚与委wēi蛇yí 心无旁骛wù 卑鄙龌wò龊 chuò X 长吁xū短叹 瑕xiá不掩瑜 反躬自省 xǐng 沆瀣xiè一气 邂xiè逅hòu相遇 绚xuàn丽多彩 谑xuè而不虐 Y 雍容揖yī让 睚yá眦zì必报 断壁残垣yuán 良莠yǒu不齐 揠yà苗助长 自怨自艾yì 卖官鬻yù爵 Z 动辄zhé得咎 千载zǎi难逢 比肩接踵zhǒng 越俎zǔ代庖páo 载zài歌载舞 饮鸩zhèn止渴 鳞次栉zhì比 炙zhì手可热 别出机杼zhù 惴zhuì惴不安 安土重zhòng迁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自1993年问世,至今畅销经久不衰,已成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教师备课的必备工具书,成为教辅图书中的知名品牌。
全书根据语文高考的考查范围,划分成四大板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按新课标考纲分“字音”“汉字”“标点符号”“词语”“句子”“修辞格”等基础知识及“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表达创新题型”等语言运用能力部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体裁”“诗文名句”“古代文化常识”四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部分包括“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及“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文言文文意理解”等文言文能力部分。“古诗词鉴赏”着重介绍鉴赏方法,意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高考难点。
现代文阅读 包括“阅读基本知识”“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应新课标考纲,以有序地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探究能力。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5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6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共有500多具体参看:/f?kz=27937672。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