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诗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首先认真审题,明确在哪一方面进行鉴赏。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02年“折柳”,2003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易读错:暴虎冯河 “冯”读ping,不读feng暴殄天物 “殄”读tian(舔),灭贲临 “贲”在这里读bi(必),不读贲临ben(奔裨益 “裨”在这里读bi(必),不读裨益pi(皮)鞭挞 “挞”读ta(踏),不读da(达)屏息 “屏”在这里读bing(丙),不读屏风,孔雀开屏的ping(平)博闻强识 “识”在这里读zhi(志),不读识字shi(时)不啻 “啻”读chi(翅),不读di(帝)不卑不亢 “亢”读kang(抗),不读kang(康)瞠目结舌 “瞠”读cheng(撑),不读tang(堂)成绩 “绩”读ji(机),不读ji(记)魑魅 chi mei(吃妹),不读li wei(离未)踟躇 chi chu(池除),不读zhi zhu (知著)憧憬 “憧”读chong(冲),不读zhuang(撞)绸缪 “缪”在这里读mou(谋),不读纰缪的miu(谬)吹毛求疵 “疵”读ci(呲),不读ci(次) 粗犷 “犷”读guang(广),不读kuang(矿)厝火积薪 “厝”,放置,读cuo(错),不读xi(昔)鞑靼 da da (达达),不读da dan (达旦)殚精竭虑 ‘殚”读dan (丹),不读chan (蝉)饿殍 “殍”读piao (漂,上声),不读 fu (浮)发扬踔厉 “踔”读chuo (戳),不读zhuo (桌)菲薄 “菲”fei (匪),不读芳菲的fei(非)分袂 “袂”,袖子,mei (妹),不读fu(决).联袂而往的”袂”亦读mei (妹)焚膏继晷 “晷”,日影,读gui(鬼), 不读jiu(咎)愤懑 “懑”读men (闷),不读man (满)蛤蜊 “蛤”读ge (隔),不读ga (嘎)肱骨 “肱”读gong (公),不读hong (宏)觥筹交错 “觥”gong (工),不读gaung (光)关卡 “卡”在这里读qia (恰,上声),不读卡车的ka纶巾 “纶”在这里读guan (官),不读锦纶,条纶的lun(伦)光风霁月 “霁”,雨后转晴,读ji(济),不读qi(齐)干涸 “涸”读he (河),不读gu (固)合卺 “卺”读jin (仅)荷枪实弹 “荷”在这里读he (贺),不读荷花的he呼天抢地 “抢”在这里读qiang (枪),不读抢劫的qiang (襁)怙恶不悛 “怙”,读hu (户),不读gu (姑);”悛”,悔改,读quan (圈)回溯 “溯”读su (素),不读suo (缩,去声)佶屈聱牙 “佶”ji (急),不读jie (洁);“聱”读ao济济一堂 “济”在这里读ji(挤)觊觎 ji yu (计于)戛然而止 “戛”读jia(颊),不读ga (嘎)僭越 “僭”读jian (见),不读qian (潜)疆埸 “埸”读yi (义),不读chang (场)狡狯 “狯”读kuai (快),不读hui (会)觐见 “觐”读jin (进)粳米 “粳”读jing (京),不读geng匕首 “匕”读三声(比)秕糠 “秕”读三声(比)畚箕 “畚”读三声(本)1爱:①爱,亲爱,友爱。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
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
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
《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
《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
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
[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
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
二、诗歌表现手法归纳: 1、联想——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
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联想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相似联想,一种是相对联想,还有一种是相关联想。
联想有两个要素:“有联系”;“另一个”。 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4、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5、衬托或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反衬有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乐景写哀——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动静相衬——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 (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6、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7、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8、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9、对比或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0、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闺中。
写作及阅读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诗词艺术手法:
又称表现手法,是文艺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法。如文学创作中的各种叙述、描写、抒情的方法(基本艺术手法)以及讽刺、象征、比喻、对比、烘托、渲染等。其中有些属于写作手法(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古诗词鉴赏术语:意象:艺术家以主观情感去感受外在物象,呈现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诗歌中的人、物、花、鸟等都是意象。意境:艺术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形象融成一体之后形成的境界。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诗歌鉴赏常用的表现手法:
(一)衬托、反衬、渲染、对比、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虚写、想象、虚实结合、用典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比、兴、象征、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抑扬等。
(二)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对比、双关、通感、互文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