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乐: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2分)。2。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1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
(只要答一个方面就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1。试题分析:由(1)“我欲仁”,(2)“喻于义”,(3)“以成仁”,(4)“浮云”,可得出孔子追求仁,讲究道德修养,所以答题时,可从孔子以坚定并坚守信念为乐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从孔子的信念和后世儒家的道德精神追求可知,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重视的是德和义。
在人生启示方面,可结合着儒家的价值观,从生活的意义、价值、信念、尊严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 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 《论语》中谈到启发式教育,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诲人不倦》) ? (孔子主张实践“仁爱”时不妨从小处着手,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所以孔子说:)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仁者爱人》) ? 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
(《诲人不倦》) 练习: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既来之, 。
(《为政以德》)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
,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知其不可而为之)) 4.子曰:“老者安之, , 。”
(《仁者爱人》) 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 , 。”(《君子之风》) 6.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周而不比》) 7.《论语》中有颜渊直接赞叹孔子学说高深难测、无所不在的句子,就是“仰之弥高, 。 ,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高山仰止》) 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 , 。”(《中庸之道》) 三、《论语》探究题例题分析及练习 1.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
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6分)(《知其不可而为之》)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1.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省考试院第二次例卷题、2009年考试说明例卷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2.(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练习: 1.在人与人的交往问题上,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的目标,但孔子同时又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进行交往。
他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除主张要“适中交往”外,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
可见,在交往问题上,孔子认为我们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对。
(1)孔子的价值观:肯定正当的权利,但主张以义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韩非子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2)赞成孔子的价值观。因为孔子强调义利的统一,既不排斥、否定利,又主张应以义为根本,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一种理想的价值观。
小题1、本题考查对重要人物思想观点的掌握。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他的的价值观是肯定正当的权利,但主张以义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他的价值观是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回答时应抓住重点,简要作答。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表达能力。孔子的思想以义为根本,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理想的价值观。作答时表明观点,分条阐述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孔子所说的“乡原”,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孔子主张以仁、礼为原则,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所以愤怒斥责“乡原”,(2分)
小题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间不搞小动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2分)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先疏通文段大意,然后再分析概括中心意思。文段一,对乡原的理解要结合着“德之贼”,去分析;还要结合着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礼”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二者的区别,要抓住“和”的含义去分析解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