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布者:lsc1666666
太极拳基本知识教程前言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明显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随着信息社会和全球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新定义是:“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现代人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必然会对健身的理论与手段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太极拳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收健身养性之同效,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她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中过度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快速生活节奏重压下的公司职员,还是对退休之后颐养天年的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一项健体强身修身养性的理想手段。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学校的普及与提高,参加锻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及广大太极拳初学者全面、系统地学好练好太极拳项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参加武术段位考核的需求,作者试图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和动作整理成册,作为内部教材。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关系,教材中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目录一、太极拳基本知识……………………………………
全部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陈氏、杨氏等是大架拳,武氏、孙氏是小架拳;陈氏太极拳之中也有大小架之分,如陈鑫后人西安陈立清所传的陈氏太极拳即为小架;杨氏太极拳虽然现在只流行杨澄甫的一套大架,据说也有杨少侯所传的小架拳。
总之,太极拳的大小架不但对立统一在整个太极拳系统之中,甚至也对立统一在一派太极拳之中。太极拳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之高低。
架子大小有点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楷书是方块字,在一个正方形内,等距离横坚各画两条线,所形成的图案叫九宫格,中间那一格叫中宫。
中宫似乎对于欧体书法笔画有一种吸引力,这在书法艺术中称为中宫收紧。颜体书法则相反,中宫似乎对于颜体书法笔画有一种排斥力,这在书法艺术中称为中宫外拓。
中宫收紧的字体精巧美丽,如传统的室内陈设;中宫外拓的字体气势宏大,如传统的宫殿建筑。传统修炼认为,所谓人体小腹部位的丹田,就是身体的中宫。
大架太极拳大部分动作,如陈氏拳的斜行、单鞭等,都有一种中宫向外拓展的劲力,好比是颜体书法,又好像是传统建筑,气势宏大。小架太极拳大部分动作,如孙氏拳的开合手等,好像有一种由外向内往中宫方向收紧的劲力,好比是欧体书法,又好像是传统室内陈设,精巧美丽。
虽然大小架各自都有自己的义理,但它们都不能离开太极拳的义理。事物的义理之性不变,不管架子大小,只有符合太极拳义理的拳就仍然还是太极拳;离开太极拳义理的拳不管成为别的什么样的拳,就都不是太极拳。
相对于太极拳的义理,大小架之间义理不同是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大小架之间各自的个性,个性是这两类太极拳各自不变的成分。当大小架太极拳各自离开它们自身的义理时,就不再是原来架子的风格式样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根据太极拳的义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不管大小架之间各自的义理是什么,它们在身法上都要虚领顶劲,在呼吸上都要气沉丹田。虚领顶劲使立身中正、重心稳定,气沉丹田是把中宫作为修内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最重要的共性。
共性是使太极拳之所以为太极拳者,也是大架或小架太极拳共同的义理。共同的义理使太极拳无论是大架或小架,都具有“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点。
内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极拳气韵风格的两个方面。呼吸要气沉丹田,心理意念要先在心、后在身,二者在气势上表现的则是敛入脊骨、神舒体静。
内固精神,是内在精神在内在空间的要求;外示安逸,是内在精神在外在空间的显示;外示安逸是内固精神的必然,内固精神是外示安逸的原因。敛入脊骨、神舒体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都与气沉丹田等内在修为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旧时曾把拳术 分为内外两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是内家拳大概不会错。许多太极拳爱好者低头弯腰、身体前倾,呼吸在胸、气向上行,不注意“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丢掉了太极拳最重要的要求,虽然有太极拳的外形,却无有太极拳的内容,这样的太极拳不管是大架或小架,未能遵守太极拳的义理,就不是、或不全是太极拳了。
大架好还是小架好?这就要看修炼者的气质爱好如何。“学书当学颜”是一种审美趣味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天下唯有颜体字最好。
太极拳传统提倡专一,选择其中一种,以正确的方法认真修炼,必然能够取得好成绩。这是武术几千年、太极拳几百年发展史,以及武林前辈经验之谈。
初学者不可贪多,即使是有一定功底的人,在调整练习趣味,选择修炼项目时,也要注意品种性质相对接近,否则必然会“枉费功夫贻叹息”,不可不慎。练陈氏大架,可兼陈氏小架,二者同系陈氏拳,共性突出,大小架之间矛盾较为次要;杨氏太极拳出于陈氏,练陈氏大架也可兼杨氏大架,或从杨氏大架入手,再转益陈氏大架;如练陈氏小架,则不宜兼杨氏大架,因二者架子大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不如专一为妙。
无极桩 首先将双脚分开要与肩同宽,将你的双膝微微弯曲,身体的重心放在两条腿上;将双手就到胸前微微弯曲手臂,手指呈自然装展开,手指指尖相对,手掌掌心向里呈现抱球状,两眼注视双手。
姿势高低可根据体质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通过练习下部力量增加稳实,周身内劲饱满,丹田之气充足。 开合桩 在无极桩姿势的基础上,两手臂作稍向外棚开和稍向内收合的练习。
开时为吸气(小腹鼓起);合时为呼气(小腹内收)。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
当练久之后,可以加大呼吸程度,扩大充气量。如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
同样,呼到极点将气全部吐出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每次可练3-5分钟,日久可渐增。
升降桩 预备时,身体自然正直,两脚开立,头正悬顶,下颏微收,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这时体松心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
动作时,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两肘微下垂,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两手方向。 这时为吸气(小腹内收,意由丹田提气上升,贴于脊背)。
用意不用力,自然稳重,此为“升”式。当两手臂升至肩高时,转为下落,两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微微下塌,舒指展掌,眼看前下方。
这时为呼气(小腹鼓起),气沉丹田,此为“降”式。这样两手臂随两腿的屈伸,做前平举和下按的反复练习即为“升降”练习。
姿势的高低可根据体质情况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 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久练后可以逐渐加大呼吸量。
如两手升至肩高,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两手下按,呼气到极点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
一升一降为一次练习。初练时,可做3-5次,久练后,练习的次数可逐渐增加。
虚步桩 首先身体立正真好,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上,并将右腿微微弯曲,左腿向前迈出半步用脚跟点地将脚尖翘起,然后将左膝微微弯曲的同时将双手举向前放,将左手上举同鼻子高度,右手放于左边肋骨的下方,双手手指微微弯曲,自然分开,掌心斜相对,指尖均朝前上方,眼看左掌方向,如同左琵琶式。 此式要求头顶端正竖直,下颏微收,沉肩垂肘,宽胸舒背,松腰敛臀,上体正直,左掌与左脚尖、鼻尖三尖相对。
上肢的肩、肘、手与下肢的胯、膝、足均一一相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精神集中,思无杂虑。
用意行气,气一吸贴于脊背,一呼沉于丹田,周身务求自然,不用拙力,两腋虚空,两手臂用意内合。 练习该桩步,每次练习不论时间长短,但要持之以恒,对于人体内部,意气及周身内劲及腰腿功夫的增长,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此势包含有太极拳十三势中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以及攻守等势,所以在太极拳中极为重要。此势还可以左右势进行交换练习,练习时间的长短及姿势的高低,因人而异。
预备式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跟并拢,脚尖稍外展,两手背分别贴附后腰两侧,手心均朝外,目前平视。 。
当然应该看你自己的喜好了。除去国家套路,传统套路陈、杨、武、吴、孙,其中陈式与杨式的老师和教学资料为最多。陈式发力动作较多,适合年轻人练习(并不是其他门派就不适合年轻人),杨式动作舒展大方,著名的杨露禅打遍北京城,无一敌手,随后是他创立的杨式太极拳,而且还有关于他的电影和小说广为流传。武式形似干枝老梅,非常实用,没有一点花哨的东西。吴式和孙氏我不太了解,所以不便多说。
但是还是应该有个喜好的问题。兴趣决定你在这个项目的发展前景。你可以多看看这几个门派的视频,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
我不是老师,打拳时间也不长,但是我还是有体会的。比如要想打好太极拳,一定要有足够的求知欲,有了这种欲望,你才会不怕辛苦的学习拳论、花时间练功……等等。所以,发心很重要。当然,你也可以慢慢的产生这种强烈的欲望。祝你学拳成功。
太极拳 【概述】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发展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架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1.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
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二十八星宿: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武当张三丰太极拳(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基本知识介绍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有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传蒋法。
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
赵堡太极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郑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为画圆,走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柔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赵堡太极,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绷、履、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特点之外,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它的练习要求有不同于其它太极拳的要求。弄清这些特点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要领,从而学好赵堡太极拳。
一、赵堡太极拳有适合各种人练习的三种架式 赵堡太极拳经过历代前辈太极拳家的长时期的传习,总结创编出符合科学道理的拳架套路,这一架式在当时是从技击,搏斗出发创编的。随着身传口授,前辈拳家在教学中因人不同,因学拳的阶段不同,传授不同的高低架子。
赵堡太极拳现在传习的架子有三种: 第一种:中架。赵堡太极拳中架一般教授初学者,中架动作分清,难度适中,初学者易于掌握。
第二种:低架。也叫盘功架,领落架,这适合青、壮年为提高太极功夫而传授的,低架赵堡太极拳,小腿与大腿形成的角度要成直角,手、臂、脚、腿、腰、胯等身体各部位运转幅度较大,以健身为目的的老年人、病人难以做到,故不宜练低架拳。
第三种:高架。也称代理架,内功架,这是练技击、技巧、内功功夫的架。
它的架子高,各种要求都要在架子上体现出来。由于它架高,在某种程度上说运动量不大,也适应于以健身、养生为目的老年人、病人练习。
练习这三种架子,必须做到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立身中正,一举动手脚齐到,手脚起落的方位必须准确。
低架拳要求大开大合,一切动作要走圆,手、脚、肩、肘、胯、腰、膝以及各个关节,各部位肌肉都要走圆,向前后退无不是圈,有平圈、立圈、斜圈以及各种形状的圈,不可直来直去。高架即圈由大变小,紧小脱化,在技击上起到小圈克大圈的作用,在练习中架熟习的基础上,可练盘功架,再练高架。
也有的青年人一开始就学盘功的低架子。具体学习因人而异。
总之,赵堡太极拳三种架式动作基本一样,功能不一样,学者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和根据老师的要求去选择。 二、赵堡太极拳拳架套路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编排的 赵堡太极拳每一式动作都要求全身的整体配合,全身协调一致,上下相随。
但从架子的顺序分析,架子的编排表现出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练习意图。前面的约二十个式子是偏于练习手、掌、臂及脚的起落,划圈动作较单向。
从第二十式开始有拳、捶的动作,转身连环的动作。从三十八式开始动作的难度有所增大,有踢蹬,二起拍脚,跳换脚,单腿,站立手推蹬脚,单腿支撑翻身的动作,有肘的动作。
从七十一式“跌岔”开始有仆步,旋转,扫腿,金鸡独立震脚等较高难的动作,这种难度较大的动作一直延续到单摆莲,七星下式,双摆莲等式至结束。这种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的编排能让学者顺序前进,同时适当的重复一些动作,难、易相交,使学者比较易于接受。
这种符合学拳规律的编排体现了前辈太极拳家的苦诣。 三、赵堡太极拳对用意的要求 用意不用力是前辈太极拳家总结出来最能反映太极拳特点的一个高要求,赵堡太极拳同样重视用意不用力。
赵堡太极拳用意有着特别的内容,一般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时必须不用拙力,用意识引导动作。赵堡太极拳除了有这样的内容外,开始练赵堡太极拳的人必须十分注意用心去设想各个式中的用法,每打一式,要明白该式的意义,即明白自己在练。
第一阶段 1. 轻。
拳论说:"一举动,周身都要轻灵。"初学者虽不容易做到轻灵,但逐步从轻字入手,日久功深,自然水到渠成。
练好轻动作就为以后练功打下基础。一则可以在动作的轻重上减少注意力;二则在兼练沉着功夫时也不致抖动而事半功倍;三则练松静功时要靠轻功作基础才能练好。
2. 慢。太极拳的动作应比一般拳术慢,尤其在初学阶段,更须刻意求慢。
这样的练法,一则可避免动作草率而影响姿势的正确;二则初练时先养成慢练的习惯,自后越练越灵活,仍可在动作上保持一定的慢速度。 3. 圆。
太极拳里,每个动作都是走圆弧线。在路线上,即使是一个很细小的动作,都应保持固有的弧线。
练功在动静转换、相互循环中,都是以圆弧动作为阶梯的。 4. 匀。
练拳时,不论速度快慢,都应保持相应恒定的速度去完成整个动作过程。方法是,每次出手,应把动作过程看作是无数个"点"相接,不要只把它看作只有起止两个点。
这样就能使动作无形中有按"点"运气的意味。久练之后,动作自然能在任何速度下都不会失去应有的匀速了,也能避免浮滑的毛病。
第二阶段 1. 灵活。上阶段的要求是端正匀称,本阶段的要求是轻灵圆活。
灵活应从动作的形象上去寻求,初学者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如果原来的架子练得够开展,这时应酌量收小一些,使之与紧凑的要求相配合。 ②速度上不必再刻意求慢,应当使手的动作比较自由,或者稍稍放快一些。
③打拳时,不要只动四肢,不动腰部。须知腰是全身的主宰,只有腰部轻松灵活,才能控制全身各部。
2. 松静。即全身放松毫无牵挂的意思。
只要精神不紧张,自然能把肌肉放松。练习的方法是:首先情绪上做到"纯任自然";其次不但要松肩、松腰,全身处处都应放松,使之互相配合。
3. 完整。这就是说,动作形象要完整一体。
"有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外形和意识尽可能做到协调,手脚同起同止,互相照应。
4.连贯。即连续不断的意思。
配合圆动作进行,即所谓一环连一环。但速度上要求加以控制,否则就会过于圆活,而流于漂浮。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以意主导,形息互引。上悬下沉,中节舒松,是太极拳身型的基本技法。“上”指头顶百会穴部,“下” 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一角地支撑的部位。“上”与“下”的中间,概称“中 节”。
练拳时头顶上领,似有一绳悬住百会穴之感,再放松中节各鄣肌肉和关节, 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牵拉而沉坠,手部和足部就会有沉实感。人体在这种上悬下沉 作用下,被对拉拔长,肩、肘、腕、脊柱、髋、胯、足等关节都撑开,胸腹部亦随 之宽舒,中节各部就能灵活运转。上悬下沉还能使头部端正、颈项顺直、躯干中正。 这种上悬下沉、中节舒松的技法,也用於处理 任意相邻三关节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以关为上、肩为中、肘为下,即:头悬 、肩松、肘 沉。这能撑开肩关节,放松肘部肌群。 再以肘为上、腕为中、指为下,即:肘悬、腕 松、指沉。这能撑开腕关节,放松腕关节, 放松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次上悬中松 下沉,就能全身放松、节节贯串,使气力注於手足。
中定而动、轴轮互转,是太极拳动态的 基本技法。太极拳“十三势”终於中定。太极 拳经以中定为“土”,依土生万物之意,中定 既是“十三势”之一势,又是其他十二势的基础,势势不能离中定。
所谓“中定”,指中和稳 定的状态。“中定而动”,使动态不失“中定”。“中定而动”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状态,重心始终在支撑面内移动。此技法要求动 步之初,先将身体重心移于支撑,形成单脚支撑的支撑面,然后移动脚才提离地面。在动脚的移动过程中,要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中间,几乎出现移动,待移动角地成两 脚支撑,形成新的支撑面后,身体重心才随之向新支撑面中间移动。这样,保持身体重心在支撑面内移动,并 与中正的身态配合,具有较高的稳定度和轻灵度。
其二,身体在运动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状态,重心平行移动。此技法要求身体移动时, 始终保持顶平、两肩平、两胯平、两脚平,形成太极运动中重心平稳的特点。即便是伏步下 势,也是在优质身体“中平”的状态下,先降低身体重心至一定高度,再平平移动重心,完成 下势动作。独立类动作是先将重心平平移动至支撑面中间,再在保持身体“中平”的状态下, 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无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无过无不及,即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谓“无过不及”。在推手过程中,“无过不及”是随对手动而动,“随屈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