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2、方向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图例和注记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5、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6、疆域的四至点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 7、陆疆和陆上邻国多千米。
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8、大陆海岸线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9、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10、领海和内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疆。渤海、琼州海峡。
11、主要岛屿和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12、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13、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
香港和澳门是特殊行政区。 14、中国人口数量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 15、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16、中国民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7、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8、主要山脉及其分布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19、四大高原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坎坷) 20、四大盆地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2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2、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23、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24、我国的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25、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26、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27、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28、我国的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29、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30、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31、我国的灾难性天气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32、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33、主要内流河塔里木河 34、主要淡水湖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35、主要咸水湖青海湖(青)、纳木错(藏) 36、河流的水文特征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 37、长江的源流概况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38、长江主要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39、长江的开发利用葛洲坝、三峡、黄金水道 40、黄河的源流概况源头(巴颜喀拉山)、上中下游划分(河口、旧孟津) 41、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渭河 42、黄河的开发利用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43、珠江水系西江、北江、东江 44、京杭运河六省市(京、津、冀、鲁、苏、浙)、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 45、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运量、运速、运价) 46、主要铁路干线5纵3横(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京包陇海浙赣-湘黔 47、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株洲、徐州、上海、商丘、南昌、洛阳、宝鸡、昆明等 48、长江对外贸易港宜宾、重庆、宜昌、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 49、沿海十四个开放港口城市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 50、主要的商业中央上海、北京、天津、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
51、主要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文化宝藏、革命圣地、民族风情。 52、世界海陆分布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
53、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 54、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55、世界的国家和地区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国家。 56、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57、世界主要国家、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我这里有很多地理老师给我们的复习资料,我今年刚考完,不过网站也是有的 或者还有 应该都能用上还有一些7年级的重点(8年级的自己整理吧,比较简单)1.地球纬线的最大周长是赤道,长约4万km。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 2.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纬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3. 地图上如果比例尺大,则表示的范围小,但内容详细。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是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 、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5. 陆地地形一般有五种形态,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五带中,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最少的是北寒带和南寒带。 6.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我国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 地球表面上,陆地总面积占总表面积的29%。 7. 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 8.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极洲,有“冰雪高原”之称的大洲是南极洲。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世界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是亚马孙河流域。 努力吧!
最佳答案 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地和海洋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3.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4.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与气候 1.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4.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
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汇编 一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表面积5.1亿KM2。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经纬线特点比较(表格) 长 度 形 状 指示方向 半 球 划 分 经线 都相等 半 圆 南 北 东西半球(20°W,160°E) 纬线 由赤道向南北缩短 圆圈(极点除外) 东 西 南北半球:0°纬线 4、经纬网:经线和纬线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5、几条特殊的经纬线:0°纬线(南北半球划分先);23.5°N和23.5°S——南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南北界限、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66.5°N和66.5°S——南北极圈(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界限、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30°N和30°S(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60°N和60°S(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0°经线(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东西经划分的起止线);20°W和160°E(东西半球的划分线) 6、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7、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昼夜的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 8、时区 由于地球一刻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着,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每隔150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0至东经7.50,划为中时区,或叫0时区。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整一小时,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拔一个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倒拔一个小时。
东八区的区时,就是“北京时间”。原则上以180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简称为“日界线”。
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日界线不完全在180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9、区时计算: 一、直线法 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
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 二、方程法:利用区时之差等于时区之差列一元一次方程。
例1:北京(东八区)晚8点,求纽约(西五区)几点?方程为:20-X=8-(-5)。解方程得X=7。
即纽约为当日的7点。 例2:纽约为6点,求北京是几点?方程为:X-6=8-(-5)。
解方程得:X=19。即北京为当日的19点。
注意:此方法必须用减法,且注意避开日界限。若需求时区,请参照下面公式法(第一步);若得数是负数或大于24,请参照下面公式法(第四步) 三、公式法 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经度求该地时区。
其公式是:(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东经度求出的是东时区;西经度求出的为西时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 B.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 第三步是求区时: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东加西减);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如果结果出现负数则加24小时,但日期要减一天:结果出现大于24则减24小时,但日期要加一天。
日期变更线(图) 10、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亚洲—自然环境 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势特点和各大洲的分界限。
亚洲的九大之最与气候分布图。 亚洲气候的三大特点与气候复杂的原因。
亚洲的河流分布图、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亚洲—自然环境 人口稠密地区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最高和最低) 人口与土地的联系。
亚洲的三个文明发祥地和两河流域。 亚洲民族的数量与百分比。
不同国家的生活条件。 亚洲的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类产业。
日本 日本的领土构成和面积大小(最大和最小)。 日本的轮廓特征与好处。
日本的板块位置,工业分布图与工业主要分布地带。 日本的主要经济和分布、文化、投资对象、农业特点、资源与渔业情况。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工业分布在沿岸的原因。
东南亚 地理位置、气候分布、马六甲海峡的位置与作用、组成部分(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主要粮食、唯一的内陆国、径流国家最多的河流。 人口稠密、主要城市的分布、火山最多的国家。
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降水形式,最大的平原。 不同国家的农业生产。
国家与旅游胜地。 首都与河流的正确组合。
印度 面积大小、人口、耕地面积、主要粮食分布、绿色革命。 主要地形、气候、最重要的河流。
工业发展分布的状况(主要矿产)降水充足的地方及其原因。 商科技工业的地位。
四个城市的分布与工业农业特点(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和加尔各达)。 俄罗斯 国土面积大小、地理位置、资源、主要气候特征、亚欧分界线、地势特点。
矿产、工业的状况以及分布图(四大工业区)、发达的交通、铁路的分布、客运货运的主要运输部门。欧洲最长的河流、五海通航。
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中年不冻港,太平洋沿岸的海港。 红场和克里姆林宫、芭蕾舞。
中东 地理位置、交通要道、丰富的石油资源。 石油运输航线、石油的主要分布、运输的目的地。
贫乏的水资源、湖泊的分配和争夺。 文化差异、气候种类、主要人种。
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的作用。 三大宗教(集中地区)。
欧洲西部 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国家发展状况。 国际组织成员、简称、著名的乳畜大国、径流国家最多的河流。
经济地位、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三大半岛的位置。 传统的乳畜业、爱吃牛肉的原因、主要气候。
主要地形、山脉、繁荣的旅游业、山脉走向。最著名的海湾。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最大的沙漠和最大的河流、径流量最大的河流。 地理位置、地势特点、主要气候、自然增长率。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初级产品生产、进口出口) 主要人种、外来移民和原始居民分布。 三大高原、刚果盆地(最大的盆地)、刚果河(水利资源最丰富)三大主要问题。
(见地理书P12) 粮食的供应不足、迟到附近的高原、山地、海岸线叫平直。 最大的海湾和岛屿。
澳大利亚 两种特有的动物、地理位置、地势特点、人口密度。 农牧业生产情况、重要的两种农作物出口、本国经济的支柱。
矿产资源丰富、两种称号、地势最低的湖。 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地区以及第二大城市。
东中西的地形不同。最大的河流。
美国 美国的领土范围(本土+海外)。 美国的土著居民、华人华侨的分布位置。
美国最长的河流和四大河流。 美国的农业特点,著名的山脉以及山。
五大湖的分布以及矿产分布,最大的淡水湖,降水的主要来源。 世界高心技术产业基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影视中心、石油 、宇航中心。
巴西 领土面积、人口数量、占温度带最大的国家,人口主要分布。 丰富的殖民色彩和土著居民,玛雅文明、世界首位的农产品。
四大世界之最。90%的人口居住,最大的城市与工业中心。
三种著名的出口产品、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的主要原因。 亚马孙平原的发展,铁矿石的主要分布。
伊泰普水电站。 极地地区 南极的领土范围、周围的大洲大洋。
南极洲的经度与纬度,两大世界之最。 我国两个考察站的位置(南极圈内和南极圈外) 1912年签定的条约。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纬度位置及优越性: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一小部分在 (热带) ,没有(寒带 ) 。气候差异大,为发展( 多种农业经济 )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及优越性:(1)位于( 亚)洲的东部, (太平 )洋的西岸,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 降水 ) 丰富,有利(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地区有利与( 海外各国友好往来 ) ;西部地区(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 ,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便于对外( 交往和合作 )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
●我国领土面积(960万 )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居世界第三。陆上邻国14个。逆时针依次为朝鲜、( 俄罗斯)、( 蒙古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 )、(老挝 )、越南。陆上疆界2万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 )、菲律宾、(马来西亚 )、文莱、(印度尼西亚 )。
2、我国的人口
●人口总数:2000年( 12.95 )亿。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 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一线为界,( 东部 )地区人口密度大,( 西部 )地区人口密度较小。(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但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在目前人、地、水、土矛盾已相当尖锐的条件下,开发西部,一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不能先开发后再治理。)
●人口国 策: 实行计划生育。
●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的民族
●我国共有(56 )个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 汉 )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壮 )族。
●汉族分布特点: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 中部 )和(东部)最为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 东北 )、( 西北 )、(西南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 )族。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