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623考古及博物馆学基础 (分A、B卷)
1.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bai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宿白著,du文物出版社)
3. 《 20 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zhi 2000 - 2005 断代考古八本(文物出版社) -
博物dao馆方向: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专)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三礼通论》(南京师大出属版社)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纲要》( 翦 伯赞,中华书局)
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需要掌握的知识有考古学(占的比重较大,墓葬、城址、窑址是重点)、文物学(可能会具体到具体器物,比如瓷器、青铜器等)、文物保护学(大纲上有要求,但并不是每个学校的出题都有涉及,具体要看所报学校的专业设置)、博物馆学等。
可以参考的书目有:《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张之恒
《文物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吴诗池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宏钧
《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 冯先铭
《 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 马承源
《文物保护学》文物出版社 王蕙贞
博物馆学: 研究博物馆的科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的科学。
研究范围包括博物馆学的一般原理以及博物馆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史和发展方向;博物馆的性质、作用、特征 、社会功能 ;博物馆展品的征集、鉴定、保管、陈列等业务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博物馆的建筑设备及其他设施;博物馆的机构设置、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 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一般包括研究博物馆学基本原理的理论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发展规律的历史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博物馆技术学,研究博物馆微观管理的博物馆管理学,综合研究多种分支学科的普通博物馆学,研究特定类型博物馆的专门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的发展 17世纪在英国出版过一些博物馆藏品目录,18世纪开始在德国等国出版有博物馆藏品分类和管理以及陈列、教育功能的专著,19世纪上半叶德国出现研究博物馆史的论著,下半叶又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出现全面阐述博物馆功能的著作。到20世纪3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范围愈见扩大,国际联盟学术合作委员会举行万国博物馆专家会议,并由国际博物馆事务局出版了两卷本《博物馆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博物馆学研究呈现新的繁荣,西欧、北美、日本有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联邦德国出版了《未来的博物馆》,美国出版了《寻求有用的未来博物馆》、《危机中的博物馆》,日本出版了《博物馆学纲要》,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博物馆学体系,出版了《苏联博物馆学基础》等有影响的专著。
70年代后,博物馆学各分支学科的建设方兴未艾,博物馆的藏品收藏和科学保护、陈列、教育、管理、建筑、安全等诸多方面均出现了重要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英国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197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伦敦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86年中国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中译本。该书从博物馆资源 、藏品保护 、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及其观众 、人员的选择与训练 、博物馆管理等方面,对当代世界博物馆及未来博物馆可能呈现的情景进行了评论式的透视,在世界博物馆界具有影响。
国际博物馆协会 该会1946 年创建。对博物馆学的提高和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50年代,国际博物馆协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组织各国专家在博物馆人才培养,文物征集、保管、交换,博物馆教育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60年代研究过艺术品防盗等;70 年代研究过博物馆收藏所遵 循的道德、博物馆安全 、博物馆为东南亚国家发展进行成年人教育等;80年代研究过博物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职责、博物馆如何适应发展中的世界等。该协会还组织通过了《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它是各会员国博物馆的工作指针,不具有法的效力。
1984年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咨询委员会专设委员会起草,1985年7月由38个国家、18个国际委员会共96名代表参加的咨询委员会第24次会议讨论,1986 年11月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4次大会上正式通过。分序言、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行为3个部分,共8条。
对博物馆的性质、任务、要求,藏品的征集,馆藏文物的捐献、出售、交换和注销,工作人员对藏品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等作出了严格的要求。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 始自 18 世纪中叶。
清末的张謇在他的《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议帝室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 》中,对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性质、征集、保管、陈列、管理、馆舍建筑和规划等都有精辟论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后,推动了中国博 物馆学的研究。
1936年出版了陈端志著《博物馆学通论》、1943年出版了曾昭燏、李济合著《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借鉴前苏联博物馆学理论,出现了一批有特色的博物馆学论著。
80年代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后,学术活动空前繁荣,出版了《中国博物馆学概论》。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文物、鉴赏、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历史学、艺术学 主要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经营管理、物质文化史、文化人类学、文物学概论、文物管理与法规、中国历史地理、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艺术史、考古学通论、文物与考古技术、文物保护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业务实习等,一般安排1~2个月。
主要专业实验:文物保护、修复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相近专业:历史学、考古学、艺术设计 有开通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南开大学。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均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 《中国考古通论》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文物学》李晓东 学苑出版社 2005年 《文物保护学基础》康忠镕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 以上是最最基础的,博物馆学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学科,所以各方面都要有所了解,当然各个高校之间在博物馆学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个要看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学习。
以下笼统的提一下各个方面的部分参考书,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个侧重点的话可以再追问,也许我能在提供一些有用的书目。 《考古学专题六讲》张光直,三联书店 《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研究入门》陈淳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类创造了自身》柴尔德,三联书店 《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柴尔德 ,三联书店 《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美】沙雷尔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英】伦福儒等,文物出版社,2004年 《数字博物馆概论》陈红京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年 《非言语传播学》宋昭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与实施》曹兵武、崔波,学苑出版社,2005年8月 《展示设计》冯节,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8月 《综合科技馆内容策划与设计》胡学增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文物保护法及其配套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 《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8月1版 《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徐松龄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1版 《博物馆学研究》(期刊) 《中国博物馆》(期刊) 《东南文化》(期刊) 《文博》(期刊) 《中国文物报》(期刊) 《国际博物馆》(期刊) 《四川文物》(期刊)。
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的专业课考试范围和参考书。
一、考试范围:
攻读文博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概论和文物保护学概论四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博工作实际问题。
二、参考书:
1、《中国考古通论》
《中国考古通论》是2009年10月1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之恒。
2、《文物学》
是李晓东的著作,文物学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丰富多彩。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对文物的研究,以不同种类的文物为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金石学、古器物学、甲骨学、敦煌学等。
3、《文物保护学》
王蕙贞编著,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出版年: 2009年。
总结近20年教学、科研、实践的基础上,本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从各类文物的材质、保存环境、影响文物安全的各种因素分析,研究文物的腐蚀机理,文物保护材料的筛选、合成、特性,文物保护方法及保护工艺技术的思路,编写了这本《文物保护学》。
4、《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是2006年12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组织管理、工和原则等专业知识。
王宏钧,1926年生,安徽泾县人,清华大学政治系毕业。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成员,中国明史学会顾问。
扩展资料
获得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必须通过撰写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与策划报告、实验室分析研究报告、业务工作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并参加答辩;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的撰写时间原则上为一个学年度,基本要求是:
(1)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与策划报告、实验室分析研究报告、业务工作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必须是硕士生独立完成或主持的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必须符合其研修的专业方向,除培养单位明文批准的特殊项目之外,必须应在中国(大陆地区)完成。
(2)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与策划报告、实验室分析研究报告、业务工作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规和政策条款,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学术规范条例,符合相关的知识产权法规和行业条例,违反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3)每份项目研究报告、项目设计与策划报告、实验室分析研究报告、业务工作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的体量不少于20千字(图文总量,不含实验室检测报告),报告的文字体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及本校研究生院的相关条例规定。
(4)研究报告的评审人应不少于2人(指导教师不在此列),其中应有1人为校外专家,经2名以上的评审人一致同意后方可提交答辩;答辩委员会应由5名正、副教授组成,委员中须有一人是校外专家。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答辩者,授予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考试内容包括考古学史与理论、考古学著名人物、中国各期段考古、田野考 古、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动态、古代墓葬考古与研究、陶瓷考古与研究、古代青 铜器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古代建筑、古代石刻、古代书画作品与画家、古 代宗教文物与遗迹、古代家具、科技考古基础知识,物质文化基本理论、中国各 期段物质文化史、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中外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理论与实务、文博考古工作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等。
本考试包括两大部分,即名词解释与问答题,总分300 分。名词解释8-12 题(具体题目数量视答案内容多少而定),均为必答题,计120 分,答题时间约60 分钟。
问答题4-6 题(具体题目数量视答案内容多少而定),计180 分,答题时 间约120 分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试题要求在开列题目中选做其中若干题, 如答案超过规定选做数目,从分数最低的算起(例如规定6 选4,考生只能选择其 中4 题作答,如所答超过4 题,则以得分最低的4 题计分)。
试题的具体内容基本如下。 1.名词解释。
8-12 题,计120 分。 要求考生准确掌握考古、文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对于最新考古动 态、中国考古、专门考古、物质文化、文物研究、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内容有概 念性的了解。
题型采用名词解答的格式,要求考生根据不同名词做出准确、全面的解答。 2.问答题。
4-6 题,计180 分。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考古、文博领域的基本知识,对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动态、中国考古、专门考古、物质文化、文物研究、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内容有比较全 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考生对试卷所提出的问题,须做 出全面综合的解答,要求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语言流畅、书写清楚。以上是从今年南开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硕士招生考试大纲上复制粘贴过来的,根据考试内容,给你推荐一下几本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青铜器》《中国陶瓷》《中国书画》《中国古代建筑》《文物学》《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文物保护法律指南》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