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安装避雷装置是否,不应只从建(构)筑物的高度考虑,而应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古建筑安全防火的角度考虑。以往火灾教训表明,雷击不仅对高大古建筑有威胁,对低矮的古建筑也同样有威胁。所以,古建筑都应安装避雷装置;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古建筑防雷,应符合第二类防雷建筑要求。除应严格按照《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设置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以及避雷网等避雷设施外,还应注意下列事项。
(1)正确选择及安装避雷设施。选择避雷针安装方式,必须准确计算它的保护范围,屋顶与屋檐四周应在保护范围之内。无论是采用避雷针还是避雷带的安装方式,都应注意引下线在建筑屋檐的弯曲处,尽量减少弯曲,防止出现直角、锐角。采用避雷带,则应沿屋脊等突出的部位敷设。
(2)防雷引下线不要过少引下线少,分流就少,每一根引下线承受的电流就大,容易产生反击及二次灾害。所以,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即使建筑物长度短,引下线也不得少于2根,其间距不应大于24m。
(3)接地体及其电阻应符合安全要求。接地体应就近埋设,不宜距保护建筑太远,以使防雷装置的反击电压减小,可避免造成放电引发火灾的危险。为便于每根接地体的电阻的测试维护,应在防雷引下线和接地体间距地面1.8~2m处,设断接卡子。接地体的电阻值应在10Ω以下。
(4)防雷导线和其他金属物应保持安全距离。防雷导线与进入室内的电气、通信线路、管线和其他金属物要避免相互交叉,必须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产生反击引起雷电二次灾害。室外架空线路进入室内之前,应加装避雷器或者采取放电间隙等保护措施。
(5)安装节日彩灯须采取安全措施。古建筑安装的节日彩灯和避雷带平行时,避雷带应高出彩灯顶部30cm,而避雷带支持卡子的厚度应大一些。彩灯线路由建筑物上部供电时,应在线路进入建筑的入口端,装设低压阀型避雷器,其接地线应和避雷引下线相连接。
(7)坚持定期专门检测维护在每年雷雨季节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避雷设施进行专门检测维护,以保证性能完好有效。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 护的古建筑防雷,应符合第二类防雷建筑要求,除应严格按照《建 筑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设置避雷针、避雷线、避雷 带及避雷网等避雷设施外,还应注意下列事项。
(1) 正确选择及安装避雷设施。选择避雷针安装方式,必须准 确计算它的保护范围,屋顶与屋檐四周应在保护范围之内。
无论是 采用避雷针还是避雷带的安装方式,都应注意引下线在建筑屋檐的 弯曲处,尽量减少弯曲,防止出现直角、锐角。采用避雷带,则应 沿屋脊等突出的部位敷设。
(2) 防雷引下线不要过少引下线少,分流就少,每一根引下线 承受的电流就大,容易产生反击及二次灾害。 所以,引下线不得少 于两根,即使建筑物长度短,引下线也不得少于两根,其间距不应 大于24m。
(3) 接地体及其电阻应符合安全要求。接地体应就近埋设,不 宜距离保护建筑太远,以使防雷装置的反击电压减小,可避免造成放电引发火灾的危险。
为便于每根接地体的电阻的测试维护,应在 防雷引下线和接地体间距地面1。 8~2m处,设断接卡子。
接地体的 电阻值应在1on以下。(4) 防雷导线和其他金属物应保持安全距离。
防雷导线与进人 室内的电气、通信线路、管线和其他金属物要避免相互交叉,必须 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产生反击引起雷电二次灾害。室外架空线路进 人室内之前,应加装避雷器或者采取放电间隙等保护措施。
(5) 安装节日彩灯须采取安全措施。古建筑安装的节日彩灯和 避雷带平行时,避雷带应高出彩灯顶部30cm,而避雷带支持卡子 的厚度应大一些。
彩灯线路由建筑物上部供电时,应在线路进入建 筑的人口端,装设低压阀型避雷器,其接地线应和避雷引下线相 连接。 (6) 坚持定期专门检测维护在每年雷雨季节前,应组织专业人 员对避雷设施进行专门检测维护,以保证其性能完好有效。

针对部分古建筑物中缺少避雷设 施,或者即使安装了避雷设施,但保护半径不够,不符合防护要求 的现状,要彻底检查更新古建筑物的防雷避雷设施,尽力将雷电引 起的火灾危害避免。
建筑物防雷可分为内、外部防雷。古建筑物的 防雷设计必须将外部防雷装置与内部防雷装置作为整体统一考虑。
1)古建筑物外部防雷。外部防雷装置(即传统的常规避雷装 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装置3部分组成。
接闪器(也称为 “接闪装置”)有3种形式,即避雷针、避雷带及避雷网。它位于 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称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
引 下线上和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 获的雷电流引到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它的作用 是使雷电流顺利流散至大地中去。
2)古建筑物内部防雷。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为减少建筑物 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 等二次雷害。
除外部防雷装置之外,所有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 施、手段及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主要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 (物)、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 大多数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古建筑物内均增设了消防广播、防盗报警及监视系统等。
这些弱电电气系统对雷电虽无计 算机电子信息系统那样“敏感”,但一旦遭受雷击其危害也是很大 的。为此,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古建筑物、仿古建筑物的内部防 雷也显得十分重要。
璟业园林建设建设经常参与古建筑设计施工,对于古建筑防雷方面的设计也是比较了解的。
在设计时为了保持古建筑物的艺术特点,接闪器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短针相结合,并宜在敷有引下线的屋角避雷带上焊接长30-50cm的避雷短针,以便有效接闪引导雷电流入大地。
根据雷击规律,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山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
为减少雷电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和引下线时不得弯折成直角、锐角,应沿古建筑物轮廓采用圆弧形弯曲,应保证其弯曲段开口部分的直线距离,不小于其弯曲段全长的1/10。
古建筑上部的宝顶、尖塔、吻兽、塑像、宝盒以及拱下的防鸟丝网等金属物件与部件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属于接闪器,均应与防雷装置可靠地连接。
此外,在防雷检测过程中发现,有的古建筑屋顶上安装各种天线,应拆除或另行敷设;有的古建筑为了亮化的需要,在接闪器上有附着的其它电气线路,如照明灯或彩灯的电源线,应根据《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中的第3.5.3条规定执行,即“装有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构架上的照明灯电源线。
必须采用直埋于土壤中的带金属护层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线缆。
电缆的金属护层或金属管必须接地,埋入土壤中的长度应在10m以上,方可与配电装置的接地网相连或与电源线、低压配电装置相连接"。
引下线的布设
若防雷引下线根数少,则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二次危害效应。
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有条件的环境应尽量多设几根,并尽量利用建筑物的柱子钢筋,但古建筑物多为砖木机构,故只能采用明敷,当然对建筑物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敷设时应注意引下线沿古建筑物轮廓四周均压或对称布置,间距符合规范。
为减少引下线自身电感所引起的雷电感应过电压应以最短的接地路径敷设,引下线弯曲处应采用”软连接“的弧形弯曲,在引下线距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处应有良好的保护覆盖物,如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避免引下线机械损坏和防止与人身接触产生接触电压危害。
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
避雷带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十二点:(1)用结构钢材代替避雷针(网)及其引下线,镀锌焊接破坏层不刷防锈漆。
(2)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的连接长度不够,扁钢小于宽度的2倍,圆钢小于直径的6倍,焊接不饱满,焊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和气孔,没有敲掉焊渣等缺陷。 (3)接地体的引出线未作防腐处理,使用镀锌扁钢时,引 出线的焊接部位未补刷防腐涂料。
(4)接地线跨越建筑物变形缝处时,未加设补偿器,穿墙体时未加保护管。 (5)屋面金属物,如管道、梯子、旗杆和设备外壳等,未与屋顶防雷系统相连。
(6)螺栓连接的连接片未经处理,镀锌或镀锡面不完整,片与片接触不严密。 (7)电气设备接地(接零)的分支线,未与接地干线连接,实行串联连接或通过支架、基础槽钢过渡。
(8)接地体安装埋设深度不够,距地面高度小于0.6 m. (9)避雷带变形严重、支架脱落、引下点间距偏大、不预留引下线外接线。 (10)以金属管代替PE 线、等电位联结,桥架及金属管、电器的柜、箱、门等跨接地线线径不足。
(11)多层住宅采用TN— S系统时,进线在总电表箱处没有重复接地,没有按要求在配电间作MEB. (12)插座接地线互相串接,安装高度低于2.4 m的灯具可接近金属导体的未接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