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桐油少许,找个椰奶的空罐,从中剪开做成熬锅,准备一个风窝煤炉,水桶一个,先装满一桶水。
熬制:将桐油倒入熬锅中,不要倒满留1/3的空间,因为成胶时会有一点膨胀的,一手拿好熬锅,让他在火上受热,前段熬制时不需要注意什么,慢慢的油就会冒泡飘上来,这是正常的,慢慢的泡会越来越多,这时就需要用小木棒顺时针搅拌,泡会逐渐减少,这时油会冒烟,从这时起就要注意了,这时就不能用大火加热,改用中火,手不能停,要不断的搅拌,这个步骤就叫透烟,这样做是把油里的杂质和水份炼干净,再搅拌5分钟到8分钟后,烟会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少,这时就是关键了,所有的成败就在火侯的控制上,现在就是火侯控制,这时就要注意了,你在搅拌时又会出现冒泡的情况这就是要成胶的前奏,慢慢的泡就会多起来,这时就要改用小火,手不要停加快搅拌的速度,这时泡泡会有很多,同时油会变的很粘稠,象糖稀一样,现在就要使劲的搅拌,但看到油体搅拌费力,颜色由黄褐色变的带青色时马上把熬锅和胶快速的泡到水桶里在水里使劲的搅拌,让胶快速降温即可。
熟桐油又称光油,是由生桐油加工而成。
是一种典型的干性油,结膜后有较好的硬度和光泽。加工方法:在室外砌一只炉缸,炉上置一只大铁锅,用柴烧火;先将石子放在锅中炒,以驱除石子中的水分;石子炒热后,倒入生桐油。
随着温度的升高,桐油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当温度升到180℃,油中的水分已基本蒸发。此时,能看到锅中的桐油起油花。
当加热到260℃后,即加入土参(或用黄丹粉),使之与桐油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在桐油面上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并冒出很浓的黄烟。此刻一定要用木棒不停地搅拌,使土参的泡沫迅速地与桐油密合。
当烟色由黄转黑时,锅中桐油的温度已降到240—250℃。若无温度表测得,可取出一点熟桐油,放在铁皮上冷却,用食指蘸一点桐油与拇指接触再张开,这时桐油就被拉成丝状,能拉至2厘米长,则说明生桐油已经烧好。
应迅速将锅从炉上移开,经自然冷却后使得熟桐油。 还有一种熬制方法 > 此类漆主要用于木器家具、工艺美术漆器、房屋及车船内部涂装等。
3.精制工艺 (1)配生精制已经过净化处理用于配制广漆的生漆半制品简称“配生”。配生的精制主要是进行严格仔细的过滤净化处理。
传统的过滤方法同上面介绍的T09-84精制大漆底漆绞滤方法。现在一般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将配好的广漆原料先以100目铜丝布在特别专用离心机过滤后,再以多层(6-8层)加工疏松的丝棉袋在绞漆机上绞滤两次;其二是用100目铜丝布离心机过滤一次后,再用160-180目铜丝布离心过滤两次(过滤过程中应停机数次以刮板将漆渣轻轻小心从滤布上铲刮下来,便于将漆液洗净)后即成为“配生”,保管好待用。
其中后一种方法得到的配生一般没有前一种方法的净化效果好。 (2)坯油的熬炼 配制广漆的坯油主要以桐油为原料。
桐油的主要组成是桐油酸,有三个共轭双键,易起氧化聚合作用。因此桐油具有结膜较快的特性,属于干燥速度最快的干性油,以其生产的聚合油与生漆配成广漆干燥快,尤其是干燥成膜时与漆酚侧链是以聚合反应为主,一般是按二烯系之1,4加成作用进行,生成的结构体组织致密性质安定。
桐油酸具有导构体,新鲜桐油中只含有α-桐油酸,当它在日光、碘、硫、硒等的催化作用下可转化为β-桐油酸。β-桐油酸不存在于天然植物油中。
桐油在贮存过程若暴露于日光下,常可看到白色结晶粒子,长久贮存会逐渐变成白色固体,这就是由β-桐油酸转变为桐油酸的结果。不过目前由β-桐油酸转化为萨桐油酸尚未实现。
β-酸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且聚合速度快于萨酸,贮存过久β-酸含量高的桐油在高温下更易胶凝,成胶试验测定其胶化时间有的将缩至4分钟以下,这将使熬炼时工艺控制更加困难,而干燥性能反而有所减退,因此,为避免变型,桐油应于密闭条件下贮存,并防止混进杂质,若发现油中有少量β-酸后,应尽快用掉不宜久存。 桐油油膜结构紧密、氧化分解时产生的羟基酸类较少,油膜耐水不易膨胀,耐碱、且能耐弱有机溶剂等具有许多优良性能。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油膜失去应有的弹性,不能适应受温度变化而发生的伸缩作用,在大气中易早期形成细微的裂纹等。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而常将桐油和其他干性油或半干性油适量配合应用。
另外桐油还存在一个抗气问题,生桐油的涂层干燥后往往形成严重的皱纹膜面。那些熬炼不好的熟桐油其油膜仍然会出现霜花、网纹、丝纹等现象。
若是在干燥过程中受到含有微量二氧化氮等气体的影响,油膜表面还会出现晶纹。桐油油膜这种容易产生花纹的性能,对于配制广漆来说是潜在的隐患必须设法予以避免。
目前解决桐油抗气问题的简便方法是在熬炼桐油时,应以烈火迅速将桐油升温到260℃以上,之后又快速加以冷却,熟桐油熬炼的质量如何,温度的变化是个极关键的因素。如果熬炼时最高温度不能达到260℃以上,油膜仍有可能出现抗气性不好的弊病。
另外升温和降温的速度对抗气性也有影响,升温慢,低温保持时间长,或降温过慢等都有可能导致抗气性不好。 桐油的聚合速度受温度的影响极为明显,如在150℃时约需保温60小时之久才能胶凝,于277℃时约需12分钟胶凝,而在280℃时仅10分钟内即可胶凝。
温度每升高13.9℃胶凝速度可加快2倍。尤其是桐油的聚合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热能又不易导出。
当温度达到260℃以上既使将其离开热源后温度还将继续升高。因此在炼制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温度未受到很好控制的话,聚合体就可能发生胶凝,甚至引起自燃或炭化,,导致危险和损失。
为此炼制纯桐油时可加入少量松香及松香钙皂等物质。用以延缓桐油聚合体的胶凝作用。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一般不用纯桐油进行熬炼,而是于桐油内加入部分亚麻仁油或豆油,这样还能够起到改善涂膜的耐久性和柔韧性能等。 ①坯油或混合坯油的炼制将经过净化处理的桐油或桐油与亚麻仁油(或豆油)按8:2-7:3的质量比例配好,注入炼油锅内以烈火进行煎熬,炼至油面潮花(白色水汽泡)息后再翻油花(金黄色花泡),继之起裂纹泡冒浓烟时逐步降低火力。
当油温升到260℃后立即将炼油锅撤离火源(或立即转入冷锅内)保温10-15分钟,用拉丝法试样后再强行快。
这是论坛会员”善良的死神“的帖子,看看对你有没有用? 熬制方法如下:把桐油倒在不锈钢杯子里面只要倒半杯不到千万不到倒太多放入3勺松香(白色陶瓷的勺子),把煤气开到最小用老虎钳夹住不锈钢杯子的把子放到火上拿树枝搅拌,什么也不要管你会看到冒烟了就把杯子从火里夹出来放在地下快速的搅拌1分钟之后在放在火上((放在地下也要搅拌不要停啊,这时候→快速←搅拌至少要8分钟)烟会又小变大在变小,这个时候上面会冒一层白色的泡泡把杯子在从火里夹出来放在地下搅拌(放在地下也要搅拌不要停啊)一分钟之后在放到火上,(这个时候换一根树枝搅拌因为那一根已经糊掉了),你就快速的搅拌呀慢慢的就油就变成了糖稀非常的不好搅拌到了(只要感觉变成糖稀就要放到水里)这里就立马把整个杯子和胶水全部塞到水里(昨天试验了2次我以为只是把锅底放在水里谁知道就变成了果冻。
)
入水以后用力搅拌越搅拌就越有劲同时会喷出白色的烟(不要怕不会烫到你的)现在就要用手拿住杯子了搅拌了不会烫到手的。(胶始终不要离开水面在水里搅拌)过2分钟之后在拿出来你会发现越搅拌越有劲,你找个玻璃杯子把胶塞到里面,手要潮水不然粘在手上胶塞不到杯子里面,塞进去以后杯子里面泡着水在盖上盖子,洗手的时候你会发现手非常的粘就像油烟机里面的焦油一样,去找沙子(不要说不知道沙子是什么如果不知道我告诉你就是黄沙)抓一把沙子在滴洗涤精少许水滴在手上用劲搓在用水冲掉至少洗2边手就不会粘手了。
在熬炼桐油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l)生桐油的加入量不能超过油锅容量的3/5,以免油沫涨锅而溢出锅外, 引起火灾。
(2)在熬炼时应掌握熬坯油和光油的最高温度(一般掌握在坯油230~240°C,光油230℃左右),要不断取“油样”。在达到所要求的粘度后,应立即起锅,停止加温。数炼时间一一般不能过长,大约3o~4o分钟。时间过长,油色会变深变黑。
(3)如油沫过多或接近涨锅时,应立即加入少许硅油或磷酸三丁酯等消泡剂, 以避免涨锅 。
(4)土子和密陀僧必须事先炒干,切勿用潮湿土子和密陀僧。土子如系大愿粒,应敲碎。密陀僧应碾成粉末状后再使用。
(5)高温急火熬炼的熟桐油质量较好,但由于油温高,一时冷却困难,容易引起胶化报废 。故在熬炼前要准备好冷油,如发生变调的预兆时则立即加入骤冷油, 同时用电扇加快冷却出姻。也可在桐油中加入少量的松香或菜籽油来延缓桐油的胶化时间 。
(6)熬桐油时,应两人操作,要戴帆布手套、帆布脚罩(或穿皮靴),防止烫伤。熬油时不能让火苗窜至锅面。搅动要缓慢稳妥,不要将油液搅出锅外。
(7)熬桐油的工场最好在露天或选择空旷安全可靠处,并备有泡沫灭火机和黄砂等, 以防发生事故 。
(8)熬炼后的桐油冷却后,要用牛皮纸盖住油面(牛皮纸剪成油面形状,并将一面议水湿润,另一面紧贴抽面上) ,以免桐油接触空气而结皮, 造成浪费。
在熬炼桐油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l)生桐油的加入量不能超过油锅容量的3/5,以免油沫涨锅而溢出锅外, 引起火灾。
(2)在熬炼时应掌握熬坯油和光油的最高温度(一般掌握在坯油230~240°C,光油230℃左右),要不断取“油样”。在达到所要求的粘度后,应立即起锅,停止加温。
数炼时间一一般不能过长,大约3o~4o分钟。时间过长,油色会变深变黑。
(3)如油沫过多或接近涨锅时,应立即加入少许硅油或磷酸三丁酯等消泡剂, 以避免涨锅 。(4)土子和密陀僧必须事先炒干,切勿用潮湿土子和密陀僧。
土子如系大愿粒,应敲碎。密陀僧应碾成粉末状后再使用。
(5)高温急火熬炼的熟桐油质量较好,但由于油温高,一时冷却困难,容易引起胶化报废 。故在熬炼前要准备好冷油,如发生变调的预兆时则立即加入骤冷油, 同时用电扇加快冷却出姻。
也可在桐油中加入少量的松香或菜籽油来延缓桐油的胶化时间 。(6)熬桐油时,应两人操作,要戴帆布手套、帆布脚罩(或穿皮靴),防止烫伤。
熬油时不能让火苗窜至锅面。搅动要缓慢稳妥,不要将油液搅出锅外。
(7)熬桐油的工场最好在露天或选择空旷安全可靠处,并备有泡沫灭火机和黄砂等, 以防发生事故 。(8)熬炼后的桐油冷却后,要用牛皮纸盖住油面(牛皮纸剪成油面形状,并将一面议水湿润,另一面紧贴抽面上) ,以免桐油接触空气而结皮, 造成浪费。
准备:桐油少许,找个椰奶的空罐,从中剪开做成熬锅,准备一个风窝煤炉,水桶一个,先装满一桶水。
熬制:将桐油倒入熬锅中,不要倒满留1/3的空间,因为成胶时会有一点膨胀的,一手拿好熬锅,让他在火上受热,前段熬制时不需要注意什么,慢慢的油就会冒泡飘上来,这是正常的,慢慢的泡会越来越多,这时就需要用小木棒顺时针搅拌,泡会逐渐减少,这时油会冒烟,从这时起就要注意了,这时就不能用大火加热,改用中火,手不能停,要不断的搅拌,这个步骤就叫透烟,这样做是把油里的杂质和水份炼干净,再搅拌5分钟到8分钟后,烟会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少,这时就是关键了,所有的成败就在火侯的控制上,现在就是火侯控制,这时就要注意了,你在搅拌时又会出现冒泡的情况这就是要成胶的前奏,慢慢的泡就会多起来,这时就要改用小火,手不要停加快搅拌的速度,这时泡泡会有很多,同时油会变的很粘稠,象糖稀一样,现在就要使劲的搅拌,但看到油体搅拌费力,颜色由黄褐色变的带青色时马上把熬锅和胶快速的泡到水桶里在水里使劲的搅拌,让胶快速降温即可。
熬炼熟桐油(坯油和光油)必须根据桐油的成分,当时的条 件,季节的变化,在有经验的老师傅指导下,自己动手实际操作, 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熬炼桐油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生桐油的加入量不能超过油锅容量的3/5,以免油沫涨 锅而溢出锅外,引发火灾。 (2) 在熬炼时应掌握熬坯油和光油的最高温度(一般掌握在 坯油230〜240°C,光油250°C左右),要不断取“油样”。
在达到所 要求的粘度后,应立即起锅,停止加温。熬炼时间一般不能过长, 大约30〜40分钟。
时间过长,油色会变深变黑。 (3) 如油沫过多或接近涨锅时,应立即加入少许硅油或磷酸 三丁酯等消泡剂,以避免涨锅。
(4) 土子和密陀僧必须事先炒干,切勿用潮湿土子和密陀 僧。土子如系大颗粒,应敲碎。
密陀僧应碾成粉末状后再使用。 (5) 高温急火熬炼的熟桐油质量较好,但由于油温高,一时 冷却困难,容易引起胶化报废。
故在熬炼前准备好冷油,如发生 变稠的预兆时立即加入骤冷油,同时用电扇加快冷却出烟。也可 在桐油中加入少量的松香或菜籽油来延缓桐油的胶化时间。
(6) 熬桐油时,应两人操作,要戴帆布手套、帆布脚罩(或 穿皮靴),以防止烫伤。熬油时不能让火苗窜到锅面。
搅动要缓慢 稳妥,不要将油液搅出锅外。 (7) 熬桐油的工场最好设在露天或选择空旷安全可靠处,并 备用泡沫灭火机和黄沙等,以防发生事故。
(8) 熬炼后的桐油冷却后,要用牛皮纸盖住油面(牛皮纸剪成油面形状,并将一面蘸水湿润,另一面紧贴油面上),以免桐油 接触空气而结皮,造成浪费。 。
这是论坛会员”善良的死神“的帖子,看看对你有没有用? 熬制方法如下:把桐油倒在不锈钢杯子里面只要倒半杯不到千万不到倒太多放入3勺松香(白色陶瓷的勺子),把煤气开到最小用老虎钳夹住不锈钢杯子的把子放到火上拿树枝搅拌,什么也不要管你会看到冒烟了就把杯子从火里夹出来放在地下快速的搅拌1分钟之后在放在火上((放在地下也要搅拌不要停啊,这时候→快速←搅拌至少要8分钟)烟会又小变大在变小,这个时候上面会冒一层白色的泡泡把杯子在从火里夹出来放在地下搅拌(放在地下也要搅拌不要停啊)一分钟之后在放到火上,(这个时候换一根树枝搅拌因为那一根已经糊掉了),你就快速的搅拌呀慢慢的就油就变成了糖稀非常的不好搅拌到了(只要感觉变成糖稀就要放到水里)这里就立马把整个杯子和胶水全部塞到水里(昨天试验了2次我以为只是把锅底放在水里谁知道就变成了果冻。
)
入水以后用力搅拌越搅拌就越有劲同时会喷出白色的烟(不要怕不会烫到你的)现在就要用手拿住杯子了搅拌了不会烫到手的。(胶始终不要离开水面在水里搅拌)过2分钟之后在拿出来你会发现越搅拌越有劲,你找个玻璃杯子把胶塞到里面,手要潮水不然粘在手上胶塞不到杯子里面,塞进去以后杯子里面泡着水在盖上盖子,洗手的时候你会发现手非常的粘就像油烟机里面的焦油一样,去找沙子(不要说不知道沙子是什么如果不知道我告诉你就是黄沙)抓一把沙子在滴洗涤精少许水滴在手上用劲搓在用水冲掉至少洗2边手就不会粘手了。
熬制桐油一般要配备工作人员三名、铁锅两口、长把大铁勺一把、长把大漏勺一把、鼓风机或电扇一台、300——400。
C温度计一支、盛油器具若干件、土籽(二氧化锰)若干斤、密佗僧(氧化铅)若干斤、斧头一把,以及木棍、棉纱等物。2。
熬油:把一定数量的生桐油倒入锅内,置於火上熬制。锅内倒油不可太满,以免搅动时外溢。
炉中火势要均匀。一边加温一边用长把铁勺扬油(用铁勺把桐油舀起来,距油面约三尺左右,再倒入锅内,反复进行),以驱逐烟气。
油温升至100。C时,按比例加入土籽。
春秋两季熬制桐油,每百斤油须加土籽2.5斤左右;夏季每百斤桐油须加土籽o.8斤左右;冬季每百斤桐油可加入土籽4斤左右。热油中加入冷土籽容易引起溢锅事故。
为了避免溢锅事故,可先将土籽放在铁勺内逐步浸入油锅,等油不溢时再全部倒入锅内,也可以将土籽和冷桐油同时入锅。油温升至200。
C时开始试油。试油工作要反复进行2—3次。
试油的方法是:把沸滚的桐油滴淌在斧子头上,用嘴吹风使油迅速冷却,或把斧头伸进冷水中浸一下再甩掉水分,用手指把油撮合成一堆,油堆如能慢慢地铺散开来,说明油的粘稠度已经加大,随即用手指反复蘸油做拉丝试验。如感到油丝拉力强、弹性大并能拉起一寸多长,说明油的胶化程度已达到要求。
锅内油温约在280。C,应马上起锅,用鼓风机或电扇对准油锅吹风,同时用长把漏勺把油舀起来漏洒,促使油温迅速下降和驱逐烟气。
漏洒五、六分钟以后油烟逐渐减少,按比例把密佗僧撒入油锅内(每百斤橱油加五斤密佗僧,四季数量相同),继续用漏勺边搅动边漏洒,直搅到油烟全部散尽,可关闭鼓风机或电扇,·把油倒入盛油器物中,用木棍继续搅动,使油逐渐冷却。熬好的桐油因浓度大,还不能用来油漆家具,必须加入一定数量的汽油(每百斤橱油加入30——50斤汽油较为合适),经搅匀过滤后才可使用。
熬制桐油,掌握火候和油温极为重要。火势要强而稳,在没有控温装置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木柴火熬油。
桐油的温度升至240。C,因聚合放热会自动升温(即离开火源温度也会上升)。
油温超过300℃,就会很快老化变成固体而报废,所以在熬油时,试油、掌握火候都要做到细致认真。为防止桐油的老化,可在油锅旁准备一部分生榈油,在熟桐油即将老化时,迅速将生桐油倒入锅内搅动进行挽救。
桐油熬制过程中所加的土籽(二氧化锰)和密佗僧(氧化铅)均为催干剂。它们可使桐油具有良好的干燥性能。
土籽可促使油膜表面迅速干燥;密佗僧能促使油膜深处迅速干燥。但是,催干剂并非使用得量越大油膜就干燥得越迅速,用量过多不但不锈使油膜正常干燥,反而会加速油膜的老化,因此催干剂的使用必须适量。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