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对机体影响,取决于缺氧发生的程度,速度,持续时间和机体的功能代谢状态。
功能变化 1.呼吸系统变化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吸入氧增加。 1)呼吸系统的代偿性反应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可刺激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 ,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快加深。
胸廓呼吸运动的增强使胸内负压增大,促进静脉回流,回心血量多,增加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有利于氧的摄取和运输。但过度通气使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减低了二氧化碳对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可限制肺通气量,导致呼吸碱中毒,使呼吸减弱。
低张性缺氧所引起的肺通气变化与缺氧持续的时间有关。 肺通气量增加是对急性低张性缺氧最重要的代偿性反应。
2)呼吸功能障碍 急性低张性缺氧引起急性高原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出血性泡沫痰,皮肤黏膜发绀等,肺水肿能导致中枢呼吸衰竭而死亡。 循环系统的变化 1、循环系统的代偿性反应 低张性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输出量增加,血流分布改变,肺血管收缩与毛细血管增生。
2、循环功能障碍 严重的全身性缺氧时,由于肺血管收缩增加了肺循环的阻力,是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肥大;严重缺氧能引起能量代谢障碍和酸中毒,心肌变性,坏死,心律失常;甚至严重而持续的脑缺氧导致呼吸中枢抑制而死亡。 血液的变化 缺氧可使骨髓造血增强及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从而增强氧的运输和释放。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主要是当慢性缺氧的低氧血流经肾脏近球小体时,能刺激近球细胞,生成并释放。 2、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
DPG是红细胞内糖酵解过程的中间产物,缺氧时它的数量增加,导致氧离曲线右移,即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易于将结合的氧释出供组织利用 。 研究发现低张性缺氧时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同时血液PH也降低,可使氧与血红蛋白容易解离。
3、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当毛细血官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l,患畜可视黏膜呈现发绀现象。但贫血或组织中毒性缺氧时,则不出现发绀。
4、血容量变化 急性缺氧时,因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慢性缺氧时,因红细胞生成增多,血容量增加。 组织细胞变化 供氧不足时,组织细胞可通过增强利用样的能力和增强无氧酵解过程以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达到细胞代偿性适应的目的。
1、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慢性缺氧时,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膜的表面积,呼吸链中的酶增加,使细胞的内呼吸功能增强。 2、无氧酵解增强 严重缺氧时,ATP生成减少。
控制糖酵解过程最主要的限速酶是磷酸果糖激酶,缺氧时其活动增强,促使糖酵解过程加强以补给能量不足。 3、肌红蛋白增加 慢性缺氧可使肌肉中红蛋百含量增多 ,可能具有储存氧的作用。
注意事项 (副作用) 1。 氧中毒:其特点是肺实质的改变。
主要症状胸骨下不适、疼痛、灼热感,继而出现呼吸增快、恶心、呕吐、烦躁、干咳。 氧中毒有两种类型:肺型和脑型 1)。
肺型氧中毒:发生在吸入氧之后,出现胸骨后疼痛,咳嗽,呼吸困难,肺活量减少,氧分压下降,肺部呈炎性病变,有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出血和肺不张。 2)。
脑型氧中毒:吸氧的短时内出现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和死亡。 故氧疗时应控制吸氧的浓度和时间,严防氧中毒的发生。
预防措施避免长时间、高浓度氧疗及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的治疗效果。 2。
肺不张:吸入高浓度氧气 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有阻塞时,其所属肺泡内的氧气被肺循环血液迅速吸收,引起吸入性肺不张。 主要症状:烦躁,呼吸、心率增快,血压上升,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紫绀、昏迷。
(预防措施)鼓励病人作深呼吸,多咳嗽和经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 3。
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应加强湿化和雾化吸入。氧气是一种干燥气体,吸入后可导致呼吸道粘膜干燥。
主要症状呼吸道分泌物粘稠,不易咳出,且有损纤毛运动。 预防措施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再吸入,以此减轻刺激作用。
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
主要症状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最后出现不可逆转的失明。 预防措施应控制氧浓度和吸氧时间。
5。呼吸抑制:见于Ⅱ型呼吸衰竭者(PaO2降低、PaCO2增高),由于PaCO2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周围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解除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抑制加重,甚至呼吸停止。
主要症状呼吸抑制。 预防措施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低流量(1~2L/min)给氧,维持PaO2在8kPa即可。
(外因注意) 1、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或缓解,心跳正常或接近正常,则表明氧疗有效。否则应寻找原因,及时进行处理。
2、高浓度供氧不宜时间过长,一般认为吸氧浓度>60%,持续24小时以上,则可能发生氧中毒。 3、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给予高浓度吸氧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使病情恶化,一般应给予控制性(即低浓度持续)吸氧为妥。
实施氧疗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1) 注意吸入气的湿化从压缩氧气瓶内放出的氧气,大多湿度低于4%,应注意气体 的湿化。
低流量给氧一般用泡式湿化瓶,高流量给氧即宜用有效的湿化器。 (2) 预防交叉感染所有供氧装置,给氧装置包括鼻导管、鼻塞、面罩,湿化器等一切 氧疗用品均应定期消毒,一般专人使用。
更换给别的患者应用时,更是严格消毒。 (3) 注意防火和安全氧是助燃剂,严禁将火源带入氧疗病区,也不能在氧疗患者附近 打火和吸烟。
氧气钢瓶内系高压(盛满氧气时压力达150kg/cm2),为防止高压气体伤人,安 装氧气表时必须将螺母妥为拧紧后再开放钢瓶阀门;卸下氧气表时必须先将钢瓶阀门关紧。 氧气钢瓶的放置要妥当,以防倾倒。
有条件的医院应安装中心供氧系统。在同时备有各种压 缩气体的地方(如手术室),氧气桶应有显著标志(按规定应涂为浅蓝色),以防与其它气体 混淆,曾有过以氮气当做氧气输给患者的事故。
(4) 重视全面综合治疗因为氧疗只是纠正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对于导致缺氧的基础 疾病即必须针对病因,采取各种综合性措施。 如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消除气道的痉挛等。
氧疗的主要注意事项有: (1) 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等症状减轻或缓解,心跳正常或接近正常,则表明氧 疗有效。
否则应寻找原因,及时进行处理。 (2) 高浓度供氧不宜时间过长,一般认为吸氧浓度>60%,持续24小时以上,则可能发生 氧中毒。
因此高浓度吸氧如果病情允许,尽量不超过24小时。 (3) 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给予高浓度吸氧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使病情恶化,一 般应给予控制性(即低浓度持续)吸氧。
(4) 氧疗注意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内保持37°C温度和95%〜100%湿度是黏液纤毛系统 正常清除功能的必要条件,故吸入氧应通过湿化瓶和必要的加温装置,以防止吸入干冷的氧 气刺激损伤气道黏膜,致痰干结和影响纤毛的“清道夫”功能。 (5) 防止污染和导管堵塞,对鼻塞、输氧导管、湿化加温装置,呼吸机管道系统等应经常 定时更换和清洗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吸氧导管、鼻塞应随时注意检查有无分泌物堵塞,并 及时更换。以保证有效和安全的氧疗。
1. 氧疗时间和流量 目前一致认为吸氧至少15 h,使动脉血氧分压至少达到8.0 kPa(60 mmHg)才能获得较好的氧疗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真正做到每天吸氧在15 h以上的很少,而绝大多数患者在家自行决定氧流量。患者把每日吸氧15 h当作最高目标,而不知15 h是每日必须达到的最低值,所以要从意识上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才能更好的达到氧疗的目的。
2. 注意氧气的加温、湿化 对于 LTOT患者吸入的氧气以温度37 ℃,湿度80%左右为宜,在湿化瓶中盛50 ℃~70 ℃温水达瓶容积的1/3~1/2,每日更换,使氧气达到加温、湿化的效果,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的氧气吸入使COPD患者的长期氧疗更加规范。
3. 预防氧中毒 低浓度氧疗法不存在氧中毒问题,于6—30h吸入100%的氧即可出现感觉异常、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长期高浓度氧疗,还可引起癫痫样抽搐及呼吸暂停等症状。所以氧疗一般从低浓度(25%—30%)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增大浓度,尽可能不超过安全范围(小于40%—50%)。
4. 预防交叉感染 要注意吸氧管道的消毒,保证专人专用。
5. 注意安全 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因此在吸氧的环境里,绝对不能吸烟或燃烧物品,以防失火及爆炸。禁止放在阳光曝晒的地方。
6.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应向患者介绍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供氧装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应使患者理解动脉血气分析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意义,说明LTOT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患者调节吸氧时间和吸氧流量。同时,为了保证有效给氧,不能忽视气管通畅和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改善心功能。只有动态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氧疗法才能取得相应的疗效。
吸氧的主要注意事项有:
1、以保健为目的的吸氧流量不要大于3升/分钟,一天使用时间的总和不要超过1小时。高浓度供氧不宜时间过长,一般认为吸氧浓度>60%,持续24小时以上,则可能发生氧中毒。在急性呼吸衰竭如呼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呼吸抑制等,必须分秒必争地使用高浓度或纯氧进行抢救,但不宜长期使用,以防止氧中毒或其它并发症。我们的肺部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充满在常压下很难被肺部吸收的氮气等来维持和外界大气压的平衡,当吸入高含氧量的空气时,肺泡中的氮气含量逐步下降,可能出现氧气被肺泡吸收而导致肺泡内部压力下降引发肺不张。
2、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给予高浓度吸氧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使病情恶化,一般应给予控制性(即低浓度持续)吸氧为妥;在慢性呼吸衰竭失去代偿时,吸氧必须考虑血氧分压的增加,血氧分压太高可以削弱颈动脉窦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从而减少通气量,有加重二氧化碳潴留的可能。所以要谨慎用氧。
3、氧疗注意加温和湿化,呼吸道内保持37℃温度和95%~100%湿度是气管内粘液纤毛系统正常清除功能的必要条件,故吸氧应通过湿化瓶和必要的加温装置,以防止吸入干冷的氧气刺激损伤气道粘膜,致痰干结和影响纤毛的“清道夫”功能。
4、防止污染和导管堵塞,对鼻塞、输氧导管、湿化加温装置,呼吸机管道系统等应经常定时更换和清洗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吸氧导管、鼻塞应随时注意检查有无分泌物堵塞,并及时更换。以保证有效和安全的氧疗。
总之,在吸氧时应注意氧气的不恰当应用也有副作用,尤其是对于病人而言。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使用氧气瓶时的注意事项
1.禁止剧烈冲击。
2.因为储存氧气的钢瓶是高压容器请不要在高于室温50℃的地方使用,应避免阳光直射。
3.由于氧气的助燃性质,请不要靠近火源或接近油脂;氧气自身不会燃烧,但它会辅助一些易燃物燃烧,所以请不要和易燃易爆品混放。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措施:防震、防火、防热、防油。氧气筒应放于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和易燃品,至少距火炉5m、暖气1m,避免引起爆炸。
2.用氧过程中,应经常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每4小时检查一次氧气装置有无漏气,以及是否通畅等.鼻导管持续用氧者,每班更换导管1次,双侧鼻孔交替插管.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导管阻塞而失去用氧作用.
3.用氧气时,应先调流量后插管,停氧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开错开关,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组织.
4、.氧气筒内的氧气不可用尽,压力表上的指针降至5kg/c㎡,即不可再用,以防灰尘进入筒内,于再次充气时引起爆炸。
5.对未用或已用空的氧气筒,应分别悬挂“满”或“空”的标志,以便及时调换氧气筒,并避免急用时搬错而影响抢救速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