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 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养了食客3000多人,每个都有特殊的才能。
一旦孟尝君遭遇困难,食客们一定全力相助,帮他解决困难。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尝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请他到秦国作客。
孟尝君为了报答秦王的赏识,送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 秦王对于孟尝君的才华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为宰相。
但是秦王对孟尝君的宠幸,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于是有许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起先秦王并不理会,但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进谗言,最后孟尝君终于被秦王软禁起来了。
孟尝君遭到软禁后,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说:“如果孟尝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样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办法。”
孟尝君听了燕妃的话,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这么一件,现在到哪里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就在这时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有办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来。” 这天晚上,这位食客就偷偷进入皇宫,学着狗叫把卫士引开,顺利地偷回当初献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
孟尝君利用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过了没多久,秦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害怕秦王反悔,因此一被释放就马上乔装改扮,趁着月黑风高,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只要通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不了他了。
可是当时是深夜,城门紧闭,根本没有办法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内心真是急死了。
城门必须等到鸡鸣才会开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秦王发现他们逃走了,肯定会派人追赶他们。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有位食客拉开嗓子,学着公鸡叫:“喔——喔喔——”一时之间,全城的公鸡都跟着一起鸣叫。守城门的将兵一听到这么多公鸡在叫,以为天亮了,于是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孟尝君一行人就这样平安地通过了函谷门,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去了。 比喻低贱卑下的技能或行为,也指有这种技能或行为的人。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典故 “祸起萧墙”这一典故出版于《论语·季氏》。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斜塘有个“琼姬墩”。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有个女儿叫琼姬,长得十分美丽,洁白莹润、娇媚清秀、蕙质兰心,深得吴王的宠爱。但自从越国进贡了西施之后,她便失去了父爱。
而夫差和西施就一直住在姑苏台,享乐游玩不理政事。朝中大臣有劝谏的,都被训斥驱逐,大家渐渐也就不敢说了。
琼姬也观察出勾践别有用心,几次向父亲提起,可吴王哪里肯相信,反而听了西施的话,把琼姬赶到苏州城东湖泊中的一个荒岛上去“反省思过”。后来,越国军队兵临城下,吴王竟然准备把女儿作为“礼物”送给勾践求和。
琼姬听到这个消息后,痛不欲生,就跳进湖泊自尽了。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琼姬,便把她殉难的这个湖泊叫做“琼姬湖”,把她所葬的地方称为“琼姬墩”。
而由于吴语中的“琼姬”念起来和“金鸡”的读音差不多,所以后来,人们便渐渐地把“琼姬湖”称为“金鸡湖”了。
魁星:魁星是道教信仰和民俗传说中除文昌帝君之外另一位主宰文运的神明,为我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也称“奎星”。
传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关于南京鸡鸣寺名称的起源有一说,就是认为是因寺前有鸡鸣埭而得名,清人余宾硕的《金陵揽古》中,有一条关于“鸡鸣寺”的记述,曰:“寺前有鸡鸣埭。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始闻鸡鸣也。”非常简单的记述,没有曲折和趣味的故事。清初诗坛领袖、刑部尚书王士祯《登鸡鸣寺》的诗更有影响:“鸡鸣山上鸡鸣寺,绀宇凌霄鸟路长。古埭尚传齐武帝,风流空忆竟陵王。”
其实,余宾硕的记述和王士祯的诗都误引了齐武帝习武鸡鸣埭的典故,造成了鸡鸣山、鸡鸣寺名称与鸡鸣埭密切关系,让人们以为“鸡鸣寺”之名是由鸡鸣埭而来的。造成了后来的误解。实际上,鸡鸣寺与鸡鸣埭相去甚远,“鸡鸣寺”的取名与鸡鸣埭无关,史学家蒋赞初先生说“鸡鸣埭在玄武湖北”,清末文人壬氏父指明“在迈皋桥附近”,显然,并非鸡鸣寺前有鸡鸣埭。真正的原因是,鸡鸣寺因鸡鸣山而得名,原来,该山为北极阁山,又名“鸡笼山”,此山早先是以学馆而闻名的,如《寰宇记》曰:“元嘉十五年(438)立儒馆于北部,命雷次宗居之,次宗因开馆于鸡笼山。”“(齐)竟陵王子良尝移居鸡笼山下,集四方学士,抄五经百家为《四部要略》千卷。”后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他想建造国子监,就亲临鸡笼山去选址,后来在鸡笼山东麓选中了馆址,很可能是在竟陵王子“集四方学士”旧址上,但其山名“鸡笼”,显然不合圣意,就改名为“鸡鸣”,取的是“晨兴勤苦”之意。
很久就有一个传说,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南京玄武湖边的九华山上,盘踞着一条十分厉害的蜈蚣精,能口喷数十丈毒火焰,经常喷火毒害行人和牲畜,危害极大。后来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此事,就派了在天宫中报晓的金鸡下凡,以金鸡来对付蜈蚣。金鸡领命后,到了凡间,果然当场见到了蜈蚣精站在九华山上喷射毒焰伤人,金鸡站在北极阁山顶,冲着蜈蚣精一声啼叫,蜈蚣精也被这震耳欲聋的啼叫声吓得匆忙逃脱,毒焰也散了,四散奔逃的人们缓过神来,只见北极阁山顶万道霞光,霞光中有一只金鸡昂首挺立,气概非凡。人们猜想到了,正是这只金鸡的啼叫声赶走了蜈蚣,驱散了毒焰。可是,不甘失败的蜈蚣精调整了状态后,又冲上山顶,疯狂地喷吐更浓的毒焰,金鸡站在北极阁山顶一见,飞奔过来,一口咬住蜈蚣精,经过一番搏斗,蜈蚣精被咬死,金鸡也因中毒太深而倒下了,而九华山下的大众免除了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为民众除害的金鸡,便把北极阁山上的那座寺庙称为是“鸡鸣寺”
《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牀,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毛 传:“半圭曰璋……璋,臣之职也。”诗意祝所生男子成长后为王侯,执圭璧。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唐 白居易 《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诗见示因以二绝和之》之二:“弄璋诗句多才思,愁杀无儿老 邓攸 。” 明 沉受先 《三元记·助纳》:“尚未弄璋弄瓦,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老爷 ﹞好容易才找着了‘病立痊,孕生男’六个字,忙说:‘不是病,一定要弄璋的。’”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对弄璋之喜,大为庆贺。”
古人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指一种玉器,希望儿子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后人因此称生男孩为弄璋。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而把生下女孩子称为“弄瓦之喜”。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原名更生,字子政。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例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匡衡抗疏功名簿,刘向传经心事违”。此二句中包含两个典故。《后汉书·匡衡传》载,汉元帝初,匡衡数上疏陈便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汉书·刘向传》载,汉宣帝令刘向讲论五经于石渠,成帝即位,诏向领校五经秘书。天宝十载杜甫在长安献“三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只是送隶有司,去做参军之类的小官,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救房涫,触怒肃宗,及遭杀身之祸。杜甫借用匡衡抗疏河刘向传经两则故实,写出自己一生中两次重大遭遇,对自己全然不如匡衡、刘向,功名事业无成的遭际,流露出无限的悲慨。如果不知道这两则典故,则根本无法理解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