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励志故事 » 定鼎中原典故(中国古代有那些关于鼎的典故啊问鼎中原的典故是谁?)

定鼎中原典故(中国古代有那些关于鼎的典故啊问鼎中原的典故是谁?)

分类:励志故事 日期:2022-05-16 17:03 浏览:11 次

1.中国古代有那些关于"鼎"的典故啊 问鼎中原的典故是谁?

拔山扛鼎

尝鼎一脔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声鼎沸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

力能扛鼎

严重九鼎

夏传九鼎

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 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这九个鼎后来流传至春秋时代的东周王室,并出现楚王「问鼎中原」的故事。这一故事发展到汉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据说九鼎后来被秦昭王夺走,搬运途中一只鼎掉进了泗水。秦始皇时派人打捞,刚拽出水面,被龙咬断绳索又落入水中——因为秦朝无德,不该保有九鼎。

问鼎 《漫画问鼎》

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问鼎三甲、问鼎中原、问鼎拳王宝座等等,其实问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时代楚庄王向王孙满问鼎的历史故事。楚庄王故意在洛水附近边界驻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就向王孙满打听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很有技巧地回答说:天子能够得到天下是因为他有德行而非因为有鼎,并历举夏商朝君主为例,以说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虽大亦轻。周室虽渐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统治者,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随便问的。楚庄王问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这就是鼎对国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鼎而食” 和“钟鸣鼎食”

古代的贵族通常用鼎来煮肉,把不同类的肉分用几个鼎来煮,熟后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说法。

另外,到商、周时代,常以青铜铸造鼎做为祭祀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较陶器困难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冶阶级才有能力铸造,因此鼎也就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所以又以“钟鸣鼎食”代表贵族的生活。

定鼎中原的出处,定鼎中原之路,定鼎中原和问鼎中原

2.问鼎中原的典故具体内容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

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编辑本段]【出处】 出自《左传》,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编辑本段]【故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编辑本段]【典故】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

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

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

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定鼎,中原,典故

3.急求“问鼎中原”的典故

问鼎中原。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

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

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4.道路以目,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围魏救赵 分别说的是什么具体的事件

退避三舍: 东周春秋时代,晋文公的故事。

当年晋文公流亡的时受过楚国的帮助,当时和楚王约定,如果两国交战,晋军退避三舍。后来,楚晋交战,晋文公遵守了诺言。

时代:东周春秋,晋文公时代。 问鼎中原:是春秋楚庄王的故事。

具体故事:当时楚国强大,向周天子的使者打听九鼎的重量。九鼎是权力的象征。

时代:东周春秋,楚庄王时代。 围魏救赵,孙膑的故事。

发生在战国。魏国庞涓率军攻赵。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孙膑直接攻打魏国,庞涓只好回师,赵国的包围就解开了。孙膑在庞涓的回师的路上伏击了他。

时代:战国,齐威王时代。 历史顺序是 道路以目最早,西周时期(前841年)。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前633年) 问鼎中原 春秋时期(前599年前后)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前354年)。

5.问鼎中原的典故

问鼎天下的典故出自于《左传》,意思是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在《左传》中记载,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其奸回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意思是说在鲁宣公三年楚庄王想要取周而代之,于是便借口朝拜周天子的名义带领大军前往国都询问九鼎的重量,结果被周朝大臣王孙满巧妙化解。

所谓九鼎最初为夏朝所铸造,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数百年之后,周王朝已经日暮西山,因此楚怀王才用询问九鼎重量的方式表示自己的野心,因此询问九鼎重量的真实含义并非是好奇,而是彰显野心。

但是周朝大臣王孙满却表示“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

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

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定鼎中原典故

相关推荐:
  • 兰亭序典故(《兰亭序》的故事)
  • 典故落魄(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表现,这个词出自哪里,有何典故)
  • 智字(孔子关于智的故事)
  • 鳞次栉比典故(鳞次栉比,身临其境,周而复始,此起彼伏,引经据典,遍稽群籍,)
  • 成语典故何(有关何的成语故事)
上一篇:中华典故故事txt(中华典故大全集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下一篇:句子的(句子的知识有哪些)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古代法律典故(有关法律的古代故事?)
荒诞(人世间最荒诞的故事)
典故类菜肴(有历史典故的菜式都有哪些?)
秀竹典故(秀竹是什么诗句)
冷漠的女人遇到热情的男人,冰融化了,点燃了爱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7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