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活动中一般过程能力包括表征和类型内容一般过程能力
1.表征能力
幼儿会用许多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如使用各种实物(如手指)、语言、图画、图示、身体动作以及符号等。幼儿对事物的表征与成人通常使用的方式不同,但是幼儿表征的过程是他们组织自己数学思维的过程,成人也可借此理解幼儿的思维。教师需要分析幼儿的数学表征方式并倾听他们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并为幼儿将自己的非正式数学语言和规范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联系提供支持。
2.问题解决能力
幼儿在面对新情境时会表现出好奇心、特有的理解力以及灵活性。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了使用和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如幼儿在学习了有关6的组成
后,会将撒雪花片的方法迁移应用于7的组成。因此,教师应多提供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和保护幼儿重视问题解决的情感。
3.关联能力
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及数学与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联系等问题。幼儿关联能力的发展体现了他们对事物的抽象能力,幼儿如果发现了这些联系,就意味着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他们也将更清晰地理解周围的世界。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幼儿关联能力的发展:多引导幼儿关注在园内外各种情境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明确告诉幼儿他们正在学习的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加法和减法的联系,测量与数的联系,等等。
4.推理与证明能力
虽然幼儿的数学知识正在形成之中,但他们已能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推理。他们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证实自己的答案,也可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猜想,并作出自认为无可辩驳的结论。如果幼儿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策略还不够丰富,那么进一步感知是他们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当他们受到鼓励进行猜想时,当他们寻找证据去证明和推翻这些猜想时,他们的推理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5.交流能力
当幼儿交流他们的数学知识或经验时,他们实际上是在陈述、澄清、组织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讲述,他们学习使用更精确的数学语言,并逐渐过渡到使用通用的数学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交流能够使数学思维具有可见性,从而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幼儿与同伴或成人的交流过程中,幼儿也会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应该经常为幼儿提供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的机会。
知识表征
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
中文名
知识表征
概念
是认知主体在心灵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在大脑中的正确再现,最终通过符号、文字、图像等直观的载体表征出来的认知表征[1]
分类
陈述性知识表征与程序性知识表征等[1]
方式
分为知识在大脑中呈现的方式和知识的外在表现方式[1]
快速
导航
命题命题网络程序知识知识单元
陈述性知识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另外,表象和图式也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重要形式。
命题
命题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基本表征形式。它比句子更为抽象。它是将句子表征为一组符号。一个命题大致相当于一个观念。
命题一般由两个成分构成:关系和论题。论题多由名词、代词表示。命题中的关系多由动词表示,有时也用形容词和副词表示。关系对论题起限制作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词、短语和句子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载体。但人的思想在头脑中不是以词语而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征和记录的。人的思考对象不是词语而是命题。命题是思想和观念的单元。
命题网络
命题网络是基于语言网络提出来的,它是指任何两个命题,如果它们具有共同成分,则可以通过这些共同成分而彼此联系在一起。许多彼此联系的命题组成命题网络。
命题网络的基本表示方法是用一组由关系联结的节点所构成的有向结构来表示。节点表示记忆中的概念,而关系就构成了节点间的联系。这种语义网络具有激活扩散的特性。科林斯和奎林(1969)的一个经典实验
命题网络模型
支持了知识以命题网络储存的观点。他们认为如动物、鸟、鱼等分类的知识以右图的层次结构储存。
程序知识
程序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的。
产生式
产生式这个术语来自计算机科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创始人纽厄尔和西蒙(1972)首先提出用产生式表征人脑中储存的技能。他们认为,人脑和电脑一样都是“物理符号系统”,其功能都是操作符号。人脑之所以能进行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各种复杂活动,是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储存了一系列的以“如果——那么——”形式表征的规则,同计算机程序本质一样。这种规则被称为产生式。
产生式系统
简单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有些任务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活动,是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通过练习简单的产生式可以形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产生式系统被认为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指导孩子掌握观察的方法
观察方法是影响孩子观察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的孩子观察很认真,看得很仔细,但是观察效果并不理想,这与他没掌握必要的方法有关。孩子观察的目的性明显提高了,且观察的持续性延长,此时教给他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更重要了,也显得更加迫切。
从外向里的观察方法
对一些物品可以采用从外向里的观察方法,如苹果、番茄等,让孩子先看看它的外部结构,再看里面都有什么。这种由里向外的方法使孩子的认识更深入。
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观察方法
对于一些平面的东西或无法解剖的东西不可能再由外向里观察了,这时可以采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的方法。例如一幅画、一些机械等。家长引导孩子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依次还有什么,左边有什么,依次还有什么。通过这样的观察,使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
从近到远的观察方法
对于那些层次性强的事物可以采用由近到远的观察方法。让孩子看看近处是什么,远处是什么,这样观察符合孩子认识发展的规律及视觉的特点。
总之,事物千姿百态,家长应教孩子各种观察方法,使其能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观察方法。另外,对那些复杂事物的观察也可以采用几种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家长耐心的指导及孩子的不断实践,他的观察技巧会得到提升。
鼓励孩子独立地观察
孩子进行观察的特点之一是不够独立,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成人要引导孩子进行独立的观察,即让他们学习靠自己去看、去寻求答案,而不是仅靠教师传授、把答案告知他们。例如,成人想向孩子解说小鸡是怎样的,可以先向孩子这样提问:“今天我带了一只小鸡回来,你们留心看看,小鸡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小鸡的外形、毛色、嘴巴和脚的形状是怎样的?请你们把看到的都画下来。”采用这个方法,既可向幼儿提出要观察的目标(即小鸡的外形、毛色、嘴巴和脚的形状),也可让孩子有独立观察的机会。待孩子各自观察后,成人可以再把资料综合起来,向他们解说。
相反,如果成人急于要孩子把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便会减少孩子独立观察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围着观看一只小鸡,并向他们解说:“大家看,小鸡的毛是黄澄澄的,嘴巴尖尖,脚没有趾蹼……”这样,孩子的观察力便难以有所进展,因为他们未经自己独立观察而只是听着成人的描述。
父母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应该不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观察力是其它认知能力的条件,必须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幼儿园数学教学方法选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优劣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1、启发探索法
启发探索法的目的是依靠幼儿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其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这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启发探索法的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1)启发探索法要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以及教师指导下幼儿进行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2)启发探索法应与操作法结合进行;(3)教师的提问要能起到引导幼儿思路、引导探索方向的作用;(4)在教师的启发下,鼓励幼儿独立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5)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开导、鼓励,并给予帮助。
2、游戏法
游戏法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主要的游戏方法有:(1)有情节的游戏,如看电影按票号坐座位;(2)运用感官进行的游戏,如听鼓声说数;(3)口头游戏,如数数歌;(4)竞赛游戏,如倒数比赛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