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道,茶亦悠然作者·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诸多的不同。
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 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
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
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
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
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 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
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
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
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 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更加珍贵。
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
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 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
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
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亦悠然。
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
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
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唐代的诗人钱起有一首《与赵莒茶宴》。 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就极有意境,就有了“道”的意味,也有了一点点的“禅”味,也是悠然心情极好的写照。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 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
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 在我看来,“莲”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
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茶可道,就有了禅机,就将茶提升到了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美学境界。
就有了茶道“五境”之说。所谓“五境”,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诸多因素,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用一种紫砂杯沏茶。把水冲下去,看不见茶叶在水中沉浮、翻滚的样子。
隔着厚厚的杯体,猜不透茶叶在水中是开心地舒展,还是痛苦地挣扎。 盖上盖,静静等待,等待那茶叶与水交融后所产生的新的体味。
过一会,掀开杯盖,淡淡的茶香便弥散开来,轻呷一口,一种淡淡的微苦由口沁入心脾,继而散布全身。坐在电脑前面,一边阅读着精美的文字,一边慢慢品尝杯中的香茗。
觉得这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 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
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的;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0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