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6日,中国创业创新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双创发展办公室主办,主题为“践行双创新使命,踏上双创新征程”。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总编辑薛立胜做了欢迎致辞。
他说,中国网将一如既往做好新闻宣传、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把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起来,激发起来,释放出来,以双创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总局原局长李家祥做了主旨演讲,他说,新时代要把握的最根本的方向就是“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杨志明发表了讲话,他从三个方面高度肯定了农民工在中国创业创新浪潮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在专家对话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邬书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档案局原官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黎大志,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副院长李家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何俊明,广富诚集团董事长赵学成,一起上台,分别从政府、企业和高校的角度,同台畅谈中国双创在新时代怎么看和怎么干这两个问题。
领导、专家都用心参与,积极献言献策。接着,2017年度中国双创典型人物获奖嘉宾伊人时光集团董事长傅迪龙和本次论坛支持单位大健康国际集团董事长金东涛分别从健康的角度畅谈了双创的重要意义。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 性突破密切相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 要驱动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互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发展,为我 们带来了必须抓住和用好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为我们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 握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 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 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 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 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 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 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 大人民群众。
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 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 技发展战略制高点。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 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 和合作。 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 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 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三是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 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四是注 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 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
创新驱动。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资 源共享,完善创业培育服务,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加快形成 具有县域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人才为先。
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县域创新发展的第一资 源,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激励和人才吸引政策,优化县域人才 环境,加快培育集聚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需求导向。
紧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提高科技 创新供给质量和效率,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做大做强县域特色 产业。差异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结合县域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和定位,因地制宜确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推动实现县域差异化、可持续 发展。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 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 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 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 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完善国家 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 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 造等领域核心技术。
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 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 10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完 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 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 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 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 化。
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 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 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从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来看,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展开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比如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法国“新工业法国计划”、韩国“未来增长动力计划”等等,他们的核心理念和重点领域都是围绕智能制造。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在一些领域如轨道交通、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等已经具有国际比较优势。
未来如果能够牢牢把握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就有可能在更多的领域形成优势,更多的中国高铁、中国核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推动我国制造业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加快迈向中高端。 要实现好智能制造,核心是要解决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的问题。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智能制造怎样推进,顶层设计很重要。
我国制造业体量大、层次多,地区、行业、企业的情况差异很大,既要整体推进,又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差异化地制定指导各行业各地区、不同类型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路线图,在宏观上引导企业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务实有效地推进智能制造的应用推广。
美国早在2011年就由美国智能制造领导联盟发表《实施21世纪智能制造》报告,就5大方面15个细分领域提出了目标和规划。因此,我们近期要组织好力量,高水平地编制“十三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二是落实创新驱动。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业创新的驱动力。社会上尤其是年轻人对创业的关注要多于对创新的关注,实际上,对于我国制造业而言,更要注重创新。
我们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重,突破智能制造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也要鼓励企业在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智能转型的途径和模式。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中,也要重视智能制造的创新中心建设。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提出后,前两个中心分别是“增材制造(3D打印)创新中心”和“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中心”,这都与智能制造有密切关系。 三是抓好标准制定。
智能制造涉及企业内外部各种设备、装置、流程、业务的接口,需要说普通话,不能你说你的,我讲我的,否则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制定好标准,通过标准来引导企业智能制造的应用普及。
更为重要的是,智能制造的标准领域竞争很激烈。例如,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了8项保障措施,第一项就是标准化。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工业互联网”,决定2015年向所有企业开放Predix操作系统,事实上就是准备将Predix打造成为工业领域的安卓操作系统。基于Predix平台的APM(资产性能管理)每天监测和分析来自1000万个传感器的5000万项元数据,可以帮助客户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准确的决策,最终帮助客户实现零意外停机。
这些都提醒我们在标准上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早部署。我们前段时期已经制定了两化融合的标准体系GB23000,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完全可以和GB23000有机融合,无需再另起炉灶。
四是推进试点示范。《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全社会对智能制造高度关注,很多企业也开始谋划向智能制造转型。
但是,什么是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到底什么样子?我们往往都去参观考察西门子的成都安贝格工厂、宝马的沈阳铁西工厂。在这方面,我国企业如海尔、徐工也都有很好的基础和经验。
从国外的情况看,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往往由政府和企业联手推动一些“灯塔项目”等等,实际上就是试点示范。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审发布了第一批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就是要通过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技术、标准、机制、模式的探索,切实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今年确定的智能制造示范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五是注重培育市场。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长期稳定的市场是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产业规模大、市场需求丰富,有大国大市场的优势。但目前国内智能制造装备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外资企业占有。
2014年,我国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6万台,但其中国产机器人只有1.7万台,仅占29%,并以三轴、四轴低端机器人为主,六轴等高端机器人以国外企业为主,并且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还要依靠外资品牌。高档数控机床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未来我国智能制造能否很好地发展,市场培育至关重要。对领先市场进行培育已不仅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而且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导向。
在领先市场培育问题上,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2007年,欧盟推动并实施了“欧洲领先市场计划”,研究建立了潜在领先市场的标准,选择电子医疗等六大重点领域实施多样化的政策工具组合。
今后,我们要多管齐下,通过政府采购、贷款优惠等需求侧政策加快培育智能制造市场。 总的来看,智能制造不仅本身蕴含着一系列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增长空间,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整个工业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表述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
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可以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方面结合着说。
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122秒